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元鐘
【內容摘要】本文研究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情況。課堂討論法有助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更有效地提升初中科學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從如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興趣,如何設計課堂討論,以及如何確保課堂討論的順利實施三個角度出發,給出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課堂討論法物理教學
初中科學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學科,學生愿意學習科學知識,通過學習可以提高對客觀世界的認知。然而教師教學方法的單一導致學生對科學課程學習興趣降低:缺乏師生互動,學生在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表現出畏難甚至厭學情緒,學習效率低下。
本人向學生和教師詢問了對現行教學方法的看法和意見,調查他們對討論式教學的認知情況。通過詢問和調查得知:超過一半的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方法的改進是提高學生學習科學興趣的有效舉措。
要改善學生的學習狀態,就要對教學方法進行改進。本文以浙教版科學教材七上第四章第一節《物質的構成》為例,研究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科學教學中的應用,并總結一些實施策略,給教師的課堂實踐提供借鑒。
一、構建和諧氛圍激發討論興趣
課堂教學中采取課堂討論法,首先需要積極構建、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開展討論;其次,對學生的討論結果要及時給予正面的評價。
1.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討論
《物質的構成》這一篇課文學習的過程中涉及的教訓目標主要有四個,要求學生要充分了解物質的構成是一種微粒,相比于細胞來說,分子的體積是非常小的,除此之外,分子與分子之間的距離很大,所以有些氣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壓縮,例如我們可以在空氣中自由行走;進一步了解和掌握擴散現象,不管物質處于哪一種狀態,都能發生擴散,只不過程度和速度不一樣;擴散現象發生的速度與溫度有一定的關系,要求學生要能夠應用分子運動的劇烈情況說明其與溫度的關系。
針對第一個目標,本人做了如下課堂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參與討論。
首先提問:蔗糖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食物,其來源是壓榨甘蔗而形成的結晶。蔗糖的構成物質到底是什么呢?
然后開展觀察蔗糖的學生實驗,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借助放大鏡來觀察蔗糖的形態,并說出觀察到了什么?可以選擇用筆畫下來。
(2)將處于方形狀態的蔗糖碾碎,再一次用放大鏡進行觀察,此時的現象又是什么樣子的呢?
(3)然后將蔗糖放入水中進行攪拌,直到這同完全溶解之后,再進行觀察,此時是否還能見到蔗糖呢?如果看不見了,那么它憑空消失了嗎?
實驗結束以后,借助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討論:蔗糖與水結合之后為什么用放大鏡觀察不到了呢,它為什么會“消失”呢?
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就是讓每一位學生有參與感:選取的學生實驗難度要適中,可以快速將學生帶入到科學課堂中;提出思考的問題要有明確的指向性,用放大鏡觀察糖水都看不到蔗糖了,蔗糖去哪里了?在這樣的鋪墊后引導學生討論,參與度自然會提高許多。
2.傾聽討論進行正面評價
在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中,在師生互相尊重的前提下,課堂討論的開展將會更加順利。教師應耐心傾聽學生的討論,并給予正面且中肯的評價,切勿嘲笑學生的發言。
針對蔗糖溶于水后為什么“消失”這個話題,有的學生說蔗糖變得更小了,有的學生說蔗糖躲起來了,有的說蔗糖變成糖水了,也有說蔗糖變成蔗糖分子了。教師對課堂上積極參與討論的同學進行不同角度的正面評價,并將其討論結果認真在黑板上記下,分成二類:一類是蔗糖小顆粒真的沒有了,一類是蔗糖小顆粒真的太小了導致雖然存在我們卻看不見。然后順利地引出“蔗糖分子”這一說法:糖水仍有甜味的事實證明蔗糖在水中并沒有消失,而是以一種微粒的形式分散在水中,這種微粒稱為“分子”。
學生之間互相尊重,認真傾聽他人看法,同時教師對學生發表的意見及時給予鼓勵,這樣可以使學生敢于發表意見并且勇于對自己的觀點進行維護。
二、創設情境精心安排課堂討論
1.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
本節課開展的第二個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們理解分子之間是存在間隙的,并要求他們能舉例說明分子之間確實存在間隙。如果對這個問題直接進行討論,不僅沒有辦法深入,還會引發學生思維的混亂。因此,在開展討論之間,要做鋪墊,創設合適的情境。
