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鳴鳴
【內容摘要】核心素養是現代課程教育的基本理念,初中體育教學應基于核心素養背景開展教學。而補償性體能練習作為促進學生體能發展的一項體育練習,能夠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背景下得到進一步的開發與應用。本文首先對補償性體能練習進行了介紹,指出現代體育教育中核心素養與補償性體能練習已呈現融合發展現狀,并重點闡述了現代體育教學中補償性體能練習的應用策略,以期為體育工作者帶來指導和啟迪。
【關鍵詞】核心素養體育教學補償性體能練習
一、補償性體能練習概述
《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指出:“體育與健康課是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發展學生體能和增進學生健康為目的。”可見,體能非常重要,提高學生體能是體育課程發展的一個重要目的。而補償性體能練習,則是在發展學生體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以彌補和完善全過程課程為目的,去設計體育練習,促進學生進一步掌握運動技術,并獲得科學、融合、全面的體能素質培養。目前,可以說初中體育教學中的補償性體能練習是需要融合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去得到進一步發展的,初中體育新課標也著重申明了目前體育教育需要全面融入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在“課程基本理念中”提及“激發運動性趣,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個體差異與不同需求,確保每一個學生受益”等,這都反映著新課標對基于核心素養理念去進行體育教育的指導。可見,現代初中體育教學應以核心素養為背景去開展融入補償性體能練習的體育課堂。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中補償性體能練習應用策略
1.使教學融入課堂全過程,使教學融合實際情況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學過程根據內容及進程一般被劃分成準備部分、基本部分和結束部分,而要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應用,就要將其全面地滲透到上述三個課程部分之中,使補償性體能練習有機地融入課堂全過程,進而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這正體現了現代體育教育面向全面核心素質培養人才的目標。首先,在準備課程部分,在此階段引入補償性體能練習,可幫助學生運動預熱、防止運動損傷。例如,在短跑課程教學過程中,準備部分可加入熱身跑、徒手操(以下肢運動為主,例如膝關節運動,弓步、側壓腿運動,腳踝關節運動等,同時以上肢運動為輔,例如體轉運動)等補償性體能練習。其次,在基本課程部分,依然要抓住教材重點內容,同時注意上下肢體協調運動的互補性,例如,短跑是一項以下肢為主的運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加入上肢運動的補償性體能練習,以達到上下肢體協調運動的目的,如在短跑基本課程中對應加入投擲類運動或游戲。最后,在結束課程部分,教師融入補償性體能練習能夠幫助學生加固技能和體能素質,例如在籃球教學后進行提高彈跳力、速度練習等補償性體能素質練習,這會促進學生籃球專項素質的提升;在足球教學后進行耐力(如跑步)、平衡(如單腿跳)、柔韌性(如體操)等補償性體能素質練習,這些練習將促進學生進一步鞏固足球技能。
另外,在進行全過程補償性體能練習應用的過程中,應注意使教學融合實際情況,這就要考慮學生個體的差異性。這就要求教師在體育課程中應因材施教,根據學生個體不同進行分類補償性體能訓練。教師細心觀察學生練習情況,并將存在同類體能不足情況的學生分成一組,進行針對性訓練。例如,在足球專項訓練上表現出耐力不足的學生分成一組進行跑步訓練;平衡力不足的小組展開單腿跳、平衡木訓練;柔嫩性不足的小組展開體操中的壓腿、下腰等訓練。以此來以實際學情為突破口,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的教學應用。
2.以激發學習興趣為目的,創新補償性體能練習
從教學反饋來看,傳統的體育課程內容及課程模式已經使學生漸漸失去興趣,而要使引入補償性體能練習的體育課程更具有教學效果,教師就應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目的去創新補償性體能練習的應用,而這正是基于核心素養理念(學會學習、實踐創新)來開展課堂教學的表現。以游戲的形式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是初中體育教學創新中較為實用的兩點,因為其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較大的效果。例如,在足球課程教學中,教師在引入彈跳力補償性體能練習時,將彈跳力的補償性體能練習設計成一系列小游戲來開展。而訓練彈跳力需要學生去拉伸肌腱、韌帶、肌肉,擴大關節的活動范圍,同時,學生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體操動作練習提高身體的協調性。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組集體游戲,如拉伸運動接龍,在游戲中,學生甲指定學生乙去完成某項拉伸運動,學生乙完成后繼續指定學生丙去完成其他拉伸運動,注意每位學生所做運動不能重復。這項運動不僅吸引學生集體參與,同時又促進學生對體育運動,尤其是某部位拉伸運動的深入理解,并鼓勵了學生自由創作拉伸運動的熱情。而教師應在學生做出不規范、錯誤動作時加以糾偏,并在課堂上通過引導、提示的教學手段促進這一補償性體能練習的完成。
3.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完善補償性體能練習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指出,“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3個方面。”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是基礎, 要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的素養。目前,中學體育的教學實況是校內課堂形式占比過大,各中學體育組織校外課堂實踐占比過小。而這種實況是與核心素養要求社會參與的教育實踐相悖的,因而在初中體育教學中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應充分考慮促進學生社會參與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教師應加大組織校外課堂,例如,為了促進中學生體質健康教育,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農耕體育”戶外活動。根據央視七套《農廣天地》(2017年)農耕體育賽事節目創意,教師可以嘗試以“農耕大賽、歡樂健身”為主題的戶外體育活動。將曬場收谷、荷塘采蓮、魚塘抓魚等項目納入戶外課堂的補償性體能練習,其中,曬場收谷主要是手捧谷物踩平衡木行走動作練習,荷塘采蓮主要是劃船動作練習,魚塘抓魚主要是水中跑步動作練習,這些戶外體育動作練習,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訓練學生的平衡增強、肌肉增強和體質增強,而且將傳統農事與現代健身有機融合,實現增強學生體質與社會參與的目的。從上述課程應用策略來看,補償性體能練習是呈現一個逐漸完善的動態變化之中的,其以戶外課堂形式作為校內課堂的補充和完善,同時最主要的在于以戶外課堂展開的補償性體能練習對于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執行更加深化,增加了學生的社會參與,而傳統體育課堂對于增加學生的社會參與則是極少的,可以說教師不斷地完善補償性體能練習,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體育課堂對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的不足。
三、結論
初中體育教學中補償性體能練習的應用需要以科學為基礎,并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學會學習。同時,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體育教學應格外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自主發展,使學生的學習空間不止于課堂,因此,教師應在體育教學應用中賦予體育育人的終身發展意識,使學生獲得社會參與經驗,并具有參與社會活動的主動性,進而促進學生獲得核心素養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周網稱.實施初中體育課堂補償性體能練習中不可或缺的六因素[J].體育師友,2013,36(5):29-30.
[2]樓旭攀.簡析補償性體能教學方式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運動,2018,189(13):122-157.
[3]杜郵昌.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體育教學如何進行補償性體能練習[J].體育教學,2019(9).
(作者單位:紹興市柯橋區魯迅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