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經》是我國詩歌史上的一顆明珠,無論是在語言上還是在文學上都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是一部集語言藝術和文學藝術于一體的經典。本文選取《詩經·國風》中的作品,對其中的“水”進行統計整理,試圖探究“水”與《詩經》時代社會風貌的關系。
關鍵詞:《詩經》 水 社會 生活 文化
《詩經》又稱“詩三百”,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共305篇,記錄了大約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詩經》中所收錄的詩歌大多為民歌,其中《國風》又叫十五國風,共160篇,是當時各諸侯國的詩歌,內容也多反映各國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水”在《國風》中多次出現,本文嘗試對其進行一系列解讀。
縱觀《詩經》十五國風,據筆者統計,涉及“水”的共32篇,不同形式的江河湖泊共出現107次(包括重復重現),其出現頻率為:《周南》11次,10.3%,《召南》12次,11.2%,《邶風》11次,10.3%,《鄘風》3次,2.8%,《衛風》18次,16.8%,《王風》9次,8.4%,《鄭風》10次,9.3%,《齊風》2次,2%,《魏風》12次,11.2%,《唐風》4次,3.7%,《秦風》7次,6.5%,《陳風》4次,3.7%,《曹風》3次,2.8%,《豳風》1次,0.9%,《檜風》0%。可以看出除了《檜風》,其余14國風中都大量寫到水,具有不同的現實意義。
一、“水”的不同形式
(一)特定的水
國風中特定的“水”比較多,一共出現了17種古水名,對于我們了解當時的地域和文化有很大的幫助。這些河流大多在陜西、山西、山東、河南、甘肅、湖北等地,但如《陳風·衡門》中“泌之洋洋”的“泌”,其所在今已不可知。“淇”指淇水,在衛國境內,即今天河南,使用頻率最高,共17次。衛風10篇詩,有6篇寫到河流,4篇與淇水有關,淇水出現13次。此外周人的活動區主要集中在中原文化區,即黃河流域,所以國風詩篇中也有對黃河的描寫,還有長江、涇河、渭河等。
(二)泛指的水
除了特定的水,也有一些泛指的水,主要使用“河”“泉”“水”三種形式。如《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側兮”,《曹風·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秦風·蒹葭》“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等。
(三)水的其他形態
此外,《詩經》中的水還有其他一些表現形式,可能是河中的小洲,水池、地面積水、溪流、水中的漩渦、澤地等等,形式非常多樣,不拘一格,豐富了語言的表現力。
二、與“水”有關的社會風貌
(一)婚戀
在所有與水相關的詩中,婚戀詩是最多的,總體上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描寫春日男女水邊盛會,第二類反映青年婚前性隔離制度,第三類表明求偶心切。
1.男女水邊盛會
每逢春天,男女開禁之日,水邊都會有大會男女的習俗,男女青年可享受充分的性自由,他們可以用不同方式表示愛情。《召南·江有汜》“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寫出男子曾與一位姑娘在長江邊戀愛,可是姑娘要嫁給他人,令他痛苦不已。《鄘風·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反復表明男女約會以后女子送心愛的人到淇水邊依依不舍的情感。《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女子回憶與男子在淇水彎曲處一起歡樂的場景。《鄭風·褰裳》“褰裳涉溱”“褰裳涉洧”中,姑娘撩逗她愛的小伙子過河來找她。《鄭風·溱洧》“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刻畫出男女在春意盎然的水邊相會的盛況。《魏風·汾沮洳》“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中,姑娘在汾河邊毫不掩飾地贊美自己的情人。《唐風·揚之水》“揚之水,白石鑿鑿。素衣朱襮,從子于沃。既見君子,云何不樂”,寫出女子楊河邊踐約的喜悅之情。《陳風·衡門》“泌之洋洋,可以樂饑”,泌水邊盛會之日,男子求偶無所獲,泛出淡淡的失落。
