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麗,鄭雅寧,魏素花
母乳喂養是新生兒最理想的喂養方式,為其生長發育和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保障。國際上已將保護、促進和支持母乳喂養作為婦幼衛生工作的重要內容[1]。2025年實現純母乳喂養50%的目標,即0~6個月嬰兒只吃母乳,不添加任何輔食、代乳品、水。除外補充嬰兒必須的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K、維生素D 為純母乳喂養[2]。母乳喂養是長期以來持續改進的護理課題,“317 護”軟件是中華護理雜志社創辦的護士健康教育助手軟件,為護士日常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信息化平臺[3]。“互聯網+護理服務”是指醫療機構利用在本機構注冊的護士,依托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以“線上申請、線下服務”的模式為主,為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護理服務[4]。我院產科互聯網+護理服務應用“317護”和“云隨訪”健康教育軟件,結合圍產期護理門診、微信群延伸護理服務,為母乳喂養指導提供多方位的護理服務途徑,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5-8月在我院建圍產期保健卡順產產婦200例作為研究對象,以我院于2018年7月運用“317 護”和“云隨訪”健康教育軟件為時間截點,按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將2018年5-6月分娩的100 名產婦作為對照組,其中2例失訪;另以2018年7-8月分娩的100名產婦為觀察組,其中1例失訪。納入標準:①非高齡初產婦、單胎、頭位;②能操作智能手機,無交流障礙;③無高危妊娠因素;④自愿參加本研究,家庭關系和睦,產婦家屬支持母乳喂養;⑤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內外科合并癥、并發癥者;②產程中改變分娩方式急診剖宮產和拒絕順產的產婦;③產后出血量≥500 mL 的初產婦;④患有母乳喂養禁忌證;⑤有精神或智力障礙不能配合者。剔除因素為電話隨訪失敗。本醫院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批準號:2018020)。2 組產婦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孕周、家庭收入、新生兒體質量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由責任護士、助產士按照常規分別于入院時、待產、分娩、產后接受健康教育,實施早接觸、早吸吮等母乳喂養技術指導。觀察組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應用“317 護”和“云隨訪”健康教育軟件,將互聯網+護理服務,強化母乳喂養健康教育,微信群延伸服務、圍產期護理門診隨訪。
1.2.1 成立健康教育小組由科護士長組織產科各病區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統籌安排指導健康教育工作。各病區總責任護士擔任副組長,負責執行和指導責任護士,16 名責任護士擔任組員,負責健康教育和電話隨訪。1 名國際母乳咨詢師擔任顧問,提供母乳喂養理論支持,1 名產科副主任醫師擔任醫學顧問,提供產科醫學理論支持和技術指導,1 名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擔任醫學顧問,提供新生兒科醫學支持和指導。護理部認證資質的1名副主任護師和1 名主管護師、成熟型專科護士、NP 護士提供圍產期護理門診服務,并建立微信群,實施遠程指導母乳喂養。小組成員均接受國際母乳咨詢師顧問的專科培訓,具備正確的母乳喂養理念,以及正確的母乳喂養知識、技能。

表1 入組產婦基線資料比較
1.2.2 制作“317 護”推送課件由產科各病區護士長分別制作產前、產時、產后健康教育手冊和視頻課件,在新生兒科副主任、醫師的指導下,各護理單元協作,副科護士長組織顧問們審核確定健康教育手冊和視頻課件,報護理部審核通過后,應用于產科護理及母乳喂養健康教育工作中。
1.2.3 實施“317 護”結合“云隨訪”軟件推送健康教育知識患者在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在床邊對患者進行入院介紹,并進行第1次面對面的健康教育,患者本人或家屬自愿的前提下,關注“317 護”,填寫患者資料。①傳遞信息,責任護士按照入院介紹及健康教育手冊的內容,講解產前待產、母乳喂養準備;進入產房由產房責任助產士講解第三、第四產程中健康教育的內容,早接觸、早吸吮等母乳喂養的措施;產后患者進入產后病房,由責任護士講解產后健康教育、母乳喂養技術指導。各單元責任護士或助產士同時用“317 護”軟件推送產前、產時、產后的健康教育課程,以供患者掌握紙質健康教育手冊的文字內容和電子信息。②評估效果,對于母乳喂養的問題對患者進行提問,讓患者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識,并演示母乳喂養姿勢(如坐位環抱式、側臥式、橄欖球式等)、正確的擠奶手法、新生兒正確的含乳姿勢。③澄清糾正,對患者演示不正確的姿勢、手法等給予糾正,對患者回答不準確的內容,責任護士給予講解糾正,再次演示正確的示范動作,讓產婦反復練習,并評價和糾正。④確認掌握,確認產婦已掌握健康教育內容和母乳喂養知識技能,指導孕婦順利自然分娩,督促產婦堅持母乳喂養。出院后產婦通過“云隨訪”獲得信息。
1.3 評價指標電話隨訪產后42 d和180 d母乳喂養情況,結合“云隨訪”數據獲得并統計分析純母乳喂養數據信息,比較2組產婦純母乳喂養率。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l8.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組產婦均成功電話回訪86例;觀察組產婦的42 d和180 d純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入組產婦42 d和180 d純母乳喂養率比較[n(%)]
3.1 純母乳喂養的健康意義全球的醫護人員以及我國的母乳喂養大環境都在促進母乳喂養率的提高,WHO 推薦出生后純母乳喂養6個月,6月齡內嬰兒處于1000 天機遇窗口期的第2個階段,營養作為最主要的環境因素對其生長發育和后續健康持續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1]。母乳中適宜數量的營養既能提供嬰兒充足而適量的能量,又能避免過度喂養,使嬰兒獲得最佳的、健康的生長速率,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礎[6]。2012年WHO 報道全球婦女產后6個月的純母乳喂養率僅為37%,文獻數據顯示中國內地部分地區出院前純母乳喂養率僅達9.1%、24.8%[1]。雖然目前純母乳喂養率低,特別是院內母乳喂養率低,但全球各國的母乳喂養意識都在不斷提高。
3.2 促進母乳喂養措施本研究通過四大主要措施提高母乳喂養率,觀察組42 d、180 d 純母乳喂養率均超過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的0-6個月兒童純母乳喂養率50%的目標[8]:①互聯網+信息化護理服務模式;②護理門診與產科病房一體化前伸后延的護理服務舉措;③持續改進的優質護理服務;④護理創新、護理科研、護理教學齊驅并進。
3.3 研究設計不足①電話隨訪難度大,拒絕接聽電話和手機停機的現象較多,影響調查進度,結合“云隨訪”可緩解電話隨訪的困難。②研究設計未充分考慮新生兒生長指標作為評價標準,數據信息化程度不夠,將在今后的護理研究中持續改進。目前,我院HIMMS6 信息系統已經將“317 護”軟件、“云隨訪”系統與電子病歷系統、護理信息系統、手機APP 進行關聯,微信群的應用,優化護理服務模式,加快了信息化進程,與現有的其他健康教育資源和方法整合,增添了健康教育的新途徑[9-11]。互聯網+護理服務增強孕產婦及其家庭成員的母乳喂養信心,提高了產后42 d、180 d 純母乳喂養率。微信群產婦間的互動,對于遇到母乳喂養困難的產婦有積極的影響,醫護人員在微信群里給予的解答,也滿足常見困難的解決。促進純母乳喂養護理研究、護理創新工作不斷進行[12-13],在國內處于行業領先地位,為產婦及新生兒提供更優質的專業支持。雖然醫護人員付出的人力、物力不產生經濟效益,但對于新生兒遠期的健康、社會效益不可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