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黨委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智集團”或“集團”)黨委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戰略部署,始終把“堅決如期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走出了一條精準施策、關注民生、志智結合、社會動員、聚力攻堅、有效脫貧的特色扶貧路。自2003年確定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和姚安縣定點扶貧以來,中智集團累計投入扶貧資金3 600余萬元,引進扶貧資金2 500萬元,資助扶貧項目138個,受益人口約38 500人。截至2019年4月,兩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
集中優勢力量脫貧攻堅工作見實效
夯實責任,優化脫貧攻堅機制。黨的十九大以后,中智集團黨委第一時間調整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實施定點扶貧“雙組長”制,由黨委書記、董事長和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擔任雙組長,制定了《中智集團2018-2020年定點扶貧規劃》,確保在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交出經得起時代檢驗的“中智答卷”。
領導帶頭,當好脫貧攻堅先鋒。中智集團領導班子成員多次赴貧困地區開展調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卜玉龍上任之初就趕赴定點扶貧地區,與定點扶貧縣交流座談,共商脫貧攻堅工作,走訪貧困戶,詳細了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情況及需要解決的問題,及時召開專題工作會議解決問題,推動幫扶計劃、幫扶資金、幫扶項目落地落實。2018年以來,集團各級領導干部到大姚縣和姚安縣開展調研37次,參加人數達235人次。
持續用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2019年4月,大姚縣和姚安縣脫貧摘帽后,中智集團黨委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扶貧工作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把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放在重要位置,保持扶貧投入和工作力度的穩定性、連續性,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一以貫之地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資助幫扶項目、培訓提升基層干部能力、采購銷售農業產品等,持續多點發力,確保脫貧不返貧。集團還選派資深信息化專家赴大姚掛職,資助大姚縣電子政務系統和電子商務平臺建設,推進了大姚縣智慧城市建設進程和政府治理能力提升,引進阿里巴巴數字鄉村合作建設大姚,為大姚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因地制宜施策“產業+就業” 精準幫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開對了“藥方子”,才能拔掉“窮根子”。中智集團是輕資產公司,通過盤活、引進、資助、打通等各種方式,探索形成了“產業+就業”雙通道的精準幫扶模式,累計孵化培育產業項目15個,促進貧困地區常住人口就地就業2 800名,助力貧困地區構建產業基礎,打通銷售渠道,促進穩定就業。
深挖天然環境優勢,完善地區產業鏈條。大姚縣灣碧鄉臘務堵村地處金沙江河谷地帶,非常適宜種植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中智集團引進澳門企業,在大姚設立首家外商投資企業,通過組建專業生產合作社、改善包裝等方式,使得“灣碧紅糖”質量提升,企業業績有了突破。滇西盛產核桃,核桃樹下可為藏香豬提供柵欄生態放養環境,集團投入資金幫扶大姚縣六苴鎮貧困戶進行藏香豬養殖,投資建設養殖飼料廠,動員200余戶家庭加入專業合作社,創收1 000萬元。集團通過引進外商、提供資金,完善 “生產+銷售”鏈條,讓當地有了長期、穩定的經濟來源。
