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京 丁偉 張馨月
(吉林省農業機械研究院,吉林 長春 130000)
生菜是葉用萵苣的俗稱,又稱萵仔菜、嘜仔菜、鵝仔菜,屬菊科萵苣屬。為一年生或兩年生的草本植物,葉子長倒卵形,密集成甘藍狀葉球,脆嫩爽口,可生食,略甜,也可進行炒燉等熟制。生菜原產自歐洲的地中海,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是最早食用的。生菜傳入中國的歷史也比較悠久,從東南沿海傳入,尤其是大城市近郊、廣東廣西地域栽培較多。近年來,生菜的栽培面積迅速擴大,已經是尋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生菜的營養十分豐富,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β胡蘿卜素、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C,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素以及微量元素如磷、鎂、鈣及少量的鋅、銅、鐵等。生菜能夠增強人體蛋白質和脂肪的吸收與消化,想改善自身腸胃的血液循環以及腸胃功能的可以常吃生菜。生菜對生長環境的要求較高,在pH5.8~6.6、有機質含量高的環境下生長良好。但目前缺乏對適宜生菜栽培的基質營養及pH值進行細致的測定和分析。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以生菜為試材,設A、B、C 3種不同配方(A處理:沼渣、發酵秸稈、碳化稻殼、鋸末的比例為3∶2∶2∶3;B處理:沼渣、發酵秸稈、碳化稻殼、鋸末的比例為2∶2∶3∶3;C處理:沼渣、發酵秸稈、碳化稻殼、鋸末的比例為3∶2∶3∶2)進行生菜栽培實驗,摸索每個栽培基質配比的處理的pH差異對生菜成長發育的影響,對生菜優質栽培及更多的蔬菜作物育苗栽培都有重要意義。
按照原農業部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20年我國蔬菜播種面積將達1566萬hm2,年產量達5.8億 t,人均年占有量達 400kg[1]。育苗作為蔬菜生產中的關鍵環節,是提高蔬菜生產綜合效益的關鍵技術措施之一,秧苗品質對栽培成果影響十分明顯,因而培育壯苗是蔬菜產業發展的根基[2]。隨著設備蔬菜產業的發展,蔬菜育苗也由傳統的,如營養缽育、床土育苗等方式,向著愈加集約化、機械化工廠化育苗發展。傳統的穴盤育苗大部分是以蛭石、草炭等輕基質材料作育苗基質,采用機械化精細播種,一次成苗的現代化育苗體系。本試驗是利用農業廢棄物,如秸稈、鋸末、碳化稻殼、沼渣等進行育苗基質的配比,比傳統的穴盤育苗更加環保、綠色。傳統的工廠化育苗是利用穴盤育苗模式,本實驗是在先進的育苗設備的種苗生產車間,將現代施肥灌溉技術、環境調控技術、生物技術、信息管理技術等貫穿整個育苗生產全過程。目前,穴盤育苗大部分可以進行企業化、現代化的模式組織種苗生產和運營,從而實成種苗的規模化生產。本試驗相對集約化育苗更具優勢,本育苗基質場地集中、資源節約的育苗、綠色環保方式,更是利用玉米秸稈進行基質配比。本育苗基質不同于工廠化育苗,不需擁有十分先進的設施,只需要幾種機械設備,使育苗基質具有應有的技術規范即可,包括應達到N、P、K的含量要求、pH值范圍、電導率范圍、有機質含量、重金屬含量等技術標準。本試驗選擇適應性和綜合表現較好的生菜為試材,配制不同的基質并分析各種基質的土壤pH值,篩選出適合的pH值、栽培基質配方,為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吉林省農業機械研究院農業廢棄物利用實驗室。
基質試驗,種植生菜,種植規格為:60cm×30cm。
2.3.1 基質試驗
3種基質配方分別如下。A處理:沼渣、發酵秸稈、碳化稻殼、鋸末的比例為3∶2∶2∶3;B處理:沼渣、發酵秸稈、碳化稻殼、鋸末的比例為2∶2∶3∶3;C處理:沼渣、發酵秸稈、碳化稻殼、鋸末的比例為3∶2∶3∶2。
2.3.2 樣品采集
每個處理隨機從東、南、西、北4個方向由從上到下10cm左右采取基質,將碎石、莖葉殘渣挑出,基質風干,過2mm篩后保存待測[3]。
2.3.3 葉樣采集
按隨機多點采樣的原則,對采集的葉片進行洗滌,干燥,粉碎,保存待測。
