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文 劉龍龍 王春麗 林志華 王德君 喬列春 姜祥瑞
(商河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商河 251600)
商河縣境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6℃,年平均降水611.5mm,無霜期193d,雨熱同季,全縣總面積1162hm2,擁有耕地面積7.6hm2,農業生產主要以小麥、玉米連作為主,糧食播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1.34hm2,其中小麥播種面積5.74hm2。20世紀90年代以來,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機械跨區作業、秸稈還田、跨區域引種等農機農藝措施導致小麥赤霉病發生范圍擴大,麥田菌源分布廣、數量足,滿足大流行條件。受生產上缺乏抗性品種,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陰雨、霧、霾等天氣幾率增加,揚花灌漿期澆水易造成麥穗結露等諸多因素影響,導致赤霉病上升為商河縣小麥穗期常發性重要病害。多年以來,多菌靈可濕性粉劑作為防治小麥赤霉病的主要藥劑,防治效果在生產上得到了驗證。為避免單一藥劑的使用使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減緩抗藥性病原菌群體蔓延趨勢,筆者進行了防治小麥赤霉病藥劑篩選試驗, 以期改善小麥赤霉病的用藥結構和水平,為小麥赤霉病的大面積化學防治提供依據。
試驗藥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 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 40%戊唑· 咪鮮胺水乳劑;30%己唑醇懸浮劑。
試驗品種:濟麥22。
試驗分小區試驗和大田驗證試驗,共設6個處理(A1~A6),其中A1: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g/hm2;A2:25%氰烯菌酯乳油2250mL/hm2;A3: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50mL/hm2;A4:30%己唑醇懸浮劑240mL/hm2;A5: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750mL/hm2;A6:CK清水。2個水平(B1、B2),其中B1防治1次,B2防治2次,2次噴霧間隔10d,噴霧時間分別為小麥初穗期和揚花期。
小區試驗每個處理面積667m2,大田驗證試驗面積0.5hm2,均不設重復。試驗地塊安排在商河縣林玉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采用常規電動噴霧器噴霧;大田驗證地塊安排在商河縣鄭路農場,采用無人機超低霧噴霧防治。
采用5點取樣法定點調查。 每處理每點調查1m2, 收獲前10d調查總穗數、發病穗數。 以小麥穗部發病情況劃分病情嚴重度,共分5級:0級, 無病; 1級, 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1/4以下; 2級, 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1/4~1/2; 3級, 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1/2~3/4; 4級, 病小穗數占全部小穗的3/4以上。按照病情指數=∑(各級病株數×該病級值)/調查總株數×最大級值,計算病情指數;按照防治效果=(對照病情指數-處理病情指數)/對照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按照單位面積計算1m2平均穗數、病穗率。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處理數據,用DPS7.5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和差異顯著性檢驗(DMRT法)。
分析表1、表2可知:通過小區試驗及大田驗證,不同殺菌劑在小麥赤霉病防治過程中,均降低了病穗率、病情指數,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2次防治的效果均優于1次防治,且防治效果明顯。從防治后病穗率、病情指數、防治效果看,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初穗期1次防治防效分別達到75.72%、72.07%,2次防治防效分別達到89.18%、90.08%;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初穗期1次防治防效分別達到65.83%、66.88%,2次防治防效分別達到77.06%、77.85%,防效較好;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齊穗期1次防治一般,2次防治防治效果較好;30%己唑醇懸浮劑1次防治、2次防治對降低病穗率、降低病情指數與清水對照相比,差別不大,防治效果最差。
表1 小麥赤霉病防治情況調查表(試驗) 調查日期:2018年05月31日
表2 小麥赤霉病防治情況調查表(大田) 調查日期:2018年05月31日
通過表3、表4,綜合分析不同殺菌劑防治效果的差異性,從降低病穗率、降低病情指數、提高防治效果3個角度看,30%己唑醇懸浮劑與清水對照在0.05、0.01水平均無差異,表明該藥劑防治小麥赤霉病無效; 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40%戊唑· 咪鮮胺水乳劑這4種殺菌劑與對照相比,均存在極顯著差異(0.01水平),且防治效果明顯;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氰烯菌酯乳油、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這4種殺菌劑間在0.05水平比較顯著差異性,25%氰烯菌酯乳油防效最好,與其他3種殺菌劑差異顯著,40%戊唑· 咪鮮胺水乳劑防效較好,但與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差異不顯著,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與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的防治效果無顯著差異。
表3 不同處理間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異性分析(試驗)
表4 不同處理間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異性分析(大田)
綜合分析表5、表6,在降低病穗率方面,2次防治優于1次防治,差異性達到極顯著水平;在降低病情指數方面,2次防治優于1次防治,差異性達到顯著水平;在提高防效方面,2次防治優于1次防治,差異性達到顯著水平,綜合分析表明,小麥赤霉病防治2次優于1次防治。
表5 不同防治次數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異性分析(試驗)
表6 不同防治次數對小麥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差異性分析(大田)
試驗結果表明:25%氰烯菌酯乳油防治效果最好;40%戊唑·咪鮮胺水乳劑、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防治效果優于常規藥劑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防效較好,仍可作為生產上的主要藥劑使用;以上4種殺菌劑防治效果2次防治優于1次防治。
小麥赤霉病是典型的氣候性病害,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表明:該病重在“防”,以小麥初穗至齊穗期噴施有效殺菌劑預防效果最好;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陰雨、霧、霾等天氣,“治”是關鍵,可在天氣轉好后,及時噴施適宜殺菌劑,降低病穗率、病情指數、發病程度,減少產量損失。
本試驗用藥劑量為生產商農藥登記推薦用量,試驗過程中受小麥品種、天氣等自然因素影響,有可能造成區域間防治效果差異,對本試驗中部分防效較差的殺菌劑,可否通過加大單位面積用藥量以提高防效,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