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冉 楊年釗 趙海遠 張義勝*
結直腸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健康意識的提高,我國結直腸癌患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然而死亡率卻無明顯下降,高死亡率主要是由于血行播散、局部復發及淋巴結轉移等因素[1];對于結直腸癌的治療仍然是以手術為主,術前、后放化療等全身性治療為輔[2]。近年來,微創技術的迅速發展,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得到廣泛認可,與傳統開腹手術相比具有創傷小,恢復快,并發癥少等優勢[3-4]。無論是傳統開腹手術,還是腹腔鏡手術,均需遵循全結腸系膜切除(TME)理念,該方式降低術后復發率,提高5年生存率[5]。然而在乙狀結腸癌及直腸癌TME手術過程中對腸系膜下動脈(IMA)結扎位置依然存在爭論。對于是否保留左結腸動脈(LCA)在手術根治性、術后并發癥及手術難度等方面爭議較大。本文通過Meta分析,進一步探討IMA結扎方式對患者預后的影響。
1.1 文獻檢索通過計算機檢索CochraneLibrary、PubMed、EMBASE、中國生物醫學文獻(CBM)和中國知網(CNKI)等數據庫檢索2005年1月至2018年6月發表關于腹腔鏡下保留LCA與非保留LCA對乙狀結腸、直腸癌根治術療效影響的中英文文獻。檢索關鍵詞中文為腹腔鏡、結直腸腫瘤、乙狀結腸癌、直腸癌、腸系膜下動脈;英文檢索詞包括Laparoscopicsurgery、Colorectalneoplasms、ColoncancerRectalcancer、Inferiormesentericartery。
1.2 文獻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研究對象:直腸癌、乙狀結腸癌患者;手術方式均采用腹腔鏡手術,遵循TME原則;(2)干預類型:2種手術方案,A組為非保留LCA組(高位結扎IMA),B組為保留LCA組(低位結扎IMA+根部淋巴結清掃)(3)測量指標:下列指標≥有2個出現在文獻中: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術后并發癥、吻合口漏發生率、術后5年生存率及5年無病生存率。(4)原始資料中患者一般情況,疾病特征,兩組無差異。(5)研究類型為前瞻性或回顧性對照研究或隨機對照研究。排除標準:(1)有遠處轉移的晚期直腸癌、乙狀結腸癌患者;(2)患者術前存在輔助放化療;(3)樣本量過少,病數<20例;(4)低位結扎IMA僅保留LCA而未行腸系膜下動脈根部及253區域淋巴結清掃;(5)無原始數據及無法查閱到原文文獻;(6)重復發表的文獻。
1.3 文獻提取由2名有經驗胃腸外科醫師分別對文獻進行篩選,提取資料,提取文獻題目、出處、作者、研究方法、分組情況、統計結果等。對有爭議的數據由第3名高年資醫師共同討論并得出結果。
1.4 質量評價3篇隨機對照試驗用Jadad量表評分,9篇非隨機對照試驗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RevMan5.3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比值比(OR)、計量資料采用加權均數差(WMD)、95%可信區間(95%CI)為療效分析統計量;異質性Q檢驗I2≤50%時,合并數據采用固定效應模型;I2>50%時,則采用隨機效應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文獻檢索結果共納入3篇隨機對照試驗(RCT)與9篇非隨機對照試驗(N-RCT)文獻,共1971例患者。其中非保留LCA(高位結扎IMA)組1020例,保留LCA(低位結扎IMA)組951例。
2.2 手術時間通過Random模型分析,各組間研究異質性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I2=79%)。非保留LCA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保留LCA組,合并值[WMD=-9.30,95%CI(-13.82~-4.78),P<0.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圖1。
2.3 淋巴結清掃數目通過Random模型分析,各組間研究異質性檢驗有統計學意義(P=0.001,I2=75%)。非保留LCA組與保留LCA組淋巴結清掃數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合并值[WMD=-0.34,95%CI(-1.05~0.37),P=0.34]。見圖2。
2.4 吻合口漏發生率通過Fixed模型分析,各組間研究異質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94,I2=0%)。保留LCA組明顯低于非保留LCA組,差異有統計學 意 義,合 并 值[OR=2.37,95%CI(1.60~3.49),P<0.0001]。見圖3。

圖1 手術時間

圖2 淋巴結清掃數目

圖3 吻合口漏
2.5 術后并發癥通過Fixed模型分析,各組間研究異質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87,I2=0%)。術后并發癥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合并值OR=[0.94,95%CI(0.67~1.33),P=0.74]。見圖4。

