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朗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人也一樣。不同的人干同樣的事結果往往千差萬別,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比如便民,鄞州區鮑家耷社區創辦“一元裁縫鋪”,一元錢即可享受改裝衣褲、織補毛衣破洞、修理拉鏈等服務。可河南某縣,打著“服務”幌子,動用粗暴手段逼迫車主安裝ETC,引起用戶不滿。
比如行醫,建德市梅塘村“一元村醫”吳光潮,村民不管看什么病,包括診療費、藥費、輸液費、針灸費、包扎費……只需一元錢,這個“規矩”堅守了36年。可北侖某診所在為患者手術做到一半時,醫生竟然拿出二維碼要病人掃碼付款,比術前商定的費用高出千元。
比如經商,武漢老人徐耀清,豆腐腦量大實惠,堅持多年只賣一元,顧客一再勸他漲價,甚至替他做好調價招牌,但他不為所動。可象山上吳村王某的小龍蝦店,卻使用“作弊秤”,7公斤變成8.07公斤……
上述這組對比強烈、涇渭分明的案例,直觀、鮮明地反映出兩種義利觀。正確的義利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在義與利發生矛盾時的取舍,最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品性、覺悟境界。
如今一元錢能做什么?買一瓶礦泉水?乘一次公交車?但是,要說看病只要一元錢,似乎只是一種“奢望”。吳光潮之所以把“不可能”變成活生生的現實,除了政府補助,他每年都得自掏腰包幾千元,還經常上山采草藥,免費分發給困難村民。裁縫鋪、豆腐腦、用餐,這些“一元項目”,同樣是甘于奉獻、凝聚人間大愛的善舉,閃耀著仁義、情義、道義和正義的光輝。
反觀那些缺斤少兩、坑蒙拐騙的商家,貪得無厭、強買強賣的官員,白衣黑心、乘人之危的醫生,裝模作樣、口惠實不至的服務員,則重利輕義、見利忘義,只顧自己大撈一把,令人憤慨!
古人云,“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重義輕利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當然,強調重義并非簡單揚義抑利,正當的利對人心人性有著重要影響力,是人類發展的一種需要。不過,“利者,義之和也”,意思是要得到利益,就要講求與道義的統一。不妨列舉我市最近發生的兩件事。
一件是江北區慈城鎮山東村村民徐惠明,作為鄰居悉心照顧獨居老人蘇美云30年,老人去世,老徐按當地習俗為她購置墓地,操辦后事。令人意外的是,老人去世一年后,其生前宅基地拆遷可得百萬元拆遷款,法院判定老徐可以繼承蘇老太一半遺產。本案中,老徐幾十年如一日照顧鄰居老人,主觀意識中只有給予而沒有索取,用尊敬長者、關懷弱者的義舉,詮釋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傳統美德;而法律判定他得到意外之財,演繹了一段“好人得好報”的佳話,彰顯了有道義才會有利益的理念。
另一件,鄞州區東柳街道的“小柏家護”,主要為住院患者和居家失能、半失能、失智、康復人群提供不同種類的護理,最低收費從120元/天到160元/天不等,應該說資費不菲,但因契合智慧養老服務方向,目前受理業務高達1700多單,被工信部、民政部等確定為智慧健康養老示范企業。該企業在為政府分憂、為百姓解難的同時,追求合理的商業利潤,屬于“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并用所獲利潤加大投入,聘請較高質量的服務人員,不斷提高智慧化程度,讓雇主能像點外賣一樣點服務,這有利于企業可持續發展,獲得了雇主認同、輿論支持、政府推崇。
值得一提的是,黨員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不可避免地會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制約。我們看到,黨內有焦裕祿、孔繁森這樣大公無私、高風亮節、義薄云天的時代楷模,有無數公私分明、先公后私、深明大義的好干部,但也有王寶森、周永康那樣損公肥私、化公為私、背棄公義的敗類。因此,如何對待義與利同樣是每個黨員干部繞不開的話題。我們應該樹立正確義利觀,正確處理公與私、義與利等關系,以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為重,始終堅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之大義。唯有如此,才能永葆共產黨人的先進本色。
責任編輯:劉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