這8篇婚戀詩中水出現28次,其中淇(淇水6)、江(長江3)、汜(小水1)、渚(水中小洲1)、沱(江的別流1)、溱(溱水3)、洧(5)、汾(汾河3)、揚(揚國水2)、沃(澤地1)、鵠(澤畔1)、泌(1)。淇水是衛國男女聚會之地,《詩經》中淇水多與愛情婚姻有關,國風中淇水共出現17次,其中6次與男女春日聚會,向心儀的對象示愛有關。
2.性隔離制度
“上古時男女到了結婚的年齡,要接受婚前教育。在這一時期內(至少是三月),男女要實行嚴格的隔離制度。女性一般是被隔離于水中的高地(河心島),或兩水交匯之處,利用險阻的自然條件,便于隔離期的管理。這個制度,后來發展為《周禮》之所謂“陰禮”。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水自然與性隔離制度有關。“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這膾炙人口的佳句唱出了千百年來男子對自己喜愛的女子隔水相望的種種無奈。“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秦風·蒹葭》),表現被水隔離開的情人的悲傷。“‘伊人所在的‘水中央,就是神話中‘女子國演變而來的女性學宮,即辟廱、泮宮之類,‘伊人當即性成熟時期被隔離教育的女性。”詩句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好的理想被一泓秋水隔在彼岸的優美而惆悵的畫面。“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漢廣》),漢江、長江交匯之處如此廣闊,小伙子對心愛的姑娘只能隔水相望。“籊籊竹竿,以釣于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衛風·竹竿》),姑娘正處于婚前教育,即將出嫁他人,小伙子無法與她相見,只有隔水相望的苦悶。詩中的“以釣于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淇水在右,泉源在左”“淇水滺滺”寫出一個被水環繞的洲渚之地。“泉源水與淇水合流處,約當于《堯典》所謂的‘媯汭,是女性隔離的地方。在這里的女子是接受婚前教育,其后則嫁人。”這4篇詩圍繞性隔離主題,水出現21次,其中水(泛指6)、河(泛指1)、洲(河中小洲1)、漢(漢水4)、江(長江3)、淇(淇水4)、泉源(百泉 2),突出水作為當時禮法制度中阻隔情人相見的障礙,寫盡了可望而不可即的苦悶與悲傷。
3.求偶心切
水有時只是普通的阻隔,而不是那嚴格的禮制中用來隔離婚前男女的象征。“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邶風·匏有苦葉》)、“有狐綏綏,在彼淇梁。心之憂矣,之子無裳”(《衛風·有狐》),都反映姑娘急切地想與所愛之人在一起的心情。“東門之池,可以漚麻。彼美淑姬,可與晤歌”(《陳風· 東門之池》),則以池起興人可快心。“鴻飛遵渚,公歸無所,于女信處”(《豳風·九罭》),用大雁沿著沙洲翱翔比喻公爺沒有回歸的地方,希望公爺在我這再住一個晚上。這4篇詩中出現水10次,其中濟(濟水 3)、淇(淇水3)、池(水塘3)、渚(水中小洲1)。
(二)傷離別、表達思念之情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饑”(《周南·汝墳》),表現夫妻傷別。“毖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懷于衛,靡日不思”(《邶風·泉水》),描寫從衛國遠嫁他國的小姑娘對故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但古代禮制森嚴,一旦出嫁他國,則不能再回去。“誰渭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衛風·河廣》),歷來關于這首詩主題猜測紛紛,可能是遠嫁者思念情人,可能是僑居者思念家鄉。“揚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與我戍申。懷哉懷哉!曷月予還歸哉”(《王風·揚之水》),道出長期遠戍他鄉,不能與妻子團聚的士卒的悲怨。“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秦風·渭陽》),寫的是秦國太子送舅父晉文公回國,表現對母親的懷念。“洌彼下泉,浸彼苞稂。愾我寤嘆,念彼周京”(《曹風·下泉》),寫的是西周亡后,破落貴族思念王室。6篇詩出現水15次,其中汝(汝水2)、泉水(泉源水2)、淇(淇水1)、濟(濟水1)、河(黃河2)、揚(揚國水 3)、渭(渭河1)、泉(泛指3)。
