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國音樂藝術領域,西域歌舞藝術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影響深遠,意義重大。為此,文章簡單地對新疆西域歌舞藝術進行了闡述,明確了其是我國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部分,從新疆文物中可感受到西域舞樂的魅力。此外,重點探究了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樂,包括蘇幕遮舞、胡旋舞、胡騰舞、長袖舞、飄帶舞等,舞蹈類型呈現多元化特征,其中著名的為蘇幕遮舞、胡騰舞和胡旋舞,其為西域與中原文化的交流搭建了平臺,表現了獨特的舞蹈風格,以期發揚西域舞樂,為關注此類話題的人們提供參考。
關鍵詞:西域舞樂;胡旋舞;新疆文物;蘇幕遮舞
西域舞樂有著千年的歷史,其“試舞一曲天下無”的美譽,自古就聞名于世,直至今日也存于人們心中。因此,在音樂研究層面,有必要對西域舞樂加強了解,在明確其舞蹈類型的基礎上,還要探究其影響力,主要是因為其不僅推動著音樂領域的進步,還影響著中原地區人們的生活情趣、觀念等。因此,對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樂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值得深思。
一、新疆西域歌舞藝術相關概述
在新疆地區存有與西域舞樂相關的古代文物,從中能夠看到西域古代藝術家的藝術天賦,其可依托肢體語言進行自身思想的傳達。例如,康家石門子巖畫就是比較典型的文物,有著悠久的歷史,如圖1所示,距今已有3000多年。該畫刻繪了上百個大小不等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其中人物以表現群體性舞蹈動作為主,部分圖像還呈現了小人歡樂舞蹈的場面[1]。為了將西域舞樂藝術表演的動人場面留存下來,當時的人們借助器物、巖壁等刻畫精彩場面,一方面反映了當時西域人的娛樂生活,另一方面表達了一種原生的思想。
二、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樂分析
(一)蘇幕遮舞
舞蹈不僅能表達新疆古代藝術家的思想感情,而且某段時期的舞蹈表演和原始宗教之間具有密切的聯系,此種形式廣為流傳,尤其是傳入中原之后,受到了很多人的青睞和熱捧。以上所說的舞蹈形式,最為典型的代表為蘇幕遮舞,又被稱為乞寒舞,表現了較強的群眾性、娛樂性[2]。相對而言,蘇幕遮舞屬于一種大型歌舞戲,在古龜茲國舉行的時間為每年的七月份,此種舞蹈表現的內容主要包含兩大方面,一方面為破災辟邪,另一方面為乞寒求水。從整個演出場面來看,不僅氣氛轟轟烈烈,而且聲勢十分浩大,且人物眾多,男女都有。在表演時,人們載歌載舞,頭戴氈帽,并且還會假面扮演狗猴鬼神。
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發現了一個彩繪木質舍利盒。盒子上直觀地描繪了舞蹈形象,將蘇幕遮舞的舞蹈場景展現得淋漓盡致。盒蓋上描述了生動的演奏場景,四身美聲鳥迦陵頻伽拿著各種樂器正在演奏,如曲項琵琶、篳篥等。有部分彩繪木質舍利盒的盒身比較精彩,舞蹈者不僅穿著華麗的舞蹈服,而且數量眾多,共有21位,而腰間配劍、頭戴假面具、手持樂器的人分別為5人、10人、6人,整體鼓舞氣氛十分熱烈。蘇幕遮舞最大的特點是有較多的表演成分,且充滿神秘色彩和象征意味,表達了對生命生生不息的期盼??梢哉f,蘇幕遮舞是一種戲劇性舞蹈,而絲綢之路的開通,為此種舞蹈的傳播提供了路徑[3]。
(二)胡旋舞和胡騰舞
新疆文物中的西域舞樂眾多,不僅有蘊含神秘色彩的舞蹈,也有地域特征明顯的舞蹈。在舞蹈創作中,將西域人的性格特點納入其中,胡旋舞、胡騰舞就是典型代表[4],表現了節奏明快、旋轉飛速的特征,表演者在表演時活力四射,使得整個舞蹈充滿了生機。早在北周時期,北周皇帝迎娶了突厥公主,公主精通音樂舞蹈,出嫁時帶了一支由300人組成的大型西域舞樂隊,該舞樂隊由不同地區的人組成,如安國、龜茲等。龐大隊伍所跳的西域舞,對當地人民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并因此出現了西域專門進貢胡旋舞女之事。
