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國棟 沈婷莉 顧冰清 費凡 滕開升
[提要] 上海冷門遺產文化的開發問題在商業信息化時代逐步暴露弊端。本文以典型冷門文化遺產——上海練塘鎮為例,旨在分析總結其冷門原因。其涉及居民文化旅游資源,核心缺陷包括個性相似彰顯不足、文脈突顯缺乏新意、氛圍營造無心支撐。調研還表明:唯有強調現存冷門文化的差異性特色,將本真性、自然型、商業化三位一體齊發展戰略納入反哺文化的范疇中,方能妥善處理好旅游資源的配置,為冷門遺址活力激活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文化遺產;練塘古鎮;冷門原因;“三位一體”開發
本項目受到“2019年度上海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示范校”建設經費資助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9年10月8日
一、前言
在新時代,國家正在大力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合理的旅游開發被大家所重視。上海冷門文化遺產的巨大潛力未被發揮,而文化軟實力當然亦需提升,因此盡力避免“旱的旱死”是時代所趨。以江南古鎮文化為代表的冷門遺址旅游資源開發成為關注的焦點。為了迎合大眾的需求,其產品或服務勢必要越發深度化與多樣化。
二、冷門文化遺產經驗分析
我國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起步較晚,對于地大物博的中國長期軟實力發展較為不利,故亟須各種形式上的“拯救”措施。國外一部分較早采用法律保護,如“遺產日”,拉動文化內需,民眾對于其文化遺產的認知、認可度亦較高。國內關注點主要是文化遺產項目,體現的是以人為主體進行的文化宣揚與傳承,研究者通過問卷訪談等探索其生存狀況,上海之中一部分呈良好態勢,其余仍為冷門狀態,絕大多數市民對相關法律法規僅略知一二或純粹小白。但對于旅游景點(代表性原始資料、實物、建筑和場所)中存在的人流量較少的文化遺產調研較少,映射出公眾態度不夠積極,且氛圍渲染不足。實踐上同國外差距猶存,尚未成熟。就上海而言,旅游開發及展示的經濟效益、文化影響力能促進良性循環并優化整體文化環境,因此激活冷門文化景點的活力,打響其“品牌文化”變得尤為關鍵。
以中國超一線城市上海的青浦區練塘古鎮為例,它是比較特殊的冷門文化遺產,較多店鋪“關門大吉”,甚至廢墟遍布,建筑垃圾積聚隨處可見;另外,部分景點可供游人前往參觀,尤其是陳云故居暨青浦革命歷史紀念館——偉人足跡館,具紅色性質,是大批人員進行黨建活動的必經之處。平時游人稀少,適逢數支黨員隊伍到來,恰是為之宣傳的有效途徑,興許減弱了些冷門之感,吸引了一批游客前往參觀。
三、問題反饋——著手練塘鎮
練塘古鎮地處郊區青浦西南,歷史悠久,三國時為東吳周瑜操練水軍之地,對練塘鎮,多數人第一印象是“共和國掌柜”陳云的故鄉。近年來地鐵17號線通車,前往東方綠舟、朱家角古鎮的游客數量有所增加,然而練塘古鎮依舊沒有改變其“凄清之景”。不禁深思為何提及上海古鎮,七寶、朱家角、南翔、楓涇位于前列,而練塘古鎮被人忽略。排除地理位置的外生因素,并發現公共設施并非極其陳舊,經實地調查之后,主要從以下三點闡述:
(一)個性的挖掘尚需加強。對于城鎮,如果把江南水鄉文化的旅游開發局限于古鎮的景觀觀光資源,那么一定會引起絕大部分古鎮的特色雷同。旅游資源的相似性是最大的不足。對于練塘而言,陳云故居的獨特歷史意義,景區內雖有算盤文化館、評彈藝術館、偉人足跡館、領袖銅像館配合陳云紀念館的建設,但是其客流量遠不及陳云故居。較多游客游覽陳云故居后就選擇“打道回府”,因此當下練塘雖有遺跡,亦有可追溯的歷史名人,但是多數展館門可羅雀,無人問津,異常可惜。
(二)古建筑的文脈并未凸顯。古鎮民居重重疊疊,大量建筑群保存完好,江南風俗也保留較好,體現了平安悠長的生態意象,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傳精神,通過將此類遺傳信息解碼后,可得到較強的歷史解讀要素,從而極大地提升古鎮旅游開發中的文化內涵。練塘古鎮與其他古鎮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老房子雖有保存,但無論是建筑還是房屋所有者的社會影響沒有得到體現,古鎮中只是把歷史建筑加以展覽,對游客吸引力不大,因為其他古鎮的歷史建筑也是如出一轍,也就是在體現練塘古鎮的文脈方面缺乏新意。
(三)景區旅游氛圍的營造還待優化。盡管物質景觀對表現古鎮風貌中有突出貢獻,但景觀體現的是一種綜合性的氛圍,仍應該在古鎮的旅游開發中顯示地方文化的點滴,譬如人情世故,以達到整體和部分的互補與協調。尋訪可知,處于景區開發初步階段的練塘,各類商鋪還未開發,以致無法滿足心中對練塘地方文化土特產的期待,如熏制菜系、腌臘制品無處可尋,走在景區里涌起的消費欲望無法消化。無食不歡,資源利用步入空白“陷阱”,而開發日漸困難。
練塘鎮最熱鬧的節日當屬于練塘茭白節,會為練塘古鎮帶來一定的客流量,但是近年來舉辦茭白節的場地,離練塘古鎮有一定距離,且茭白節的火熱只持續7天左右,閉幕式之后又歸于平靜,無法從根源上減輕其“冷清”之感。