圖4 術后并發癥
2.6 術后5年生存率通過Fixed模型分析,各組間研究異質性檢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46,I2=0%)。術后5年生存率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合并值[OR=0.83,95%CI(0.61~1.13),P=0.23]。見圖5。

圖5 術后五年生存率
2.7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通過Fixed模型分析,各組間研究異質性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62,I2=0%)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合并值[OR=0.77,95%CI(0.57~1.04),P=0.09]。見圖6。

圖 6 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
2.8 發表偏倚用漏斗圖檢測納入文獻是否存在發表偏倚,漏斗圖表明在手術時間、淋巴結清掃數目方面存在發表偏倚,而在術后吻合口漏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5-OS、5-RFS方面無明顯發表偏倚。見圖7。

圖7 漏斗圖
近些年,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逐步被應用至結直腸手術中,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具有優勢,如創傷小,恢復快等。多數研究表明腹腔鏡技術應用于結直腸癌患者是安全、有效的[6-7]。2009年日本JSCCR指南建議進展期乙狀結腸癌、直腸癌淋巴結清掃應該包括腸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脂肪組織,但對于IMA結扎部位,即是否保留LCA并未明確,美國NCCN指南也未明確直腸癌術中IMA結扎位置問題[8]。有一系列研究表明高位結扎IMA,可以更徹底清掃淋巴結,保證腫瘤的根治效果,提高5年生存率,降低復發率[9-11]。然而部分學者提出,非保留LCA(高位結扎IMA)可能會降低近端結腸血供,甚至造成吻合口漏,一旦發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12]。低位結扎IMA(保留LCA+253淋巴結清掃)手術方式既能達到高位結扎IMA的淋巴結清掃數目,也能保證吻合口血供,降低吻合口漏發生率。低位及高位結扎IMA爭論的焦點集中于腫瘤根治性、術后并發癥,及手術難度等方面。
淋巴結轉移是結直腸癌最常見的轉移方式,淋巴結清掃數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根治效果,而IMA根部及253區域淋巴結是直腸癌淋巴轉移第3站,研究表明該區域淋巴結陽性預示預后差,5年生存率為37.5%,而IMA根部無淋巴結轉移的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達71.5%[13]。因此該區域的清掃被認為相當重要,本資料中兩組淋巴結清掃數目相比,合并值[WMD=-0.34,95%CI(-1.05~0.37),P=0.34];無 統計學差異,表明保留LCA(低位結扎IMA+根部淋巴結清掃)能夠達到高位結扎IMA清掃淋巴結水平。兩組術后5年生存率與無病生存率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低位結扎IMA遠期療效與高位相比是一致的。
結直腸癌術后常見并發癥,如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腸梗阻、腹腔感染等,而吻合口漏,是嚴重的并發癥,一旦發生,必定延長住院時間,推遲術后放化療,增加住院費用,增加病死率[14]。本資料中,保留LCA組可以降低吻合口漏發生率,與非保留LCA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赡苁欠潜A鬖CA降低近端腸管血供,僅靠來自結腸中動脈左支的邊緣血管血供,無法滿足吻合后生長[12]。據報道約有5%人群存在解剖變異,結腸中動脈左支與左結腸動脈間缺少吻合支,這樣一旦高位結扎IMA,不保留LCA勢必會造成吻合口缺血。特別是老年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管粥樣硬化,邊緣血管血供有限。有RCT研究表明,保留LCA提供更好的吻合口血供。本資料中,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74)。術后并發癥取決于多重因素,患者本身疾病分期、有無基礎疾病、當地醫療條件、手術者熟練程度等。
手術難易程度及可操作性,主要體現在手術時間及出血量。本資料顯示,兩組手術時間,非保留LCA組明顯短于保留LC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01),考慮原因:(1)低位結扎IMA,保留LCA操作步驟增多,腔鏡下游離IMA周圍脂肪淋巴組織及尋找LCA耗時較多。(2)高位結扎IMA,術中沿腹主動脈投影找到IMA根部結扎離斷即可,然而低位結扎IMA需脈絡化游離IMA,保留LCA并清掃253區域淋巴結。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乙狀結腸癌及直腸癌根治術中,保留LCA與非保留LCA相比可能需要更長的手術時間,術后吻合口漏發生率可能較低,兩種方式遠期療效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