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臻
5月21日下午,浙江省委副書記、寧波市委書記鄭柵潔赴寧波市海曙區,專題調研藥行街、蓮橋第等歷史街區建設工作。他強調,歷史街區是城市歷史的延續、文化的積淀,要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高水平高質量建設歷史街區,加快恢復振興寧波歷史文化,讓城市更有文化品位,讓市民留住文化記憶。在調研中,鄭柵潔特別提及了明年紀念寧波建城1200周年活動,要求深入挖掘寧波歷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利用各種方式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工作,讓更多人了解寧波的歷史,接受歷史文化的滋養。
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以鄭柵潔本次調研的其中一站寧波府城隍廟為例。作為寧波重要的文化地標,城隍廟修繕一新,于6月27日正式向公眾開放。本次修繕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低限度干預”的原則,保護文物建筑的建筑風格和特點,并有條件地恢復文物建筑建設控制地帶內歷史環境的風貌特征,將城隍廟整體格局恢復至1883—1887年重建時的歷史風貌。修繕后的城隍廟,也將作為承載寧波特別是海曙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呈現在游客面前。
保護、修復城隍廟建筑,在城隍廟里呈現體現寧波歷史文化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為了復古而復古,而是要通過具有特定人文內涵的歷史文化空間,汲取傳統的養分,重續城市的人文思想煙火氣,以文化資源的點帶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面,促進文旅商融合發展,拉動老街區的整體振興。
誠然,要實現這個目標并非易事。一方面,這種重新構建必須能滿足城市居民多樣性文化消費以及文化與情感交流的需求;另一方面,目標必須依靠整合、發展、經營、運作文化資源才能得以實現。
何謂文化資源?廣義而言,一切文化存在都可以被視為是文化資源。但文化存在要真正成為文化資源還有一個前提條件,即人們對其所隱含的文化價值與(或)經濟價值的認知與認同,并確保通過創意化手段實現其文化價值與(或)經濟價值。
文化資源既有一般資源的特點,又具有明顯的特殊性。
首先,文化資源是一個動態變化的概念。因為人的認識水平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對資源的理解會因文化程度的變化而變化。
其次,文化資源一般都具有地域特征,即不同種族和人群對文化存在的價值認知具有差異性。
再次,非物質形態的文化資源具有可交換性,且具有裂變效應。例如一種價值觀、一種非遺技藝、一種人文思想等,在交換之前,交換雙方分別擁有一種不同的觀念、技巧或思想,通過交換,交換雙方將分別獲取兩種觀念、技巧和思想。
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資源的交換對社會發展具有促進作用,是生產性而非單純的消耗性。文化資源在特定條件下,會轉化為文化資本,成為某種具有生產資料屬性的存在。
近年來,寧波在利用其豐富多樣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優勢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通過文化資源的市場化配置,把政府、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和公民個人有機融合在一起,通過經濟規律來定位各自的角色和進行角色的流動互置,達到激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的。
以市場機制配置文化資源,可以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多元供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委托、承包、招標采購、項目補貼等多種方式向具備資質的社會組織和專業團體購買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也可以與企業搭建公益性文化服務合作平臺,讓公眾享受免費或優惠的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政策及其他鼓勵政策,引導私營組織、社會組織和專業團體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產業開發活動,豐富文化產品供給的內容和服務形式,滿足公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消費需求。
寧波被譽為象征“海絲古港”的活化石城市,是歷史文化名城、東亞文化之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古以來人文薈萃、人杰地靈,文脈源遠流長,也是文化資源“富礦區”。將寧波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系統的梳理,無疑是破解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重要方式,而這種解碼,又反過來為我們下一步更好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品質,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我們發展文化,特別是公共文化,不僅是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權益,究其根本,是為了以高水平的文化,引領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筆者由城隍廟案例聯想到海曙區近年來的公共文化建設,其依據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文化底蘊,在創建公共文化服務示范體系建設過程中,著重將“書香海曙”作為主要特色加以培育,在構建與時代發展要求相適應、具有價值引領作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過程中,把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放在首位。
當然,前面提到的還只是一種理想化的狀態,文化資源與公共文化服務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并且能和諧地作為一個整體被充分認識和理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其中還包括了城市居民相互之間具有充分的社會包容性,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互利共勉關系,在文化資源觀念上,使得文化多樣性得以維持,又有敏銳的文化創意產業培育意識等等。從城市領導決策層而言,則能接受并提倡文化的以人為本,而不是把文化當作某種面子工程,要能通過一系列政策,讓文化資源轉化為促進社會流動手段,而不是某種特權。通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權利的公平促進社會機制調控,降低城市社會隔離,提升文化藝術的社會共享等。當城市的文化資源在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中真正發揮出應有作用時,其會通過有效的社會、經濟、文化機制,將人的發展狀態協調在一個充滿文化氣質的發展系統之中。這一系統構成城市文化氛圍(文化磁場)的總體,吸引并促動處于其間的所有活動主體迸發出文化動能,促進文脈傳承、創意生成,并對本城市(地域)之外的文化通過積極互動,實現城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和更新。
(作者單位:寧波市文化藝術研究院)
責任編輯:楊 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