四、旅游資源開發建議
上述所謂冷門景點,本該承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卻日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喪失了本該屬于它們的價值。就練塘古鎮而言,需要考慮在開發資源時如何做好統一規劃,如何在堅持傳統的基礎上讓其能被現代生活理念所接受。如何予以改變,主要從以下角度闡釋:
(一)本真性。保持本真性,即練塘“原汁原味”方面,需留存延續遺址完整外觀風貌,尊重順應住戶生活習俗需求,不能大動干戈拆建。然而,景點的原生態保持程度很大意義上取決于其冷門程度,相對而言,多數冷門遺址地處偏遠、交通不便,并且旅游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這時,引進商業的邊際收益勢必大于經營狀態對本真性影響的邊際成本,因此,從根本上改善冷門現狀,即以商業化創建為導向實施完成過程中,同時協調好對風貌、遺跡等保護即可。
(二)自然型。從自然環境優化角度出發,結合現狀清理無用建筑(指于總體規劃幾乎無任何效用),重建綠地廣場,促進郊區污染整治,擴大正外部性效應。古鎮一般有當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優質的自然環境對內對外帶給社會正的凈福利不薄。此處政府應在修繕、維護工作上予以幫助,實現可持續發展,促進冷門資源的優化配置。古鎮的“原味”建設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支持,從“自然型”能進一步促成“本真性”的延續角度看,前者為后者提供了資源物質基礎。
(三)商業化。完善、修復、改建部分建筑功能(以商業性質為主),使游客不以參觀為單一目的。相關部門應適當批量引入商鋪發展經濟,亦可集中在傳統商業區,令陳云故居地帶附近的商業小街與該冷門景點溝通合作,起到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愈發滿足人們的游覽需要,力爭取得景區、商店、游客“三贏”結果。考慮到古鎮的原生態保護,政府須介入主導,不能完全依賴市場調節機制,應規劃落實投融資策略,并增強其監督管理職能。政府對相關合作企業的支出補貼應符合帕累托改進的要求,造福社會。筆者認為,要突出特色產品,充分展示物質和非物化諸要素融合,其中,當地食品是中心需求,建議先大力發展,其剛性較其他各類大。
具有古老獨特的建筑外觀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古鎮逐漸作為旅游資源被開發利用,成為一種新興的旅游類型。當下,冷門文化景點要秉承“開發為主,保護為輔”政策。當然,在冷門文化遺產開發環節上,首先,政府要將古鎮旅游的經濟效益發揮到極致,同時需一定保護性規劃。協調古鎮的文化事業與旅游產業,要充分利用現有特色資源打造品牌,建立文化體系。練塘可以因地制宜,不遺余力發展綠色種植業(如茭白)等周邊產業,展示獨有的江南文化,在商業化進程中盡可能采取電子商務一體化戰略以刺激拉動文化需求。其次,現有的人力資源和基礎設施必須正向反作用于冷門古鎮特色旅游建設上,長遠地樹立形象,亦即反哺文化,其意味著不能單一對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而是要注重整體環境,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訴求,考察歷史古鎮的自然、社會等環境進行綜合分析評價。關于契合當地經濟發展,筆者認為,應在商業化與本真性之間尋找均衡位置,江南、紅色文化傳承與古鎮資源的開發利用應同步,不可偏頗。商業化在本質上應獨立于本真性,即不可對古鎮的原生態造成無法逆轉的影響,不能削弱文化內涵,而需根據文化特性合適定位并突出本土特色。因此,練塘古鎮應先貫徹資本運營模式,而在實行過程中調整保護對策。
練塘古鎮熱門化措施難免會與江南古鎮多有雷同,故要科學地開發冷門文化遺產的旅游資源,收獲冷門古鎮發揮出的經濟、社會效益。以之為例,要注重城市個性的挖掘,追溯歷史“名人系列”,修復梳理遺跡;要注意景觀建設中文脈的凸顯,激活傳統文化內涵,使古老的建筑結構中古樸日常生活起居彰顯多元豐富;要進一步營造江南古鎮的特有氛圍,著重塑造“流水、人家”文化品味。要注意研究旅游者心理特征,其大多欲遠離城市的喧囂,在提升觀光趣味、增強吸引力上要做足功夫。另外,基于黨建基地的特殊定位,陳云故居是上海紅色基因的傳承處,切不可同其肩負的使命脫鉤,而是應與海派、江南文化創新融合,追求集聚效應。軟、硬件配置要時刻、處處嵌入文化景觀,鑄造海派文化、紅色文化、江南文化共同繁榮昌盛,有機結合市場需求,堅持本真性、自然型、商業化三位一體齊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董波.江南古鎮旅游開發中的幾個問題——以上海市練塘鎮為例[J].小城鎮建設,2000(10).
[2]金鳳霞.古鎮的保護性規劃與開發研究[J].智富時代,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