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春濤
在職業生涯中,喜歡但不擅長和擅長但不喜歡的領域,應該選擇哪一種呢?
30多歲了,為了喜歡的領域付出時間學習,結果還不一定會變得擅長,這樣是否值得呢?
一個人到了30多歲的年齡,正常來說,在職場打拼了至少10年以上,如果還在猶豫糾結是否要進入自己“喜歡的領域”,同時又因為擔心“結果不一定會變得擅長”而裹足不前,那么,在后浪滾滾涌來的今天,不出意外,30多歲的前浪很快就會“掛”在沙灘上。
在我過往20多年的人力資源從業經歷當中,接觸過很多類似的案例,他們當中既有22至25歲的職場“小鮮肉”,也有30至35歲的中年“老臘肉”。這些人或在不同公司頻繁跳槽卻不知道自己的方向,或在一個索然無味的崗位上消磨青春卻又不敢選擇離開。
整體而言,我們可以基于“喜歡”和“擅長”這兩個維度,把職場人士的工作狀態大致分為四類:
很多人都在第三或者第四種狀態中苦苦掙扎,不喜歡自己的工作,無法從中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
拿我自己過去的職業經歷來舉例:
二十年前,我在一家美資公司的市場部門做文案主管,其中一項主要工作是文稿編輯、排版以及文字校對,包括調整字體、字號、行間距、段落……這份工作讓我極度痛苦。
首先我超級不喜歡,因為我覺得這份工作不太能創造價值,也不能為我個人持續增值,所以無法從中得到成就感;
其次,我也極度不擅長,同事一個小時能做完的排版校對工作,我往往需要3個小時,而且還會出錯。
在痛苦了一年之后,我下定決心跳槽并轉行,加入另外一家美資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從更低職級的培訓專員開始,從零做起。
回望自己近20年在人力資源領域的歷練沉淀,從人行時的培訓專員到今天大型民營企業的人力資源負責人,我很慶幸當時做出了“非常值得”的決定。
再回到最開始提出的“是否值得”的問題,我們真正需要探討的,其實是以下兩個方面:
很多時候,你問周圍朋友他喜歡什么,回答大抵是“美食、購物、旅游、音樂、電影、抖音”,可能還包括閱讀,不過大概率不是閱讀學科教材或行業專著,而是宮斗穿越和言情文藝。
一定程度上,以上這些“喜歡”不屬于“興趣”的范疇,而是“享樂”,因為你根本不需要花費多少努力或精力,就能從它們那兒得到正向反饋與刺激。
然而,對于職場人士而言,一個殘酷的事實是,職場打拼之路荊棘遍布,并不像你下了班癱在沙發上刷抖音或者打王者那樣,讓你時時得到“即時滿足感”。
興趣的英文是interest,即inter-est,意味著你必須要深入職業當中,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和心血,獲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時時解決新的問題和挑戰,進而體驗到情緒上的成就感、滿足感,而后有了更多熱情和動力,這才是真正的職業興趣。
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曾經在內部分享過自己是如何做到在畢業第二年就成了管理四五十人團隊的主管,其中一點和他的職業興趣有關:
“……我工作時,不分哪些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后,對于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我還有一個特點,工作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以后也工作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后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后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后來帶一個大部門。”
從張一鳴的案例不難看出,職業興趣與每個人的職業理想、職場抱負有直接關系。
相信大家都聽過下面這個小故事:
有三個建筑工人在砌墻,有人問他們,第一個沒好氣地說:“沒看見嗎?我在砌墻。”轉身問第2個,他說:“我在建一座漂亮的大樓。”當他問第3個人的時候,那人開心地說:“我在建一座美麗的城市!”
多年以后,第一個工人還是在砌墻,第二個工人坐在辦公室里畫圖,第三個工人則成了他們的老板。
你如果能夠像故事里第三個工人那樣,既能立足當下,更能跳出當下,學會以終為始,想清楚自己10年后、甚至20年后的職業目標、職場畫面,你就能夠越早識別自己的職業興趣,并且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實現。
在我看來,職場人士能否把一項工作做到真正擅長,背后有兩個關鍵:
一是認清自我、識別優勢;二是找對方法、刻意練習。
圍繞這兩個關鍵,我想分享兩本相關書籍以及我個人的心得給大家。
關鍵一:認清自我、識別優勢
《現在,發現你的優勢》最讓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是:一個人要想成功,在于最大限度地發揮他的優勢,而不是去彌補他的弱點。
通過書中的優勢識別器,每個人都可以在全部34個優勢主題當中,找到自己的5個優勢主題,并且通過實際運用,最大程度上發揮自己的能力,從而創造出最佳工作績效。
在我職業發展的初期,這本書對我幫助極大。跟大家分享我的兩項優勢主題:溝通和取悅。
具備“溝通”優勢的人:善于將想法付諸言辭,是極佳的交談者和生動的講解者;
具備“取悅”優勢的人:喜歡結交新人并博取其歡心。能夠在人際交往中打破堅冰、建立聯系令他們倍感快慰。
因為這兩項優勢,讓我得以在人力資源、培訓發展工作中如魚得水。
關鍵二:找對方法、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如何從新手到大師》強調了后天刻意練習對于學習的重要性,有些看似是天賦的技能,實際上可以通過后天培養。書中總結了刻意練習的四個重點值得我們借鑒:
1.有定義明確的目標
2.集中注意力
3.反饋與復盤
4.走出舒適區
在書中提到刻意練習的四個重點當中,我對于“走出舒適區”特別有感覺。
走出舒適區意味著職場人士必須有勇氣挑戰現狀,敢于進入自己不擅長、不熟悉的新行業或新領域,并在全新探索的過程中歷練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