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龍,楊 潔,龔建明,朱詠梅
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骨科疾病之一,其特點是骨量低下、骨骼微細結構損害、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根據相關報道顯示,2003年全世界共有4.7 億人患有原發性骨質疏松[1],中國老齡化嚴重,2006年60 歲以上骨質疏松癥患者已超過9000 萬[2]。骨質疏松常引起疼痛、脊柱變形、骨折風險增加等一系列并發癥,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骨質疏松治療儀是利用低頻脈沖電磁場的鎮靜止痛、消腫消炎的治療作用,迅速緩解患者腰背疼痛等骨質疏松的臨床癥狀[3]。運動療法是通過適度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特別是各種有氧力量訓練,使血雌二醇、睪酮水平升高,刺激成骨細胞的增殖,使骨量和骨密度增加。本研究通過骨質疏松治療儀結合運動療法,與單純體育鍛煉比較,探討骨質疏松治療儀在治療骨質疏松癥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安徽省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收治的80例骨質疏松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9例,女71例;年齡49~86 歲,平均(64.06±8.115)歲。將患者按接診順序編號,按隨機數字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中男4例,女36例,平均年齡(64.00±8.212)歲;對照組中 男5例,女35例,平均年齡(64.13±8.121)歲。納入標準:①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骨質疏松診斷標準[4],經雙能X 線骨密度測量(DXA)測定骨密度T值≤-2.5 的患者;②骨量低下患者(骨密度-2.5
1.2 方法2組患者均在治療前進行骨痛程度評估(VAS視覺評分量表),以及使用美國HOLOGIC雙能X線骨密度儀測定腰椎骨密度值。對觀察組患者應用骨質疏松治療系統(HB330 雙環立體型,蘇州好博醫療器械有限公司)進行治療45 次,治療過程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40 min/次,1 次/d,連續治療15次;第二階段40 min/次,1 次/2 d,治療15 次;第三階段40 min/次,1 次/3 d,治療15 次,以上為一個療程共計3個月,治療時囑患者取仰臥位,調節儀器選擇合適的參數,使環狀治療器發出脈沖電磁場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指導患者進行有氧運動:該運動在功率自行車上進行,功率設置依據患者個人情況,以達到患者的靶心率且未引起不適為標準,維持靶心率運動30 min,1 次/d,連續鍛煉6個月。對照組患者僅在功率自行車上按該方案進行有氧運動6個月。靶心率=(220-年齡-安靜心率)×60%+安靜心率。2組患者在治療的6個月期間,均予以服用醋酸鈣膠囊(金丐,昆明邦宇制藥有限公司)600 mg/次、1次/d,骨化三醇軟膠囊(蓋三淳,青島正大海爾制藥有限公司)0.25 μg/次、1次/d。
1.3 療效判定
1.3.1 骨痛程度的判定所有患者于治療6個月后進行骨痛緩解程度的評定。采用VAS 評分法評估靜息性疼痛狀況。顯效:治療后VAS 得分降低幅度>80%,活動功能顯著增進;有效:治療后VAS 得分降低幅度在40%~80%之間,活動功能改善;無效:治療后VAS 得分降低幅度<40%,仍需使用止痛類藥物;惡化:治療后VAS 得分升高,活動功能基本喪失。其中VAS 評分法總分為10 分:0 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即有輕微疼痛但能忍受;4~6分為中度疼痛,即有疼痛且影響睡眠但尚能忍受;7~10分為重度疼痛,即有強烈疼痛影響睡眠,無法忍受需使用鎮痛類藥物。

1.3.2 骨密度改變的評價治療1年后隨訪時,采用美國HOLOGIC 雙能X 線骨密度儀測定腰椎骨密度值。
1.3.3 骨代謝標志物的評價治療6個月后,進行骨代謝指標的評價。選擇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延長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作為骨形成標志物、β 膠原特殊序列(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作為骨吸收標志物。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 檢驗,各組內治療前后差異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比較及VAS 評分比較治療后,80例患者均完成了治療及隨訪,其中69例獲得滿意療效。