胡旋舞有著獨具特色且美妙的舞姿,受到了中原人的熱捧,并得到了中原詩人的稱頌,例如白居易創作了《胡旋舞》:“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5]胡旋舞是民間舞的一種,彰顯了民族特色,最開始是從康國傳來的。由于該舞蹈疾速如風,在跳舞時會左旋右轉,美妙無比,所以得到了眾多人的關注,逐漸有了名聲。胡騰舞的起源地區為石國,因為比較重視急蹴的跳騰,所以被稱為胡騰。在胡騰舞表演中,常出現的動作有四個,一是騰,二是蹲,三是跳,四是踏。不管是胡騰舞的表演,還是胡旋舞的表演,都需要借助打擊樂器,因為該類樂器聲音洪亮,所以能打造出歡騰明快的氣勢,在傳到中原之后,得到了大力傳播,并風靡一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唐代矯捷豪放的胡騰舞雖然不會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但是從遺留下來的胡騰舞文物中還能感受到胡騰舞的氣息,領略神奇的舞蹈魅力。例如,通過觀察寧夏與河南安陽出土的陶釉瓶及石門上的胡騰舞圖,腦海中就會呈現胡騰舞表演的畫面。圖畫上有一位舞者身穿翻領大衫,腳穿長筒靴,左右兩側各站兩個人,左側的兩個人分別擊掌伴唱和吹橫笛,右側兩個人分別彈琵琶和執鈸,從五個人的外在形象來看都是西域胡人,主要是因為他們穿著胡服,并且外貌也具有胡人的特點。
(三)其他舞蹈
西域舞蹈類型眾多,其中飄帶舞、長袖舞以及闊袖舞是關鍵的構成部分,且較為流行[6]。這些舞蹈表現了極強的藝術性,為西域和中原地區文化交流搭建了橋梁。在眾多舞蹈流行的趨勢下,新疆古代舞樂藝術比較發達,呈現了盛世之況,并實現了與中原舞樂文化的良好交流。針對此種現狀,不僅被記載在相關的資料中,而且從新疆及全國各地留存下來的遺址和文物中也能窺得一二,如陜西出土的一件三彩俑、吐魯番阿斯塔納唐西州時期墓葬中出土的舞泥俑等。
(四)新疆古代樂器
舞蹈和音樂不可分割,音樂的表演需要以樂器為支撐。新疆古代樂器的制作取得了較大的成就,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類型多種多樣。新疆先民自古好樂,樂器的制作豐富了音樂的演奏技藝。主要的樂器有以下幾種。
1.豎箜篌
豎箜篌也是新疆文物中西域舞樂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漢代,由西域傳入。關于豎箜篌有很多資料進行了記載,如《隋書·音樂志》中描寫到:“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在西域,豎箜篌是重要的弦樂器,出現的時間比較早,從相關考古資料來看,其可能出現在戰國時期。另外,在鄯善縣洋海古墓中就有豎箜篌的出現,其由四大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弦桿,第二部分為音箱,第三部分為弦,第四部分為頸,并且保存相對完整。豎箜篌的弦是用羊腸衣制成的,音箱口部蒙皮,上口為長圓形。通過對鄯善縣洋海古墓歷史上的豎箜篌研究可知,其是我國出土最早的,足以證明豎箜篌“非華夏舊器”的說法[7]。
2.羯鼓
羯鼓在西域舞樂文化中也占有一定地位,從西域傳入的時間為南北朝時期。羯鼓兩面蒙皮,在古代有很多地區的居民都使用羯鼓,例如龜茲、疏勒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自漢代張騫出使西域以來,西域和中原地區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尤其是音樂舞蹈藝術層面。西域舞蹈藝術的傳入,不僅對中原舞蹈藝術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也提高了相互交流的有效性,使得文化不斷融合,因此應依托新疆文物加強對西域舞樂的了解,探索中原與西域文化的交流狀況。
海東平
1982年生,男,回族,甘肅人,本科,研究方向為文物研究。
參考文獻
[1]王昕.新疆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紙質文物保護探討[J].造紙裝備及材料2020,49(4):97-98.
[2]韓莉,李林安.俄國駐喀什領事彼得羅夫斯基與新疆文物外流[J].甘肅社會科學,2020(3):215-221.
[3]尚玉平,歐陽盼,刁常宇,等.新疆尼雅墓地出土紡織品文物的數字化信息采集—以95MNIM8∶15“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護臂為例[J].文物,2020(5):80-88.
[4]范曉.敦煌舞樂元素在現代繪畫創作中的應用[D].蘭州:蘭州交通大學,2019.
[5]武明明.讓文物說話 讓歷史發聲—新時代開發利用新疆歷史文物資源的思考[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32(3):23-26.
[6]王永強,袁曉,阮秋榮.新疆尼勒克縣吉仁臺溝口遺址2015—2018年考古收獲及初步認識[J].西域研究,2019(1):133-138.
[7]周寧.西域舞樂的千年輝煌—淺析西域與中原舞樂文化的交流與相互影響[J].新疆藝術(漢文),2017(3):11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