何朝銀 鄧安萌
【摘要】 鄉愁文化,源于鄉村鄉土文化,是我國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民居建筑是鄉愁文化的物質載體,是當地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縮影。現階段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我國傳統民居建筑急劇減少,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起“鄉愁”問題,留住鄉愁成為時代的吶喊。今天筆者以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三江鎮前后萬村為例,深入探討鄉愁視域下傳統民居建筑問題與保護。
【關鍵詞】 鄉愁文化;傳統民居建筑;前后萬村;發展與保護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鄉愁,是鄉土文化的重要體現。“留得住鄉愁,記住回家路”[ 1 ] 5 0是人們心中久盼的期許。傳統民居建筑不僅可以最直接地反映出各歷史時期人類的生活狀況與社會狀況,更是中國鄉愁文化的主要載體。當今,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人們物質與精神需求不斷提高,我國傳統村落數量急劇減少,傳統民居建筑在現代化技術碰撞下面臨生存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留得住綠水青山,系得住鄉愁。”[ 2 ] 7 0“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注意鄉土味道,留住田園鄉愁。”[ 3 ] 0 1前后萬村,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三江鎮,有著悠久歷史,是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其民居建筑屬于“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被國家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是江西省建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一寶貴財富,在傳承與保護上面臨著諸多問題,亟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一、前后萬村歷史文脈與傳統民居建筑分析
(一)歷史文脈
前后萬村位于撫河支流的箭江、彭灣、櫧山隱溪三水匯合處,環三江口闔閭而居,古時界臨南昌、臨川、豐城、進賢四縣,是通往西安、南京、北京的要塞之地,也是江西省東南部各縣市通往南昌的必經之道。從宋朝開始,便在這設巡檢司衙門、團練使兵勇、巡警所治安隊,并設有公學和私塾,于南昌設有商會、同鄉會。前后萬村因其得天獨厚的交通要塞的優勢,引導其族人積極投身于科舉與經商,世代繁衍昌盛,文風蔚然,培養出科舉仕宦20余人。[ 4 ] 1 0
前后萬村的遠祖可推至黃帝三十五世孫畢萬。周惠王姬閬十六年,晉國伐魏、耿、霍三國,畢萬首功,封爵為大夫,封地于魏邑萬水。前后萬村萬氏始遷祖是迪公(萬氏始遷祖)第七代孫仲舉公,南宋江嘉定十六年從隆興郊外的板湖外遷,于三江口的牛宿洲定居。明武宗正德四年,撫河河水泛濫,洪水決堤,沖毀村落,仲舉公第十代孫奇公率領其三子遷移至鯉魚垅,也就是現在的后萬村。迪公第九代孫志道公與第十代孫克高公于元代大德年從隆興郊外的板湖遷居于如今的前萬村,前萬村與后萬村之間相隔一池鯉魚塘。
(二)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分析
前后萬村東、南、西三面環水,受列祖列宗的苦心規劃與精心經營,使得村落房屋與巷道平整有序,門塘、水井布局井然,歷經800余年仍保留著一定數量的上下堂平面形制的中小型民居,其民居建筑平面布局、建筑結構與建筑規模皆十分相似,是傳統天井式民居形式[ 4 ] 9。其中,這些建筑中大多數均屬明、清時期建筑,少數為民國時期建筑。天井在贛地稱為“明堂”,在民居建筑中具有采光、通風、排水與防腐防潮功能。村內傳統民居建筑外墻少窗,民居建筑內部采光基本靠天井實現。前后萬村地處亞洲東部低緯度區域,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影響,夏季高溫多雨、悶熱潮濕。村落傳統天井式民居形式可以通過天井排水通風,提高當地居民居住舒適度。
村內“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一進天井式與二進天井式居多,內部空間順序依靠天井為對稱軸,從左到右房屋以天井呈軸對稱,兩側廂房在空間布置上一致,大門、下堂、正堂、后堂都處于以天井為對稱的準線上,廳堂側舍,因地取勢,分布合理。前后萬村“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雖保持著“天井式”形式格局,但組合連接方式三開間多進式或多開間多進式組合連接方式較少出現。村內傳統居民建筑多為穿斗式木構架,采用抬梁式,墻面多是由青磚堆砌的清水墻與泥墻組合而成,當地也稱“夾泥墻”。前后萬村傳統居民建筑屬于“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房屋內部是以木制架構為主,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外墻少窗,在山墻頂部豎起高出屋面的馬頭墻,阻隔風源,防止火災。前后萬村馬頭墻呈三山式與五山式,高低錯落,形式多樣。
傳統明清建筑多注重裝飾,前后萬村“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裝飾精細樸質,重點體現在雕刻工藝上。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大多有雕刻明窗,廳堂側舍,高大宏麗。村內明代建筑外墻多是五垛山字墻,窗有雕飾,古樸精致,柱基上多雕刻垂蓮與仰蓮,有挑沿,其拱無雀替支撐。村內清代建筑風格大多與明代建筑無太大差別,窗格雕飾比較淡雅簡潔,裝飾多為花卉、盆景等圖案,其不同點主要體現在其拱有雀替,雕飾多為云虎形態,柱基上多為石鼓座。村內民國時期建筑仍承襲明清時期建筑風格,但與之相比更加突出實用性裝飾,簡單利落。