對照組治療后骨痛緩解程度評定顯效23例、有效8例、無效9例,骨痛改善顯效率為57.50%,總有效率為77.50%;觀察組治療后骨痛緩解程度評定顯效32例、有 效6例、無 效2例,骨痛改善 顯效率為80.00%,總有效率為95.00%;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2 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2 組患者治療前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患者的VAS 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P<0.01),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骨密度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骨密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骨密度值均高于治療前(P<0.01),觀察組骨密度值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2.3 骨代謝標志物比較2 組患者治療前血清中P1NP 及β-CTX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P1NP值均高于治療前(P<0.01),觀察組數值高于對照組(P<0.05)。而治療后觀察組及對照組β-CTX 數值變化不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入組骨質疏松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骨密度及骨代謝標志物比較(±s)

表1 入組骨質疏松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骨密度及骨代謝標志物比較(±s)
P1NP:總Ⅰ型膠原氨基端延長肽;β-CTX:β 膠原特殊序列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本研究以骨質疏松及骨量低下的患者為研究對象,經過一系列治療措施,觀察骨質疏松治療儀對于骨密度的提升程度,目的是研究骨質疏松治療儀結合運動療法對骨質疏松癥發揮其治療效果的可行性,為臨床治療骨質疏松癥的非藥物療法探索一條新的途徑。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骼微細結構損害,導致骨脆性增加,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6],主要臨床表現為疼痛、脊柱變形、脆性骨折及內臟功能障礙等。嚴重的骨質疏松易合并骨折,極大地增加了患者的致殘率,從而影響生活質量[2]。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病機目前尚不明確,該病的發生與內分泌、營養、性別、年齡、疾病、藥物、遺傳、免疫、種族、環境等多個因素密切相關。該病在中老年人群中高發,女性明顯多于男性,特別是女性停經后發生率顯著升高,原因可能與絕經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顯著下降、骨吸收明顯增強、骨丟失加快等因素有關[7]。
目前骨質疏松的檢查方法包括血尿常規、血清鈣磷測定、骨堿性磷酸酶(B-ALP)、骨鈣素(BGP)、β-CTX、P1NP、X 線及骨密度檢查等[8];常用的骨密度測量技術主要包括DXA、定量CT(QCT)、定量超聲測定法(QUS)等,其中P1NP及β-CTX分別作為骨形成及骨吸收標志物的首選監測指標[9],DXA 測量值是目前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骨質疏松癥診斷的金標準。但在我國,因許多伴有骨折高風險或發生過脆性骨折的患者,檢測骨密度并未達到≤-2.5SD 的標準,故而有學者建議,使用T≤-2.0 作為診斷骨質疏松的標準,便于早期發現骨質疏松的患者,并及時對其進行干預診治,減少骨折發生風險[10]。
根據目前國內外共識,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主要包括基礎干預(如健康飲食、積極的生活方式、規律的日照)、西醫藥物治療(如鈣劑、維生素D、抗骨吸收藥、促骨形成藥)、中醫辨證論治等,早期積極的治療對患者臨床癥狀的緩解、改善患者功能預后、預防繼發骨折等均具有重要意義[11]。對于已經確診骨質疏松癥的患者(T≤2.5)、骨量低下且合并一項以上骨質疏松危險因素、已發生過脆性骨折、亞洲人骨質疏松自我篩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篩查為高風險者,均需考慮藥物治療。鈣劑的補充和飲食的調節是治療骨質疏松癥的一個重要環節。根據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2016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我國成年人對鈣的需求量為800 mg/d,50 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1000 mg/d。本研究中對所有對象均予以醋酸鈣口服,目的是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骨量、緩解骨痛、減少脆性骨折發生率。因鈣本身并不容易被人體所吸收利用,需要在維生素D3的幫助下才能大大提高吸收率,故而對于骨質疏松癥的患者,除了要注意高鈣飲食、補充鈣劑外,還應接受自然日光照射,使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轉變成維生素D3,這樣才能使攝入的鈣為人體所吸收,從而真正達到補鈣的目的。如果因個人原因不能照射足夠的陽光,還需額外補充維生素D3或骨化三醇[12-13]。