發揮人力配置優勢,打通地區就業渠道。作為商務部確定的對外勞務扶貧試點企業,針對貧困地區信息封閉、就業困難等問題,集團積極打通勞動力輸出渠道,通過建檔立卡、轉移就業、技能培訓等方式讓當地群眾有工能做、有工可做,并支持大姚縣在上海和深圳設立“勞務工作站”,輸出勞動力2 580名。另外,集團向姚安縣投入資金,幫助農村貧困大齡勞動力、殘疾勞動力、重病患者勞動力就近轉移就業,從事鄉村“公共服務崗位”,實現就業250人,覆蓋姚安縣全部9個鄉鎮;對喪失勞動力的貧困戶,通過捐贈資金讓其入股“姚安縣紅彬生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方式,獲得分紅收益。
利用“彝繡”技藝優勢,培育民族特色產業。彝繡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云南納喜文化創意開發有限公司(納蘇)是楚雄州彝繡產業龍頭企業,集團借用其產品和市場優勢,通過資金投入和培訓提升貧困地區家庭婦女的技能,使其成為上述公司的簽約“繡娘”,實現在家就業、增加收入。集團計劃三年內合作完成500名“繡娘”的培訓及就業,保證每名繡娘每年增收1 000元以上。
激發內生動力堅持扶智扶志相結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教育扶貧正是中國為解決貧困代際傳遞這一世界性難題開出的“良方”。中智集團始終關注貧困地區教育問題,有針對性地改善教育薄弱現狀。
強基礎,重建設,打造教育“硬”環境。集團在大姚和姚安縣18所中小學設立了“中智電腦教室”、61個“中智圖書室”;為30所中小學購買體育器材豐富校內生活,為2個縣所有山區學校購置太陽能熱水器和洗衣機;連續9年設立“中智獎學金”“中智助學金”,幫助家庭貧困、品學兼優的學生圓上學夢;援建“夢想教室”5個,幫助偏遠鄉村學校的孩子們探索更廣闊的世界和更多樣的人生。截至目前,中智集團已向貧困地區投入500余萬元,資助8 000余名學生完成學業。
強隊伍,重實效,優化教育“軟”環境。集團多次組織大姚縣優秀骨干教師赴北京101中學、日壇中學、史家胡同小學、府學小學等名校參加培訓交流;與上海“愛飛翔—鄉村教師培訓”關愛基金合作,選派大姚和姚安縣鄉村教師赴華東師范大學培訓,為創建“大姚教育范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美麗中國”支教項目的公益合作伙伴,集團自2014年起引進公益支教項目以來,共有4期108名支教老師在大姚縣6所山區學校講授英語、音樂、美術、計算機等課程。
凝聚多方合力構建社會扶貧大格局
作為一家以人力資源服務為主業的中央企業,集團借助眾多客戶資源優勢,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共同開展各類公益慈善活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智扶貧模式”。
善用自身長項,激活基層人才潛能。中智集團在人力資源管理咨詢和培訓方面有獨特優勢,擁有完整的培訓體系、金牌課程和業內著名的培訓師。集團先后選派資深培訓師赴貧困地區開展《高效溝通技巧》《性格色彩密碼與情緒壓力管理》培訓,累積培訓干部300余名;邀請上海社區管理專家對60余名當地社區管理工作者進行培訓;與上海市衛健委合作,連續5年邀請上海醫療專家赴大姚和姚安縣義診和培訓,并組織當地骨干醫生到上海著名三甲醫院培訓,期間接診群眾超8 000人次、培訓醫生超2 500人次。
巧用社會資源,各顯其能形成合力。從2012年起,集團就大力開展消費扶貧工作,截至目前共采購扶貧產品價值700余萬元,助銷產品價值1 400余萬元;協調上海知名外企工會主席代表團赴大姚縣考察調研,并出資為貧困地區學生購置學習生活用品;開展5屆“奉獻一片愛心,改變一種命運——中智集團大型慈善捐贈活動”,累積為貧困地區捐贈各類物品價值超300萬元;集團還精心設計捐資助學項目,以“一幫一”方式將愛心捐贈者與建檔立卡貧困戶連接起來,讓愛心在公開透明中落地、開花、結果;針對山區留守兒童大多在學校寄宿的情況,集團與“歌路營”公益基金合作,將“睡前故事”引入23所山區中小學,讓孩子們在缺少家人的陪伴時仍能每天感受到溫暖。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2020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中智集團將一如既往切實履行中央企業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把扶貧工作真正做到百姓心坎兒里,在滇西這片熱土上繼續繪就脫貧奔小康的美麗新畫卷。 (責任編輯:馬成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