2.3.4 根系采集
去掉地上部分,將根系洗凈待測。
2.3.5 實驗方法
基質pH用電位計法。稱取經過2mm孔徑篩子的風干土,10g放入50mL燒杯中,加無CO2蒸餾水25mL,攪拌1min,靜置30min,用酸度計測定[4]。
本試驗采用干籽播種,人工單粒點播,播種后將苗盤擺放在育苗床上,覆蓋地膜遮陽催芽,播種后每3d澆水1次。
3.1.1 育苗設施
東北冬季育苗大部分都在溫室大棚中進行,夏季大部分用塑料大棚進行育苗,配套遮陽網、防病蟲害、保暖等設備,本次試驗為夏季育苗。
3.1.2 育苗室
在溫室大棚內建育苗室,并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條件。育苗室內配置育苗盤架,盤架高 1.8m、長 2.0m、寬 1.0m,設3層隔板,底層離地20cm,隔板間距60cm。
3.1.3 移動苗床
育苗溫室內配置可移動苗床,苗床以南北方向放置,高70cm、寬100cm、長5~7m,苗床之間留寬60cm的人行道。
3.1.4 設施消毒
選擇晴天,向室內地面灑水,持續曝曬10d,棚溫維持在 40℃左右,絕對濕度60%以上。用百菌清煙劑20g/10m2或硫磺粉20g/10m2加敵敵畏7.50mL/10m2與鋸末混拌,分堆點燃熏蒸,密閉 1d,殺滅室內殘存的蟲卵及病菌等。
3.1.5 配置育苗基質
基質以上述的配置配方而成,用于固定幼苗根系,提供水分、養分。配置基質理化性狀良好,基質的容重在0.5~0.8g/cm3,孔隙度60%~80%,高溫滅菌,沒有其它雜質影響實驗效果。
3.1.6 育苗穴盤
育苗穴盤采用聚乙烯穴盤,規格為 50.0cm×30.0cm×10.0cm,生菜選用 16孔穴盤。
生菜的種子應進行消毒處理,能夠有效防止生菜種傳病害的發生和傳播。種子消毒處置措施有藥劑消毒和溫湯浸種等方法,溫湯浸種是將種子置于45~55℃的溫水中,不斷攪拌至水溫降至30℃左右,浸泡時間為7~8h;藥劑消毒是用10%高錳酸鉀100~200倍液或4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
將生菜種子水平點播在配置好的基質穴中,每穴1粒,播種深度在1.0~1.5cm 之間。播種后用相同的基質配方用篩子細細覆蓋好,用刮板刮掉基質盤上多余的基質,使基質和盤面相平。要及時澆水,并分次進行,遲緩地澆水避免將種子沖出穴盤;澆水最好要澆透,以基質盤底部滲水孔有水滴為宜。
3.4.1 溫度管理
出苗前白天溫度最好保持在20~26℃,夜間保持在15~20℃;當小苗拱出后,適當降低溫度,適當通風,大棚兩側應把卷簾卷起進行通風。
3.4.2 濕度水分管理
出苗前育苗基質以保溫保濕為主,一般不澆水;夏季高溫季節水分蒸發快,注意補水,出苗后保持見濕見干,盡量不讓育苗基質忽干忽濕。
3.4.3 光照管理
在保持溫度濕度適宜的前提下,盡量延長光照時間,提高光合作用。
采用Excel表格處理數據。
不同栽培基質對生菜生長發育的影響見表1、表2、表3、表4。
表1 3種不同栽培基質的pH值(25℃)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配方栽培基質存在pH值差異,其中B處理pH值最小,C處理pH值最大。
表2 3種不同栽培基質種植生菜發芽率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配方栽培基質發芽率相差不大,其中B處理發芽率最好。
表3 3種不同栽培基質種植生菜根長(30d)
續表 3種不同栽培基質種植生菜根長(30d)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配方栽培基質生菜根長,A、C處理相差不大,B處理根長最長。
表4 3種不同栽培基質種植生菜葉長(30d)
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配方栽培基質生菜葉長有很大差異,其中B處理葉片發育最好。
不同栽培基質的pH值不同,3種基質配方中,B處理pH值最低,C處理pH值最高。
不同栽培基質前期發育情況沒有太大差別,發芽率都在90%以上,但后期生菜的發育情況B處理最好。
不同栽培基質的生菜生長發育情況也不同,從4個數據表來看,B處理生菜發育情況最好,說明生菜生長的適宜pH值應該呈弱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