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國新

德育沒有那么神秘,它就在我們身邊。
一個孩子走進校園,學校和老師告訴他一些規范和要求,孩子在老師的示范和同學的幫助下,和集體的行為保持一致。這一改變的過程就是學校中的德育。
當一個孩子走出學校大門,他依然按照老師的要求行事。如,回家后積極完成作業,幫助父母做家務,按時起床、疊好被子,洗漱完畢后穿上校服,回到校園。這就是德育的結果。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簡稱,是讓一個人講道德,有品德。道德是一種規范,它來源于社會。品德是規范在一個人身上體現出來的狀態,是道德內化后的結果,它屬于個人。道德內化成一個人的品德的過程就是德育。
規則是德育的起點。道德規則是德育中的最低要求。所以,規則是不可違反、必須遵守的。
如果我們把德育的起點定得太高,孩子們無論如何都登不上第一節臺階,那教育者就是自尋煩惱。德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隨著孩子們的德知、德識、德行和德性的提升來抬高德育的臺階,這就需要教育者把握好火候。
起點不明的德育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瞎折騰,它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甚至惶恐不安。
“講衛生、守紀律、懂禮貌、會學習”是光谷實驗中學德育的起點,但僅僅有這12個字是不夠的,因為孩子們并不知道具體標準是什么。所以,學校還得進一步解釋。
我們對這12個字是這樣細化:不往地上扔垃圾就是講衛生,不妨礙他人就是守紀律,主動與人打招呼就是懂禮貌,能夠安靜地坐下來就是會學習。我們做這么低起點的要求和說明,孩子們一聽就明白,而且容易做到,方便執行。
事實上,如果校園中的每一個孩子都能達到上述“12字”的要求,這所學校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可以想象一下,當一所學校沒有一個人往地上扔垃圾時的狀態。
所以,德育的起點其實就是德育的重點,也是學校德育的難點。
前面我們回答的是德育的層次問題,但教育者不僅要研究德育的內容和層次,更要研究德育的路徑和方法。德育除了說服教育、榜樣示范、情感陶冶和自我教育之外,還應當重視實踐鍛煉和品德評價。
德育具有隨機性和無痕性。正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又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我們在詩一樣的境界面對德育時,雖是“野徑云俱黑”,也會“江船火獨明”,最終達到“花重錦官城”的德育景象。
在研究德育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德育是一個相互感染、互相撼動的過程。除了需要在孩子們中間尋找榜樣,教師的示范也是很重要的。為此,我們提出,校園無小事,事事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楷模。
德育更是一個自省的過程,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省是一種自我評價、自我反省和自我調控,更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但自省不是盲目自責,它應當是積極的和建設性的,是往好的方面引導個人的一言一行。
即便我們有了“互助德育”的理念,并找到“自省+互助”的路徑和方法,確定好孩子們能夠實現的德育起點,德育的任務依然是艱巨的。
這是因為,德育發生在校園的每一個地方,它需要貫穿于教育的每個階段。
責任編輯?? 劉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