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勤能,丁志清,謝財忠,常 辰,劉蓓蓓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參與軍事訓練及體育運動中常見的膝關節損傷類型,也是導致半月板及軟骨損傷的直接因素[1-2],同時存在導致骨性關節炎的風險[3]。隨著影像學、手術技術和康復試驗的進步,臨床對于前交叉韌帶損傷機理、康復標準、功能恢復等研究也被備受關注[4-6],有臨床調查顯示,康復治療對前交叉韌帶重建(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R)術后膝關節恢復工作有相當積極的影響[7]。這是屬于康復科常見病種,中頻電刺激通過刺激細胞產生動作電位,使其興奮,磁熱療法利用交變磁場產生生物電作用于機體,兩種方法憑借其無創性和操作的簡便性,常聯合使用。為觀察兩者聯合使用對關節鏡下ACLR 術后的臨床效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收治的44例患者,對治療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科門診收治的44例關節鏡下ACLR 術后康復患者臨床資料。因康復患者整體治療過程中存在診治連續性問題,故我科門診常規推薦治療時間為2~3個療程(治療每天1次,10次為1療程),部分病例在獲得自我認可的滿意度后常自行終止治療。依據ACLR 康復流程,我科該類患者的康復治療期通常至術后六周至八周[8],因此本研究病例均選取堅持完成3個療程的病例作為觀察對象,其他納入標準:①均為本院骨科轉入我科門診就治患者,急性前交叉韌帶(ACL)斷裂取自體同側肌腱作為移植肌腱重建患者,采用同一術式,單側腿,無膝關節周圍骨折;②患膝既往無手術史;③除患膝外,其余肢體功能均正常;④不伴有膝關節周圍神經損傷。排除標準:①年齡>65歲或<18歲;②有顱腦損傷、認知功能障礙、或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依從性較差,不能有效配合康復治療患者;③排除陳舊性前交叉韌帶斷裂患者及患膝有骨關節疾病史患者;④剔除未完成整個治療過程的病例。按照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采用調制中頻電刺激聯合磁熱治療)和對照組(采用自熱式柔性TDP 灸療貼治療)。觀察組26例,其中男23例,女3例;年齡18~50 歲,平均年齡(31.65±11.10)歲;損傷部位:左膝11例,右膝15例。對照組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齡20~53 歲,平均年齡(32.00±10.56)歲;損傷部位:左膝9例,右膝9例。2 組患者年齡、損傷原因、損傷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在關節鏡術后即常規給予指導性康復訓練,術后2周轉至我科門診治療,定期指導功能鍛煉并有效隨訪。對照組行自熱式柔性TDP 灸療貼(型號DT-70B,重慶華倫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熱敷治療,每天1 次,持續6周。觀察組采用調制中頻電刺激聯合磁熱儀治療。調制中頻電刺激(中普牌WF310 微電腦仿生治療儀,江蘇中普科技有限公司)的治療電流為經低頻調制的中頻電流,頻率范圍為中頻2000~4000 Hz,低頻1~167 Hz;熱療溫度37~60℃,磁場強度200 mT,兩個輸出端分別連接長方形電極片(6 cm×8 cm),選用髕韌帶兩側治療點,輸出強度以患者能承受的范圍為主,治療時間每天1 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持續6周。磁熱療(HM-2SC-A 型磁熱治療儀,日本伊藤株式會社)的消耗功率為340 W,磁場強度0~380 Gs。患者平躺,將治療板彎曲置于膝關節處,調節溫度至2 檔,治療時間每天1 次,每次20 min。每周5 d,共持續6周。
