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水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國有企業必須始終堅守的重大政治原則。實踐中,如何理解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區 ,對歷史和現實的認識仍有一定程度的偏差。因此,我們有必要追根溯源,正確認識,準確理解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
如何理解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權
2017年10月2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以下簡稱“黨章”):“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依照規定討論和決定企業重大事項。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中黨的基層組織,圍繞企業生產經營開展工作。保證監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在本企業的貫徹執行……”實踐中如何正確理解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的領導權,應該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的方式是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
按照《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以下簡稱“《工作條例》”)規定,把方向應理解為確保本企業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決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保證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上級黨組織決議在本企業貫徹落實;管大局應理解為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研究討論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領導干部人事工作、管理重要干部和抓好人才隊伍建設;保落實應理解為通過企業黨風廉政建設確保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杜絕違規違紀問題,以及通過黨的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相融合,團結帶領群眾積極投身企業改革發展。
第二,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并不等于黨組織直接作為企業決策和指揮中心。
《中國共產黨國有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試行)》規定國有企業應當將黨建工作要求寫入公司章程,明確黨組織研究討論是董事會、經理層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工作條例》也明確要求國有企業黨委(黨組)支持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結合企業實際制定研究討論的事項清單,厘清黨委(黨組)和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其他治理主體的權責。在實踐中,不少國有企業都結合企業實際制定了相關制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前置研究討論的“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并不等同于“三重一大”事項,例如:班子建設和對重要干部的選拔任免是國有企業黨委(黨組)自身研究決定的“三重一大”事項,但并非黨委(黨組)研究討論的重大經營管理事項。此外,國有企業黨委(黨組)對企業重大經營管理事項進行前置研究討論,雖然不是討論決定,但也不能等同于決策咨詢功能,而是需要從政治性、合規性以及經濟價值性等方面作出判斷。
第三,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的重要價值功能在于協調各方、均衡目標和凝聚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處理好黨組織和其他治理主體的關系,明確權責邊界,做到無縫銜接,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在國有公司治理體系中,國有企業黨委(黨組)重視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可以抑制國有企業對于經濟利益的過度追求和過度的風險偏好,但同時也有可能弱化國有企業自身的經濟屬性,與企業追求經濟效益和股東回報的目標產生一定的沖突。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黨組織發揮協調各方利益、均衡內外目標、凝聚共識的核心治理作用,這也正是國有企業黨組織的優勢所在。
如何理解作為領導主體的國有企業黨組織
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權是由有關黨組織作為具體的實施主體來負責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黨章總綱規定:“黨必須按照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原則,在同級各種組織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工作條例》進一步規定了“國有企業黨支部(黨總支)以及內設機構中設立的黨委圍繞生產經營開展工作,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因此,國有企業黨委(黨組)作為企業領導主體,在實踐中有兩點仍然需要注意:
第一,國有企業黨委(黨組)作為領導權主體,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以后,有關政策法規相繼對“明確和落實國有企業黨組織在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作了明確規定。國有企業黨組織作為公司治理主體,意味著過去的分散嵌入向分散和集中相結合的雙重嵌入的轉變。從黨的政治傳統來看,黨的領導實行的是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也強調:“不能把黨組織等同于領導干部個人,對黨盡忠不是對領導干部個人盡忠,黨內不能搞人身依附關系。” 因此,國有企業的領導權的主體是組織,而不是個人。對此,《工作條例》明確規定:“國有企業黨組織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必須落實黨組織決定。”
第二,作為領導權主體的國有企業黨委(黨組)并非僅僅等同于國有企業集團母公司黨委。
不少國有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多數都是集團公司,法人層級較多,很多二級企業乃至三級企業設立的黨的基層委員會也被稱之為黨委。理論上,這些企業應該歸屬于企業中的基層黨組織,但是實際上不少企業作為獨立法人,對企業人財物擁有獨立決策權,與一線生產單位(例如:生產車間、工廠等)或者分公司有所不同。因此,《工作條例》一方面規定,“國有企業黨支部(黨總支)以及內設機構中設立的黨委圍繞生產經營開展工作,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另一方面也規定了,“具有人財物重大事項決策權且不設黨委的獨立法人企業的黨支部(黨總支)”,“由黨支部(黨總支)對企業重大事項進行集體研究把關”。因此,如果國有企業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那么就必須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治理機構中的法定地位,黨組織應該發揮領導作用。如果國有企業不設黨委,但是作為獨立法人具有人財物重大事項決策權,那么黨支部(黨總支)也應該發揮領導作用。
如何理解被作為領導對象的國有企業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把我們黨長期以來關于國有企業“經濟基礎”地位的思想認識,提升到“兩個基礎”的嶄新高度。
從物質基礎看,占據社會主義公有制主導地位的國有企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歷史性貢獻,功勛卓著,功不可沒。
從政治基礎看,國有企業干部職工作為我國工人階級的骨干力量,是鞏固工人階級領導地位的重要保證,是我們黨關鍵時刻聽指揮、拉得出,危急關頭沖得上、打得贏的基本隊伍。
正確理解這兩個基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作用:
第一,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并非是要回歸到計劃經濟時代,把國有企業重新變成國家機關或其附屬物。
《工作條例》第三條明確規定,國有企業黨組織應該“堅持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以企業改革發展成果檢驗黨組織工作成效”。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市場化改革仍然是其方向,而且在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的過程中,市場化改革將進一步深化。尤其是在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大背景下,國資監管機構逐漸明晰政府、國有資本監管與國有企業之間的權責邊界,國有企業作為獨立市場主體的地位不斷增強。因此,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并非要改變國有企業的企業屬性。
第二,國有企業的政治屬性。
國有企業的政治屬性體現在:階級性。國有企業干部職工是我國工人階級隊伍的骨干力量,是我們黨擁有的關鍵時刻聽指揮、拉得出,危急關頭沖得上、打得贏的基本隊伍,也是我們黨執政最堅定、最可靠的階級基礎。人民性。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國家占有生產資料是為人民服務的,國有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是為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公利性。國有企業除了履行經濟責任之外,還肩負著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這“六個力量”全面概括了國有企業的使命職責。
結束語
從唯物辯證法看來,系統是一個標志事物整體的哲學范疇,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全面的,正確理解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才能在實踐中更好地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