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楓源
【摘要】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和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在藏族地區小學校園內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優秀傳統美德,有助于提高藏族地區學校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從實踐中提升藏區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富有民族自信心和愛國主義精神。
【關鍵詞】藏區小學校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對青少年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有著極為重要的導向作用。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走進甘南藏區小學校園,融入小學校園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使學生切切實實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誦:誦國學經典,品中國文化
根據新課程標準推薦的閱讀書目和藏區小學學生的實際,以2017部編教材為依據,確定學生必須熟讀背誦的篇目:如《唐詩三百首》《三字經》《論語》《弟子規》等節選,以及部分唐宋詩詞、經典古文片段、名篇、名句等。學校積極組織各班開展“經典誦讀比賽”活動,結合中華傳統節日,創新活動形式,在各班誦讀的基礎上,決定參賽選手參加,在校園內部進行評比,擴大學生的參與面,在全校范圍內掀起一股誦讀熱潮。如合作市第三小學,創建了“書香校園”品牌,在各年級中開展經典誦讀,每周一、三、五下午為固定誦讀時間,有語文老師指導。并利用校園廣播和微信公眾平臺,開辦“經典美文”、“每周一詩”“博古通今”等欄目。每周二下午課外活動,在紅領巾廣播站,由小播音員進行誦讀給全校學生帶來的經典美文的心靈享受。
同時,注重培養一批誦讀骨干教師,組織培訓和崗位練兵,參與學校及校外的誦讀活動,結合自己的經驗,積極指導本校的誦讀活動,參與跨校誦讀經驗交流與傳播,積累詩文誦讀教學經驗,以便更好地在培養人、教育人、陶冶人、美化人方面做出貢獻。
二、寫:寫規范漢字,品漢字魅力
按照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分年級段開設書法課程。學校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寫字課程設置,在1至3年級注重硬筆書寫能力培養,讓寫字課落到實處,每天下午堅持20分鐘書寫練習,由美術老師或語文老師指導,及時點評。學校組織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如低年級寫字競賽、高年級書法作品展覽,班級文化園地開辟寫字園地、校園宣傳窗專設書法櫥窗等。節假日鼓勵學生辦手抄報、寫春聯等活動,這樣即可以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鍛煉的機會,也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為人民服務的優良品質。書法興趣小組也要確確實實行動起來,讓書法素質好、書寫水平高的學生樹起榜樣,以求共同進步。同時加強書法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師培訓,提高教師的書法教育教學專業能力,在教學中要求規范寫字,循序漸進地發展教學法,鼓勵學生書寫規范、準確,逐部接受藝術的審美教育,對學生的習字過程產生一種積極的推動、促進作用。
三、講:講家鄉故事,激愛國情感
學校要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如博物館、景點等,組織學生參與風景名勝的講解,增強學會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將研學活動落到實處,組織學生不僅要了解家鄉特有的節慶、傳統習俗、婚嫁、飲食、節令、服飾等,還要講好家鄉故事、傳播好家鄉聲音、展現家鄉風貌。每年的香巴拉藝術節,鼓勵學生積極加入志愿者行列,以小小解說員的身份向游客介紹家鄉,宣傳家鄉。學校內,積極組織開展“我說你來聽”活動,由課內推薦的課外書入手,延伸到課程標準規定的課外書;由我身邊的趣事入手,延伸到古典名著的有趣片段;由家鄉的故事延伸到中國的故事。可以描述畫面與場景,也可以續編故事、復述故事,從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鼓勵學生用流利的普通話,成為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弘揚者,成為鑄就中華優秀品質的中國人。
四、品:品節日意義,賞民俗風情
中國的傳統節日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在學校教育的各項活動中,我們要創造性地將傳統節日的精神文化要素融入在各項活動當中,讓學生品出節日的熱鬧,品出節日的意義。在春節、中秋節、端午節、重陽節、清明節期間,開展禮儀教育、文藝作品、詩詞歌賦、音樂美術、手工制作、特色小吃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感恩與尊重,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也讓學生品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人文情懷。比如,甘南藏區的美食酥油糌粑、蕨麻米飯等讓人垂涎三尺;古老傳統的“香浪節”熱鬧非凡;藏胞們富于民族特色的娛樂活動,如賽馬、賽牦牛、摔跤、拔河、賽跑、跳舞、唱歌等別具一格。在甘南藏區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濃郁的藏族文化氛圍和民俗風情魅力,讓學生去看、去品、去感受、去對中華優秀文化進行認同。
五、演:演中國古韻,展甘南風姿
一方土地孕育一方特色文化。在甘南藏區,有關藏民族的民間故事、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傳統文化資源,在當地都具有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藏戲走進校園”是在甘南藏區校園中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給小學生注入當地傳統藏戲文化細胞,讓他們也參與欣賞藏戲、表演藏戲、感受藏戲文化的熏陶,逐漸對藏戲產生興趣。2018年9月,甘肅省廣播電影電視總臺《大戲臺》“戲曲進校園”欄目組走進合作市加茂貢中心小學,拍攝藏戲《松贊干布》選段,并與9月30日在甘肅電視臺進行播放。2019年春節時,合作市加茂貢中心小學排練的藏戲《松贊干布》選段,走進了甘肅春晚的舞臺。這項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參與的孩子們了解了非遺文化,提高了他們對非遺文化保護,振興傳統文化的意識,并且,使全市老師有了主動普及戲曲知識教育的欲望。在活動中,要求學生們按時觀看,使學生對戲曲藝術有更多的了解,不斷提升了校園文化品味,營造了戲曲傳承發展的良好環境。其他學校也將邀請加茂貢中心小學的老師進行指導排練,并在六一兒童節時同臺演出,通過唱念欣賞、服飾文化、色彩內涵、表演互動、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的傳遞和普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豐富了課外生活,也將地方藏戲文化傳承下來。
六、做:重實踐操作,培養勞動技能
“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這一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在開展各項傳統節日活動當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讓孩子做。如端午節,可專門開設一節手工課,課上老師通過教師介紹“端午節”的相關知識后,讓學生動手學習包粽子的方法,然后鼓勵孩子們回家參與到家里的包粽子過程。高年級的學生,也可鼓勵參與簡單的荷包縫制,并將自己縫制的荷包拿到班上和同學們一起欣賞。春節期間,提議孩子們剪窗花、貼對聯、包餃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不僅掌握了傳統節日的知識,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總之,學校努力形成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濃厚氛圍,讓中華傳統文化走進學校滲透在各項活動,走進學校的每個角落,走進學生的內心。從小學開始,就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八德”思想扎根在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深處,為學生未來發展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學德如何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J].人民教育,2014,(12).
[2]陳三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的“瓶頸”和破解之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6,(24):95.
[3]祝安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6,(9).
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課題名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走進甘南藏區小學校園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8]GHB40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