討論之前教師進行水和酒精混合的演示實驗:向一根玻璃管內注入約一半的清水,再沿管壁緩緩注入無水酒精至酒精液面距管口約5厘米處,標出酒精液面的位置;用手指封住管口,將玻璃管反復顛倒幾次,使酒精和水充分混合。待混合液穩定后,引導學生觀察液面的位置變化。觀察后拋出“為什么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會減小”的討論題目。
2.討論的問題難度合適
討論題目過于簡單,大多數學生經過簡單的思考即可回答,缺乏討論的價值,學生也會覺得課堂無聊,沒有學習動力;但如果選擇的題目過難,大多數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也無法突破難題,學生的學習興趣極易被抑制,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如“為什么水和酒精混合后總體積會減小”的討論題目來自演示實驗,難度適中,留給了學生一定的想象空間,還有類似的貼近生活的題目,也比較適合開展課堂討論。
3.合理把握好討論時間
課堂討論法和教師講授法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程度,但討論過程常會出現一些意外,如學生表達不清,效率往往不高。課堂談論教師需注意此類情況,但不可對討論進行過早干預:學生剛進入角色,打開思維,問題剛開始深入,教師就因“課堂效率”使討論停止,導致很多的課堂討論流于形式。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在討論前做好準備工作,有的簡單知識可在課前完成,為課堂討論多爭取時間。學生的討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經過課堂上的多次討論訓練,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討論會更有層次與深度。
三、科學劃分小組確保討論實施
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下,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進一步突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高漲,增強了科學課堂學習的效果,全面提高了教學效率。為保證課堂討論高效實施,教師還需要科學地劃分討論小組。
1.組織合理的人數和結構
通常教師采用的組織形式有全班集體討論、小組合作討論和同桌之間討論。在《物質的構成》這堂課第四個教學目標,即理解擴散的快慢與溫度的關系的教學過程中設計討論。首先,教師,當著學生們的面演示紅墨水在水中擴散的實驗:準備兩個燒杯,在兩個燒杯中分別加入等量的冷水和熱水,像兩個燒杯中插入注射器,然后將紅墨水注入其中,讓學生們認真觀察現象,并區分兩個燒杯的紅墨水擴散有什么區別?讓他們討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區別?并初步得出擴散現象發生的速度與溫度有關。
討論采用的組織形式由討論問題的難度、教學進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決定,紅墨水擴散現象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學生都很容易能夠將現象觀察出來,并初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
2.制定有秩序的合作規則
現在的中學生性格各異,有的性格活潑,喜歡和同學交流,討論時搶著發言;有的性格沉悶,不善于和同學交談,討論時沉默不語。針對這樣的情況,為了保證課堂討論的有序進行,必須制定一些有效的基本準則。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本人在課堂討論過程中制定了如下規則:第一,在別人發言的時候要學會傾聽;第二,每位同學的發言機會均等;第三,小組內一位同學在發言后,小組的其他成員可以補充。
3.及時調控小組討論過程
有了規則,也要對討論進行有效的引導,對一些討論中出現的不良現象要及時糾正。例如,有的學生在課堂討論過程中不發言,不參與;有的學生在課堂討論過程中隨意搶話、插話;有的學生沒有考慮清楚就開始表達;有的學生討論時經常會跑題,導致效率低下等等。教師要時常注意討論的進程,使討論的方向正確;對情緒不高的討論,要及時調動他們討論熱情。
結語
通過課堂討論法的教學實踐,本人發現師生關系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學生開始期待上科學課,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有了提高,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增強。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還需對課堂討論法進行深層次的研究,結合學生實際,研究更為科學合理的課堂討論法,全面提升初中科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于開真.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應用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4(6):11-12.
[2]郭華.深度學習及其意義[J].課程.教材.教法,2016(11).
[3]張大明.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數理化學習(教研版),2017(3):50-51.
(作者單位:杭州市桃源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