此外,村內傳統民居建筑雕刻工藝主要分為石雕、木雕與磚雕。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石雕與磚雕主要運用于外墻門框與外墻漏窗上,這些石雕大多采用淺浮雕技法,雕工細膩精致,形態多樣。村內建筑木雕主要運用于民居室內窗戶與槅扇門上,雕刻工藝手法主要有透雕與浮雕,雕刻內容主要以花鳥樹木為主,圖案豐富多樣,富有神韻,體現出當時工匠的精巧工藝技術,其中以雙節牌坊最為典型。雙節牌坊為青豆綠石質、五披垛、三門四柱。其梁柱枋壁均雕飾花紋圖案與人物宮廷故事,刻楹聯,其牌坊均使用浮雕技巧,人物活動展現得栩栩如生,無不體現精致細膩的工藝雕琢。
二、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的問題與現狀
近年來,隨著前后萬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居民離開村落,導致前后萬村的民居遺失“鄉愁”,使傳統建筑常年荒廢失修。部分居民變賣“鄉愁”,對前后萬村古建筑進行仿古翻修,更有甚者背棄“鄉愁”,盲目追求現代建筑風格,導致村落大量建筑失去傳統民居基本風貌與要素,影響前后萬村整體建筑風貌,不利于鄉愁文化的保留。筆者通過對前后萬村進行實地調查,對當地居民進行走訪,歸納總結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面臨困境與問題如下:
(一)木制架構為主的建筑容易老化
前后萬村傳統居民建筑屬于穿斗式木構 “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房屋內部是以木制架構為主。該居民建筑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風、雨等自然因素腐蝕與風化作用下,木制構件會出現不同程度損壞,其中包括木制構件腐朽、磨損、開裂與變形。腐朽與開裂會破壞木材的完整性,降低木材的強度。而裂隙進一步會成為變色菌或腐朽菌及昆蟲侵入木材的通道,引起木材的變色,加劇木材腐朽與蟲蛀,破壞木材結構,影響木材的性質和使用性能,進而降低前后萬村的穿斗式木構 “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的時限。而建筑內部的木雕藝術隨著雨水的侵蝕進一步腐壞,民居內部家具與色彩裝飾也進一步老化、褪色。
(二)村落空心化導致對傳統民居修繕不力
前后萬村村落空巢現象嚴峻,村落人口流失嚴重,大量傳統居民建筑無人居住,使前后萬村傳統居民建筑無人修繕,長此以往,導致該地傳統居民建筑出現大量問題,出現“鄉愁”遺失現象。隨著現如今生產力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村民為尋求高于農業的收入而大量外出務工,村莊空心化、農業人口老齡化與留守兒童問題嚴峻[ 5 ] 1 4 1。再加之現階段經濟與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我國放開“二胎”政策,前后萬村人口出生率不斷升高,同時死亡率不斷降低,村里聚集人口基本為未成年人群體與老年群體。前后萬村生活環境與消費水平低于周邊城鎮,適齡勞動力大多在勞務輸出地安家,部分適齡勞動力則選擇在前后萬村鄰近城鎮生活,而留在前后萬村的是沒有勞務能力的留守群體,這也造成前后萬村出現大量空置房。留在前后萬村的留守群體屬于社會弱勢群體,沒有足夠能力對村落建筑進行保護與修繕,導致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逐漸遭受破壞。
(三)因保護能力欠缺出現了破壞式仿古翻修
前后萬村因為保留著大量“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被國家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激起當地居民對村內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意識,但因村內居民對“保護”一詞理解有誤,再加之政府引導與資本推動,使前后萬村部分居民開始對自家傳統居民建筑進行重新翻修,在重新翻修同時加入現代化城市建筑風格元素。此外,隨著前后萬村空巢化現象日益嚴峻,祖輩所留下傳統建筑工藝無新一輩繼承,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與民居室內裝飾工藝逐漸失傳,造成傳統民居建筑文化斷裂,使之部分居民在翻修的過程中直接忽視“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形制,導致前后萬村仿古建筑涌現。另一部分居民對自家傳統居民建筑進行修繕時,因修繕預算有限而不得不雇傭技術工藝不成熟的工匠進行修復,更有甚者直接省去雇傭修復房屋工匠經費轉而自己動手修復,使得前后萬村“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沒有按傳統建筑的原則維修,只是在原有基礎上隨意更換或者修補,導致修補后的居民建筑完全喪失傳統“天井式”民居建筑本該有的基本要素,使村落里出現大量“天井式”民居仿古翻修。
(四)現代風格建筑影響傳統民居的整體風貌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與科技發展,我國諸多鄉村趨于解體,前后萬村當地適齡勞動力大量涌入城鎮輸送勞務,隨之而來的是當地居民生活環境、家庭結構與生活方式的轉變。如今,前后萬村當地居民受社會現代化的影響,已不適應傳統家庭居住形式與生活方式,以往傳統的鄰里鄉間居住形式早已轉變為更加趨向于現代化與城鎮化的居住形式,而與我國傳統民居建筑相比,具有現代建筑風格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物質與精神需求。
現如今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前后萬村居民生活水平也有明顯提高,當地適齡勞動力大量涌入城鎮輸送勞務。其中一部分勞動力在勞務輸送地安家,把老家的留守群體接入城鎮生活,而另一部分則選擇返鄉。這批返鄉勞動力攜帶“城鎮文明”回到傳統村落中,對自己“破舊老屋”進行翻新改造,背棄鄉愁。在當地居民眼中具有現代建筑風格的建筑是“先進”“成功”“洋氣”的代表,當地傳統民居建筑無論是居住環境還是居住感受的確不如現代建筑風格建筑,鄉愁的背棄使當地居民對現代風格建筑出現盲目的追崇,從而導致傳統村落的傳統民居建筑受到現代風格建筑的沖擊。
三、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的保護與發展
鄉愁文化孕育于傳統村落中的鄉土文化,是人們對一座宅子或一個“老房子”承載的思念。[ 6 ] 5 7但現階段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發展,作為我國文明傳承的傳統村落逐漸消失,傳統民居建筑急劇減少,留住鄉愁、保護傳統村落與傳統民居建筑迫在眉睫。關于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保護與發展的具體對策如下:
