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要】小學語文是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形成的階段,更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關鍵階段。語文是一門基礎科目,學生如何能真正掌握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教學的核心目標。
【關鍵詞】小學語文?人文素養古詩詞閱讀教學語文學科的一個大特點就是人文性。文字是人類文明的記錄工具,文字是人們抒發情感、交流情感的工具,所以說語文除了具有人文性之外,還具備工具性。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的起始階段,學生經過這個時期的學習之后,就會形成一個較為扎實的語文基礎,初中、高中語文具有的人文性將會更加強烈。所以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人文素養的形成,這是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素質教育的需求。
一、正確認識小學語文中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一詞的英語翻譯是“Humanism”,也有把人文精神翻譯成“人文主義”。“人文精神”主要是對人性的概括,是對人性的尊重,我們也可以把人文性概括為人道主義。天下文章強調一個“道”字,就是要將道理蘊含在文章中。人文素養的另一個標志就是對真理的追求所表現出來的理性,是人們通常情況下說的科學性。人文精神包括了“人道主義”精神、科學精神和宗教精神。在語文教學中,教學材料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包含著作者的深度思考和靈魂深處的思想。因此,文學作品中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可以稱為人文素養的核心內容。作為教師應該善于理解和把握教材內容中的人文性,善于灌輸教學中的人文性,讓學生在充滿人文性的氛圍中成長。
二、小學語文教育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1.課堂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有待提升。小學語文教育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推動作用。當前社會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小學語文老師對小學的教學任務和理念并不熟悉,除了完成教育部規定的硬性任務后,對教學任務和教學內容了解得不透徹,從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選擇錯誤。更嚴重的問題是教師對語文課本上的知識講解只停留在表面,不會深入探究其中的緣由,不能將學生帶入詩句的情境中,學生也感受不到語文帶來的樂趣以及享受文化的熏陶。語文教師對課本內容進行簡單表面的講解,學生被動地進行聽講和死記硬背,只是純粹為了應付考試的需要,很難對語文知識進行充分理解和靈活運用。更有甚者,小學生普遍認為數學比語文難學,導致學生感覺語文學與不學無關緊要,因此語文課經常出現被數學課所代替的現象。
2.任課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水平有待提升。小學語文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小學教學任務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小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帶頭羊、領頭雁。但目前我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化水平不能緊跟時代發展步伐,特別是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另外,我國小學語文教師的平均年齡較大,思想比較保守,不能很好地理解學生所表達的內容以及滿足教育部對小學生的標準指標,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表達出文章的真實情感,很難與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許多教師對小學生缺乏耐心和關心,認為自身的地位在學生之上,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和諧相處,導致課堂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下降,從而影響人文素養的培育。最后,小學語文教師的態度不端正,課前沒有認真備課。自認為只要把課本上的內容教給學生就可以,不會幫助學生拓展課外知識。眾所周知,人文素養的培養單單靠課本知識是無法滿足要求的,因此教師應該秉著端正、嚴謹的態度進行課前預習,寓情于景,將課本內容聲情并茂、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策略
1.加強小學語文經典文化教育。現代科技的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物質財富和享受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眾多的問題。精彩的物質文明和高度發展的社會經濟極易引起人們的急躁情緒和心理失衡,人類精神家園的失落、心理失衡的現象,普遍地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文化大地上,特別是年輕一代人的腦袋中,有點空蕩蕩,霧蒙蒙。于是乎,商業文化以它扎實的后盾和通俗的形式,漂洋過海,乘虛而入,大有雷霆萬鈞、無堅不摧的架勢,鬧得不少人心蕩神迷,追腥逐臭。根據筆者的調查,大部分小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他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是肯德雞、麥當勞,最喜歡過的節日是西方的情人節和圣誕節等洋節,嘴上以夾雜幾句洋文為時髦,在哲學方面有些人能夠大談特談亞里士多德,卻不知老子哲學……在市場經濟的消極因素影響下,他們的拜金主義思想嚴重,理想、前途觀念淡薄,享樂主義思想普遍存在,超前消費、比富斗闊、怕苦怕累、浪費現象嚴重。極端個人主義思潮有所滋長,集體主義觀念削弱,個人至上,指責別人多,反省自己少,為自己想得多,為他人想得少,講索取多,講奉獻少,缺乏社會公德心,社會道德意識亟待加強。
2.增設人文類選修課程。當前在開設的人文社會科學課程中涉及中華文明、中國文化、傳統文化、傳統道德類課程仍比較少,能夠深入淺出、比較全面系統并且深受小學生歡迎的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人文課程數量則更少。因此,筆者以為,應加強對小學語文的深入學習和研究,使小學生對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和文學遺產有較多的掌握和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受到熏陶與陶冶。同時開設多門人文課程。將它們列人教學計劃,使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修,規定每個學生必須至少選修七門人文類課程且成績合格才準予畢業。這樣,既照顧到學生的個人興趣,又有一定的要求和壓力。
3.加強小學教師師德教育。師德包括許多方面,我們認為,語文教師的善良、公正與責任感是其師德的核心構成要素。
(1)善良。教師的善良表現為對其教育對象的關心和愛。語文教師的善良是其職業角色的基本要求。語文教師在扮演著知識的傳授者、班級的領導者、紀律的維護者等角色的同時,往往還扮演著家長代理人的角色。因此,學生自然希望其具有仁慈、體諒、耐心、溫和、親切、平易近人等特征,而這些特征是以善良為核心的。語文教師的善良是其完成教學活動的重要保證。“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師不能給學生以善良的印象,那么即使知識淵博、才華橫溢,也很難真正贏得學生的喜愛和信賴。在課堂教學中,看到學生臉上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一個對此視而不見繼續講課的教師,同一個及時利用教學間隙關切地詢問學生狀況的教師,兩人在業務能力上也許不相上下,但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卻很明顯有高下之分。可以說,以善良為核心要素的教師人格,是其事業成功的基石。(2)公正。公正指的是教師面對學生公平正直,沒有偏私。課堂提問時,有些教師往往習慣于提問自己喜歡的學生,對其他學生則自覺不自覺地忽視了;課堂觀察時,有些教師往往習慣于把目光投向自己喜歡的幾個學生,對其他學生則常常視而不見;處理學生沖突時,有的教師先入為主,偏袒自己喜歡的學生,不能一碗水端平。這些都有違公正原則。(3)責任感。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語文教師以這一理念為出發點從事教育教學活動,就是一種對學生負責的態度。責任感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贏得學生信賴的品德基礎。一個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對學生發展的關注,對教學活動本身的熱愛。一個有責任感的語文教師,不會把自己在教室外的不良情緒帶入課堂。他會精神飽滿地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每一堂課。這種種表現會在學生心中形成強烈的印象,從而對語文教學的成功產生直接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曉東,陳桃源.小學語文應用能力訓練教程[M].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
[2]朱恒夫.教學是一門藝術[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
[3]李佩英.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M].紅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