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娜 張惠琰 馮晨
【摘要】在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過程中,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是重要的創新供給要素。研究者針對本校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構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并對該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最后運用個人訪談、調查問卷和在線測試等方法,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總結,并提出教學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能促進醫學人才素質的提升。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教學模式
一、背景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必然選擇,是應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矛盾和困難的有效良策,也是遼寧振興的必由之路”。供給側改革是指從供給角度對經濟進行結構性優化,增加有效供給,解決我國經濟領域存在的“供給跟不上需求”的矛盾。如何增加人才的有效供給,優化我國經濟轉型再平衡的人才結構,提高人才要素生產率,是“十三五”時期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任務。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已成為對外交流和學習的最重要工具。新時代的高等院校醫學生需要及時了解醫學前沿領域的發展動態,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醫學文獻閱讀能力,醫學翻譯能力和醫用口語交際能力。因此,本研究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構建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目的是培養出具備扎實醫學基礎知識和英語語言技能的人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有效應對相關需求以滿足社會需求。
二、國內外發展現狀
1.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也被稱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起源于19世紀初法國經濟學家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理論,即薩伊定理。我國供給側結構改革是2016年“兩會”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于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準確判斷而做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是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形勢的必然要求,它對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升級,提高我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和質量具有深遠的意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人才培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解決人才培養供給與需求的類型結構、層次結構、專業結構矛盾。在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實踐性舉措中,社會人力資源的供給及其結構性調整與優化刻不容緩。
2.混合式教學模式
20世紀末,Purnima Valiathan闡述了三種混合學習模式。2002年,Josh Bersin提出混合學習的實施流程。2003年,我國的何克抗教授首次提出了混合式學習的概念。同年,華南師范大學的李克東教授指出混合學習的核心理念是傳統課堂與在線教學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北京師范大學的黃懷榮等在通過研究混合學習,提出了混合學習課程的設計框架。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將在線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線上”+“線下”的教學模式。“線上”教學不是整個教學活動的輔助而是必備環節;“線下”教學也不是傳統課堂的照搬,而是針對前期“線上”教學進一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種“混合”是狹義的混合,特指“線上”+“線下”,不涉及教學理論、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等其他內容,因為教學本身都是具有廣義的“混合”特征。
三、研究目標
本研究通過對遼寧省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現狀進行調研,了解我省高等醫學院校英語的教學目標、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評價和教師素養等,在此基礎上分析如何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構建出符合我省高等醫學院校特色的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者運用行動研究法對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實踐并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旨在探索“多路徑、重供給”的培養模式改革來更好地滿足學生接受高質量、多樣化英語學習的需求和不斷發展的社會經濟結構對醫學人才需求。
四、研究內容
研究者針對本校學生特點進行教學設計,構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并通過兩輪行動研究對該教學模式進行實踐,最后運用個人訪談、調查問卷和在線測試等方法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和總結,并提出教學問題和相應的解決方案,希望能促進醫學人才素質的提升。研究的具體內容如下:
1.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現狀分析
研究者在教學理論、教學模式和教學改革等方面查閱大量文獻資料,并對遼寧省內15所高等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學情況進行調查,主要包括教學理念、教學體系、教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評價、教師素養等六個方面。結合前期研究成果形成研究假設,研究者初步形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
2.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遼寧省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在需求分析理論的指導下,研究者構建出具有高等醫學院校特色的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該教學模式主要分為課前、課上、課后和平臺四個部分:課前,教師負責制作微視頻課程、將知識點進行分塊處理、提供電子資源等,學生在學習平臺進行自主學習;課上,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討論,教師記錄學生在合作中的表現,并根據學生的問題和難點進行集中答疑和講授;課后,學生在學習平臺完成在線測試和練習,后臺可以監控學生在線時長;平臺,用于在線討論或知識的輸出,如上傳朗讀課文的錄音等。
3.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遼寧省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模式實證研究
首先,研究者根據教學設計和教學流程對研究對象進行第一輪教學實踐,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個人訪談和問卷調查以發現該教學模式的不足。針對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課題團隊對該教學模式進行修訂和完善,然后將其應用于第二輪行動研究中。經過兩輪的行動研究,課題組獲得的數據和得出的結論會更可靠。課程結束后,通過個人訪談和問卷調查來了解學生對該教學模式的態度和感受。
4.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評價
通過運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包括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學生自評和教師總結。過程性評價是通過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對學習過程中學生文獻閱讀、翻譯進步情況、成果展示和課堂表現等情況進行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在課程結束時通過考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來實現。此外,研究者還通過訪談和調查問卷形式了解學生對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看法和感受,以形成對該教學模式全面、客觀的評價。
五、總結及展望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和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能力,能夠促進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醫學素養和人文素養,有利于培養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推進,同時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擴大有效的人才供給,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但是新型的教學模式一定會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難,希望通過對實踐成果的總結和分析,為今后的研究打下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陳國恩.大學課堂對慕課的利用:關于SPOC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16,(7) :66.
[2]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上)[J].中國電化教育,2004,(3) :7.
[3]黃侃.北京高校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7,(2) :9.
[4]教技[2012]5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通知[Z].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課題立項,一般項目;項目名稱:“基于SPOC+FCM的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G18DB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