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霞
為強化基層監察監督,進一步規范小微權力運行,今年4月以來,全市各地紛紛在村(社區)設立監察工作聯絡站,為群眾打造“家門口的監委”。截至4月底,全市3138個村(社區)已全部完成聯絡站建設,共聘任站長3138名、聯絡員7241名,聘請鎮鄉(街道)、村(社區)監察信息員4177名。
3個多月來,全市各村(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工作人員充分發揮近距離、全天候、經常化監督的特點和優勢,以高質量全覆蓋推動基層監督形成增量優勢,不僅及時回應群眾關切,整治了一批群眾身邊的腐敗和作風問題,也有力推動了基層治理。
一是定位準。今年初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指出,要“強化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務監督委員會的溝通協作、有效銜接,形成監督合力”。基層紀檢監察組織要充分履職盡責,力量整合是關鍵。寧波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結合本地實際,通過把村(居)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聘為聯絡站站長、把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其他成員聘為聯絡員的制度設計,推動村(社區)紀檢監察組織與村(居)務監督委員會等同向發力,激活了基層監督“神經末梢”,不斷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二是職責清。監督是紀檢監察組織的基本職責、第一職責。解決了誰來監督的問題后,村(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該監督什么?怎么監督?只有職責清,才能指向明確,實現有效監督。寧波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整合出的履職清單,明確了監察重點,讓聯絡員能按照“施工圖”做深做實做細日常監督。在實踐中,他們用監督督促制度執行、用監督檢查執行效果,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強化了紀律保障。
三是機制好。寧波統籌運用區縣(市)紀委監委、派駐機構、鎮鄉(街道)紀檢監察機構等力量,形成片區協作機制,使村(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由原來只是伸出去的“一根手指”,變為有力握緊的“一只拳頭”。同時,堅持強化群眾監督機制,組建群眾身邊的監察信息員隊伍,真正把自上而下的組織監督與自下而上的民主監督相結合。如此,基層監察監督的“籬笆”,就既成了基層公權力的“監督墻”,又成了維護群眾切身利益的“擋風墻”。
然而,監察工作專業性、政策性都很強,需要監察人員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因此,村(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要真正把監督職責履行到位,還需要在增強“三個能力”上持續下功夫。
一要提高履職能力。村(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工作人員大多由村(居)務監督委員會成員和群眾組成,在監督方面經驗少,業務和技能水平都有待提升。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各級紀檢監察機構要強化對村(社區)監察工作聯絡站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幫助他們練好內功、增強本領,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和履職能力。比如,幫助他們提高近距離發現問題的能力,提升問題收集、線索采集的質量;幫助他們提高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開展監督的能力,把監督工作做得更科學、更嚴密、更高效。
二要提高執行能力。農村多是“熟人社會”,有些監察人員礙于面子,不敢監督或搞“和諧監督”。眼下,全市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村(居)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此項工作完成后,新當選的“帶頭人”手中的權力將更加集中。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這是一條鐵律。因此,抓監督,就要切實提高執行力,敢于亮劍,不怕得罪人,把監督寓于日常工作中,既能在“治未病”上積極作為,也能堅決同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作斗爭。
三要提高自律能力。自律是對自身的從嚴要求。古語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監察工作職能的特殊性更要求監察者以身作則、率先垂范。這就要求監察者要時刻緊繃自律之弦,強化“四個意識”,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規范個人言行和角色定位,心中常懷“戒律尺”,腦中常亮“紅綠燈”,不斷提高自身免疫力,保證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始終用來為人民謀利益。
責任編輯:張逸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