1.3 評定標準在治療前及治療后6周分別評定。①疼痛強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記錄患者日常生活中靜息狀態下患膝關節局部的疼痛強度,0~10 分,分數越高,疼痛越重。②Lysholm 膝關節評分量表:評價膝關節功能,分值0~100 分,95~100 分為優,85~94 分為良,65~84 分為中,<65 分為差,分數越高,則功能狀態越好。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6.0 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6周后,2 組患者的疼痛評分較治療前均下降,且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2 組Lysholm 膝關節量表評分均有所提高,且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治療前觀察組膝關節功能評分等級中15例,差11例,對照組評分等級中9例,差9例;治療后觀察組功能評分等級明顯優 于對照組(Z=-2.307,P=0.021)。見表2。
表1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Lysholm膝關節量表評分比較(±s,分)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觀察組比較,#P<0.05

表2 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分等級比較[n(%)]
膝關節是人體內最大最復雜的關節,屬于屈戌關節,其穩定除了依賴膝關節骨以外,還依賴前后交叉韌帶的制約及股四頭肌等的力量均衡。近年來,隨著科學及醫療技術進步,膝關節損傷和關節鏡術后膝關節愈合過程中涉及的解剖及生物力學知識,對訓練效果的影響及對康復計劃的構建越來越受到重視。ACLR 術后生物力學特征性的改變,導致神經肌肉控制能力下降以及兩側肌肉運動不對稱等因素,極易引起膝關節再次損傷。
電刺激作為應用較廣泛的一種治療方法,當電流進入機體的深度較大時容易引起肌肉收縮,低中頻的調制波形較多,可以克服單一波形易產生適應的缺點,具有治療時興奮效應占優勢,且能增加局部機體代謝的優點。但又因其聯合使用的方法及介入應用時間、療程及臨床療效是否顯著等仍有一定爭議[9-11]。Labanca 等[12]研究發現,ACLR 術后,在功能性運動基礎上增加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以改善肌力并減少肢體不對稱。而對于治療頻率,有學者研究,根據治療目標不同,電刺激給予的頻率有很大差異[13-14],對小鼠使用2~30 Hz低頻電刺激,小鼠無論在游泳力竭時間、跑臺疲勞時間及耐缺氧時間上均有明顯優勢[15],對小鼠使用10 Hz 和100 Hz 低頻電刺激,能增加小鼠腓腸肌肌纖維蛋白,促進骨骼肌合成[16]。本研究采用了經低頻調制的中頻電刺激(中頻2000~4000 Hz,低頻1~167 Hz),該段頻率對皮膚感覺神經末梢的刺激小,治療時不易引起疼痛。這可能與人體對低中頻電流的耐受性好有關。本研究的臨床實踐發現:反復多次的治療未導致患者的皮膚損傷,有利于患者進行長期的治療。本研究結果表明患者在接受電刺激聯合治療后,其膝關節疼痛及腫脹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膝關節功能有效改善,與實驗研究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
由于膝關節的血供十分豐富,股動脈、腘動脈等發出動脈分支均在膝關節的近側遠側吻合形成膝關節的動脈網。該網不僅是膝關節的營養來源,而且在腘動脈主干發生血運障礙時,還是側支循環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創傷及手術后炎癥反應強烈。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后,多見肢體腫脹、膝關節絞鎖癥狀,爬樓、支撐等日常生活能力受到限制。本研究中觀察組較對照組的評分均有顯著提高,在膝關節疼痛、腫脹、日常活動能力方面明顯改善。而磁熱治療是應用交變磁場同時產生振動、熱、磁等綜合效應來進行治療的方法,磁場可改變人體內生物電流的分布,電子及離子運動方向和速度,使人體組織產生相關的生物效應,通過抑制膝關節部位痛覺感受器,減緩炎癥因子的釋放,抑制疼痛感。磁熱療法還可以減輕膝關節前交叉韌帶的粘連,增強病變組織的延展性,促進關節內滑液的產生,為損傷的韌帶提供營養,有效改善膝關節腫脹疼痛等癥狀[17]。
綜上所述,調制中頻電刺激聯合磁熱治療關節鏡ACLR 術后臨床療效明確,不過本研究觀察樣本較少,受門診治療條件限制,缺乏大數據支持,臨床改善膝關節功能聯合治療的更優方案及介入時間有待進一步實踐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