(三)祭祀
《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于以用之?公侯之事。于以采蘩?于澗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宮”和《召南·采蘋》“于以采蘋?南澗之濱。于以采藻?于彼行潦”中白蒿、蘋草、水藻都是水邊采摘的祭祀物品,用以公室祭祀儀式,表達對神靈的虔誠。兩篇詩出現水6次,其中沼(水池1)、沚(水中小沙洲1)、澗(山谷中溪流2)、濱(水邊1)、潦(地面積水1)。
(四)棄婦、離異
《邶風·谷風》中“涇以渭濁,湜湜其沚。燕爾新昏,不我屑以”的女性以涇自喻,以渭喻新婦,涇清渭濁,但男子喜新厭舊,以至清濁顛倒。《衛風·氓》“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中,男子來商量婚期,女子送他淌過淇水,但最終二人以離異告終。兩篇詩中水出現6次,其中涇(涇河1)、渭(渭河1)、沚(水底1)、淇(淇水3)。
(五)快樂之情
《衛風·考槃》用“考槃在澗,碩人之寬。獨寐寤言,永矢弗諼。”描寫隱士在山澗邊敲打盤子放歌,心胸寬闊,自由自在的快樂,向讀者展開一幅“智者樂水”的愜意畫卷。《魏風·伐檀》則借用“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等形象刻畫伐木工人歌唱自己的勞動。兩篇詩出現水10次,其中河(泛指6)、漘(水邊1)、淪(水中小漩渦1)、漣(波瀾1)、澗(山谷中溪流1)。
(六)其他
《邶風·凱風》中“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用寒泉滋潤浚城反喻母親含辛茹苦養育七個子女,自己卻還在受苦,表現兒子們的自責。《鄭風·揚之水》“揚之水,不流束楚。終鮮兄弟,維予與女。無信人之言,人實迋之”,用揚水之淺,比喻夫婦遭人離間,不得同行。《齊風·載驅》是一首諷刺詩,“汶水湯湯,行人彭彭。魯道有蕩,齊子翱翔”,諷刺文姜與其同父異母之兄齊襄公縱淫。《王風·葛藟》用“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表現入贅者的生活孤獨寂寞。四篇詩出現水11次,其中寒泉(1)、揚(揚國水2)、汶(汶水2)、滸(水邊1)、涘(水邊1)、漘(水邊1)、河(泛指3)。
三、“水”的語言表現力
水不僅聯系著社會生活狀況,還具有語言表現力。《國風》詩篇中,絕大多數水都是直接言詠,如婚戀詩中男女盛會的地點、性隔離的地點、思念、離別詩中排遣憂思的地點,祭祀詩中祭品的采摘地點。有的水用于起興,就像《陳風·東門之池》中“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纻”“東門之池,可以漚菅”,主要以池可泊物來起興男子對女子的愛情。有的水是用來押韻的,如《王風·葛藟》“綿綿葛藟,在河之滸。終遠兄弟,謂他人父。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詩句用“滸”來和“父”“顧”押韻,下文“在河之涘”“在河之漘”的“涘”“漘”也是一樣用途。還有《魏風·伐檀》中的“漣”“漘”“淪”都是用來和詩句中其他用字相押韻,達到音韻和諧之美。而《邶風·谷風》中的涇、渭用于比喻,暗示男子喜新厭舊的深刻道理,使語言豐富而有活力。
本文通過對《詩經·國風》中“水”的統計和分析,從社會和語言方面探究其背后的根源,詩中的“水”不僅是自然地貌,也是社會風貌,對我們了解《詩經》時代的語言和社會生活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2] 劉毓慶,李蹊譯注.詩經·上·國風[M].北京:中華書局,2011:332,4,316.165.
[3] 李程錦.淺論《詩經》中的水文化[J].大眾文藝,2016(7).
作 者: 彭婕,碩士,云南大學滇池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編 輯: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