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輝 陳虹宇 陳壯忠
民間有個說法,陽氣不足的人更易招來腫瘤,真的是這樣嗎?聽聽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負責人曹洋教授怎么說。
提高免疫力≠溫補陽氣
中醫是如何看待“免疫力”?曹洋教授介紹,《黃帝內經》記載“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離絕,精氣乃絕”,人體陰陽間相互協調,精氣充足,精力充沛,若陰陽任何一方偏盛偏衰,二者失去協調,會導致疾病。但又言,“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在陰陽協調平衡關系中,陽氣是主導,只有陽氣致密于外,陰精才能固守入內,從而保證陰陽和合。
陽氣有以下功用:①氣化溫養。陽氣溫養臟腑經脈,化生和溫運精氣血精津液,維持機體的正常活動。陽氣充足,臟腑調和,則思維敏捷,經脈柔和、張弛自如。②衛外御邪。陽氣固護肌表,抵御外來邪氣,又可去除人體內的病邪。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腫瘤發生不都因陽氣不足
中醫學認為,癌瘤多因“痰凝”“血瘀”等致病產物聚積于某一部位產生的,“陽化氣,陰成形”,故癌瘤為陰邪,是腫瘤病“標實”的表現。氣虛尤其陽氣不足是“正虛”的基礎。陽氣充足,推動機體津液、水飲運化,使代謝產物正常排出。相反,陽氣不足,臟腑經絡運行不暢,病理產物郁積體內,氣血津液運行失常,化為痰飲和瘀血,相互膠結,成為腫瘤。因此,需重視振奮機體陽氣,以藥味之偏糾正人體陰陽之氣的偏盛偏衰。
總的來說,陽氣不足與腫瘤的發生、發展有密切關系,但腫瘤不都因陽氣不足、或不只是因陽氣不足,還夾雜臟腑盛衰或痰熱毒淤積聚等病機,應結合扶正補虛、行氣除痰、化淤散結、清熱解毒等治法,而不僅局限于溫補陽氣。中醫治病強調辨證施治——因人而治、因地而治,切勿未考慮自身情況而妄用扶陽之法,恐適得其反,使病情愈加惡化。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護和振奮陽氣
養生的目的是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機體順應自然規律,達到陰陽調和的狀態。但現代生活方式多為損陽的表現,如晚睡晚起、止足戶內、好食懶動、長期伏案、夏日貪涼。在日常作息中更要注重調養陽氣:
1.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早晨6點起床,中午適當午休,23點前入睡。
2.適量戶外運動。上午是機體陽氣順應天時逐漸充盛的時間,可增加戶外活動,如八段錦、太極拳、舞蹈、散步、慢跑等。
3.避免長期伏案。采用工作45分鐘休息10分鐘的方法,勞逸結合,可使全身氣機在陽氣的推動下到達各臟腑經脈。
4.注意保暖,避免貪涼。夏日空調不要開得太冷;少食雪糕、冰西瓜、冰啤酒等冰冷食物。
5.在保證營養均衡下,減少食用涼性食物,如苦瓜、西瓜、甜瓜、百合、藕、竹筍、空心菜、苦菜、鯉魚、河蟹、泥螺等。可適量食用溫性食物,如櫻桃、石榴、荔枝、辣椒、生姜、蔥白、香菜、干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