非藥物治療作為藥物治療手段的一個重要補充,在骨質疏松癥的治療中不可忽視。非藥物治療手段主要包括改變生活方式、適度鍛煉、平衡膳食、運動療法等,其中運動療法是通過適當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特別是軀干四肢肌肉的力量練習,使血漿中雌二醇、睪酮等激素的水平升高,刺激成骨細胞增殖,同時降低血鈣,抑制甲狀旁腺激素的分泌,抑制骨吸收,促進骨合成,從而使骨量和骨密度增加;另外有氧運動還可以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成骨細胞活性,增加機械應力對人體骨骼的刺激,促進骨質合成、預防老年性肌少癥,因此,適當的運動量是提高骨密度的必要條件[14]。1990年美國運動醫學會就提出了提高身體素質的鍛煉方案:每周運動3~5 次,每次進行有氧運動30~60 min,這樣既可達到增加骨量的目的,又可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Fonseca等[15]也提出,適當的運動可以改良骨礦化程度、羥基磷灰石晶體的大小及骨皮質的纖維結構,使骨骼幾何力學結構發生變化,從而提高骨骼強度,降低骨脆性,減少脆性骨折的發生率及致殘率。另有研究報道,瘦組織的含量與骨質疏松的發生呈負相關,而脂肪組織的含量與骨質疏松發生呈正相關,過度的肥胖(BMI>30)會引起脂肪細胞分化增加、成骨細胞分化減少、破骨細胞作用增強,這會造成骨形成減少,導致骨質疏松的發生[16]。故而,為患者制定科學的有氧運動計劃,將體脂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提高體內肌肉組織的含量,也有助于預防骨質疏松癥。
現代康復醫學的興起,為臨床中某些不宜持續用藥、對藥物產生耐受、應用單一藥物效應不足等情況的患者,提供了另一種治療上的選擇。目前,以康復理療因子進行補充治療,不僅完善了醫學的結構模式,還大大提高了疾病的臨床治愈率和有效率。近年來骨質疏松治療儀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得以逐步開展,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本研究發現經過治療的2 組研究對象,骨密度值及血清中P1NP含量均較治療前有所提高,并且同在運動療法的基礎上,加用骨質疏松治療儀進行治療的觀察組比對照組人群的骨密度水平及P1NP 數值提高更為明顯,這說明骨質疏松治療儀對提高成骨細胞活性、提升骨量、治療骨質疏松癥方面有著肯定的效果。有研究表明,骨質疏松治療儀的工作原理是通過產生低幅高頻的垂直振動脈沖電流波形,將骨細胞基質所承受的機械壓力轉變成化學信號,傳遞給成骨細胞,使構成骨的蛋白、鈣磷等微量元素重吸收,達到促進生物合成、促進骨骼鈣的吸收和沉著,從而達到增加骨密度的效果[3]。同時,因磁場的磁-電效應而產生的感應電流,對促進成骨細胞的活性、改善骨細胞代謝和骨組織重建也有積極作用,亦可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質量[17]。另有研究報道,骨質疏松治療儀對破骨細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本研究中患者治療前后進行β-CTX 水平的比較,提示使用骨質疏松治療儀治療45 次后,該指標僅有輕微下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可能與使用該儀器治療時間不足有關,今后可考慮適當延長治療療程后再次檢測并評估。
此外,本研究在對比2 組患者的骨痛緩解程度后發現,應用骨質疏松治療儀的患者治療有效率、疼痛評分降低幅度明顯高于對照組。這說明骨質疏松治療儀利用磁場鎮靜止痛、消腫消炎的治療作用,可以迅速地緩解患者腰背疼痛等骨質疏松的臨床癥狀。其原理為骨質疏松治療儀發出的脈沖電磁場,通過調控5-羥色胺的釋放及促使下丘腦-垂體軸分泌內啡肽,進而發揮止痛作用;同時也可降低神經興奮性,提高痛閾值及機體對炎性因子的耐受性[18]。
最后根據各項結果及目前國內國際上的研究成果可以展望,骨質疏松治療儀在骨質疏松人群中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該系統治療方法具有無創、無感染、操作簡便、可重復、患者容易接受等優點,均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進而保證了治療效果和回顧性研究的可行性。本研究不足之處是僅分析了短期應用骨質疏松治療儀聯合運動療法對疼痛、骨代謝指標及骨密度的改善情況,未進行長期治療的療效觀察,且未將患者按照性別、骨質疏松類型、病程長短及嚴重程度進行更加詳細的分組。所以,對患者進行更長期的治療及定時的流行病學跟蹤隨訪療效觀察統計,是我們下一步將要研究的方向,也為骨質疏松治療儀能夠在臨床上進行更深更廣泛的應用,提供一定的方法上和理論上的依據,為臨床康復治療骨質疏松癥探索一種有效的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