(一)局部修繕與定期維修相結合
對現存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可以在保持原有結構不變的情況下,按照傳統“天井式”民居建筑形式原則進行修復,做到“修舊如舊”。對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內部裝飾構件要在保持原有傳統元素基礎上修繕,以延續其室內構件,保護裝飾歷史文化、藝術審美價值與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此外,還要對村內傳統民居建筑進行定期維修,以降低建筑設施隱患,減少日后維修費用支出。
(二)優化傳統民居的居住功能
對現存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在局部修繕與定期維修相結合的同時可以優化傳統民居居住功能,結合現階段當地居民現代生活習性,將古民居功能進行擴充[ 7 ] 2 1 1。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周邊電路可以運用現代化手段進行布置處理,對破舊門窗修復替換,對墻體沖洗修繕,結合前后萬村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性與生活方式進行適當調整,配備現代生活設施,以滿足當地居民的生活需求。
(三)重視工藝提升與材料運用
重視工藝提升是修復與保護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的精髓所在,相關專業技術人員需要對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進行深入調查,充分了解前后萬村傳統民居的建筑材料、建筑結構與工藝技巧,在對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修復過程中重視工藝提升。此外,在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修復與保護過程中需要結合現代化技術與新型材料,以減少自然因素對傳統民居建筑腐蝕風化的影響。
(四)提高當地居民的保護意識
當地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前后萬村居民的監管,結合前后萬村當地人文環境與當下情況,對現存相關條款進行補充與修改,引導當地居民對村落傳統建筑的重視度,提高當地居民對村落傳統建筑的保護意識。此外,加強前后萬村民俗氛圍烘托,組織村民參加村內大小民俗節日活動,防止村民對當地傳統文化與風俗習慣遺忘,從而保護作為傳統文化載體的傳統民居建筑。
(五)加大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資金投入
資金投入在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的修復與保護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加強對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保護的資金投入,可以有效減緩傳統民居建筑的破壞,對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的修復與保護起著正面作用。當地政府可以引進商業資本,與相關資本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吸納保護資金,對傳統民居建筑進行旅游資源開發與保護。
結 語
傳統古民居建筑是鄉愁文化的物質載體,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8 ] 0 1,需要對古村落的傳統民居建筑進行保護與傳承。作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村的前后萬村,保留著大量“天井式”傳統民居建筑形式,有著鄉愁文化與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需要得到保護與傳承。雖然前后萬村被國家列入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得到國家與社會的關注,但現階段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依然面臨諸多問題,需要在政府的引導與廣大社會群體的共同支持下,與當地居民協力解決。希望前后萬村傳統民居建筑在社會現代化進程中得以保護與傳承,留住鄉愁。
參考文獻:
[1]楊宇全.古建筑異地拆除重建:是被“變賣”的鄉愁,還是浴火后的“重生”·——以浙江省義烏市佛堂鎮“古民居苑”為例[J].民藝,2018(03).
[2]孟利錚.聽習近平講什么是鄉愁[J].決策探索,2018(19).
[3]習近平.放活土地經營權要把選擇權交給農民[N].新華日報,2016-04-29.
[4]閔忠榮,徐威.撫河流域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研究——以南昌縣三江鎮前后萬村為例[J].老區建設,2016(10).
[5]李蹊,董磊明.半工業化鄉村與勞動力的“碎片整理”——工業化潮流沖擊下的鄉土社會的存續[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
[6]曲佩宇,羅翊禎.記得住鄉愁:鄉愁記憶視域下傳統古村落保護與利用的思考[J].區域治理,2019(42).
[7]胡穎,李田.江西古民居建筑結構及裝飾藝術研究——以汪山土庫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18(10).
[8]習近平.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N].人民日報,2013-12-15.
◆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8年度福建省高等學校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三權分置下鄉村治理的挑戰與對策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何朝銀,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鄧安萌,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