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
常聽到有人說“心好累”,從周一開始就盼著周末,下班回家除了癱在沙發上什么都不想做……這些通通讓人感“心累”。如何調節才能恢復滿滿的元氣?不妨從生活方式找原因。
讀屏時代,自我被手機綁架,海量信息對個體“狂轟亂炸”
一不留神,刷手機刷到凌晨,或是刷抖音大半天仍興致勃勃,逛淘寶、看直播都能消磨好幾個小時……看似我們在用手機,實質上“自我”已被手機“綁架”。它極為霸道地掠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一日將盡,工作低效,手機沒少刷,悵然若失,提不起精神。
熬夜透支,健康生活漸行漸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睡早起身體好”——什么時候開始,生活作息規律都成為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數學題?通過夜宵與追劇等紓解壓力、補償自己,網絡上的繁榮生活不眠不休,不論多晚都可找到適合自己的娛樂方式,年輕人只能說,“熬夜透支,我也不想”。
過度焦慮,負面情緒被放大
現在年輕人焦慮感普遍更大。社會壓力、家庭期待、同輩競爭,更易通過種種渠道與方式被放大。同時,隨著學業期的增長與就業期的延遲,心智社會化程度與面對壓力和挫折的堅韌程度令人堪憂。往往放在人生長河中不值一提的事,都足以變成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想擺脫脆弱人設怎么做
給想走出“累點低”的年輕人一些建議,以助恢復元氣滿滿。
◆使用媒介,變被動運用為主動掌控。
要有意識地提升媒介素養,讓媒介為自己服務。如清楚地意識到在使用媒介,能為自己設定合理的使用時間和范疇。同時,不被無意義的垃圾信息包圍,利用媒介來充實和發展自己。
◆重建屬于自己的生活秩序。
年輕人正處于邁入與適應成人世界的過程中,反思過去,并依據當下和理想,重建屬于自己的生活秩序非常重要。在過去成長中,哪些價值觀值得保留,哪些是經過反思后需提升的,哪些是經過嘗試后需要作出調整和改變的,都請你在大腦中重新排列和組合。
◆營造屬于自己的幸福心流。
“心流”是在做某些事時,全神貫注、投入忘我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甚至感受不到時間的存在;完成這件事后,有充滿能量、滿足的感受。運動員的“巔峰狀態”、藝術家所說的“靈思泉涌”,就是這種感覺。“累點低”的人,恰恰是因沒找到這種狀態和感覺。不妨找一找,享受一下“心流”。
疲憊感也需定期清理
很多人越累越忍不住熬夜,但熬夜錯過身體自我調節的最佳時機。大腦需定期清理,而睡覺是大腦清理垃圾的最好方式。在累這種感覺轉化為焦慮前,需要來一次徹底放松。當身體放松下來,呼吸恢復平靜,心情也自然會平復下來。“累點”變低是日積月累的,需定期清理身體的疲憊感,學會放空、放松自己,才更能感受到生活給予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