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幸田
什么是奉獻,奉獻是一種真誠自愿、不求回報的利他行為。雖然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場合有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就其核心而言,筆者認為是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我們的職業行為是否有價值,就是看是否實現對社會的貢獻。奉獻社會就是要求我們把自己的職業活動與社會發展、國家繁榮乃至人類進步聯系起來,從職業的社會責任和意義這一角度看待自己的職業價值,通過職業勞動為社會作貢獻。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中最高層次的要求,體現了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最高目標指向。
那么怎樣才能奉獻社會,其實我們都有共識,因為只有具備過硬的本領才能奉獻社會。清人袁枚在《續詩品》中有云:“學如弓弩,才如箭簇,識以領之,方能中鵠。” 意思是說學問的根基就像弓弩,人的才能就像箭頭,只要依靠足夠的知識來引導,就可以讓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在這短短十六字中,用一個比喻講述了學習、才能和見識的關系。學習是基礎,基礎越牢,用時才能勁道十足,否則就會“學到用時方恨少”。才能是顯現出來的能力,磨礪出鋒利的箭頭;見識就是射箭人高明的視野和目力,如此方能射中天上飛的鴻鵠。因此,我們在平時學習時也需要積累厚實的知識,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更好地發揮才能,完成工作目標,為社會的發展奉獻自己的力量。有人認為才能源于天賦,不用學習;還有的人認為只要肯學習就能增長才能,不用實踐,這都是割裂了二者的聯系。正如這句古語所說,學識是才能的引導,才能是學識的發揮,一個是基礎是過程,一個是表現是結果。只有當學習的弓弩彎如滿月,才識的箭鏃才能飛似流星。
奉獻社會不是紙上談兵,需要真才實干。“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就要求我們立足本職、埋頭苦干,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用勤勞的雙手、一流的業績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然而,埋頭苦干的前提是必須有過硬的本領,只有擁有真才實學才能在自己的崗位上完成本職工作。一個不具備基本職業技能和科學知識的人,不可能為國家、為社會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更不可能成為一個具有高尚職業道德的人。比如:一名車工,如果沒有過硬的車削技術和豐富的工作經驗,就不能勝任自己的工作,不可能給他人提供優質產品,給社會創造價值,甚至有可能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一定的潛在危害;一名教師沒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就不能培養出合格優秀的學生,甚至會誤人子弟,等等。所以,我們每一個職業崗位上的人,都必須具備在本領域本專業過硬的本領,才能為國家為社會作出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旭華為首的第一艘核潛艇研發團隊,最初只有29個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沒有知識積累,他們就大海撈針、遍尋線索,甚至靠“解剖”玩具獲取信息;擔心調整不出一個理想的艇體重心,他們就到設備制造廠去弄清每個設備的重量和重心。他們愛崗敬業,埋頭苦干,一門心思撲在學習研究核潛艇上,最終讓我國在沒有任何外援的情況下,僅用10年時間就研制出了國外幾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潛艇,為我國核潛艇研制和跨越式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級技師、大國工匠李萬君幾十年兢兢業業刻苦鉆研,練就了超一流的焊接手藝,成為國內外專家欽佩的高鐵焊接大師。他無私奉獻授技能、教絕活,開展技藝傳承,培養帶動出一批技能精湛、職業操守優良的技能人才。如今經過他培訓的員工也已成為時速380公里動車組的生產主力,使長客公司焊接技術整體水平和歐洲西門子實現同步。
中國工業化、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離不開黃旭華、李萬君和他們的同事們這些“幕后英雄”。他們就是靠著無私奉獻、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過硬本領,不僅自己鑄就成了科技精英、大國工匠,也為企業打造一批“大國工匠”儲備了堅實的新生力量。
奉獻社會需要過硬本領作基礎,當今社會和國家的蓬勃發展離不開職業勞動者的努力奮進。只要我們努力培養勤奮學習的精神,牢固樹立愛崗敬業的職業觀念,打好思想基礎和品德基礎,踏踏實實積累足夠的知識和技術,好好打磨好自己這張“弓”,就能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更好地奉獻國家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