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李麗芳
(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云南芒市 678400)
2013 年9 月和10 月,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哈薩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亞時,分別提出了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即“一帶一路”倡議。2013 年至2018 年,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入了更為蓬勃發展的新時期,也是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發生巨變的五年,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教育部網站統計顯示,2017 年共有來自204 個國家和地區的留學生48.92 萬人,規模增速連續兩年保持在10%以上,來華留學生分布在全國31 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35 所高等院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31.72萬人,占總人數的64.85%。
來華留學生呈現出多層次、多國別,多學科、多元化學習需求、區域化、在華留學地分布廣等新態勢。
跨文化適應是跨文化交際領域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1〕。自1999 年,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一直是留學生教育領域探索的課題。新時期我國教育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新特點和新需求對留學生教育提出了實現從“數量”到“質量”跨越的新要求。跨文化適應是影響留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目前,著眼于新時期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研究尚不多見。鑒于此,本文擬基于中國知網2013年至2018 年期刊文獻數據庫,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現狀進行述評,以期對該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依托中國知網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統計,采用主題檢索方式,以“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為主題在期刊文獻庫進行檢索。此外,跨文化適應所涉及的“文化沖擊”“留學生跨文化策略”“跨文化融合”等相關范疇,在文獻統計時,相關主題的文獻也納入統計范圍。結果顯示,中國知網2013 年至2018 年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相關研究論文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而且,縱觀過去近二十年間以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為主題發表的論文,可看出2013 年后論文數量激增,而且升幅較大(見圖1)。

圖1 中國知網2000年至2018年留學生跨文化適應主題論文發表年度趨勢
根據中國期刊等級分類,我們把中國學術期刊大致劃分為核心期刊、院校學報和一般公開期刊,參考2013 年至2018 年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和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目錄進行核心期刊檢索。上述三類期刊所發表的涉及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論文共計124 篇。具體分布是,核心期刊10篇,院校學報32篇,一般公開期刊82篇。
上述統計表明,近年來在核心期刊發表的探討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論文不多,發表于一般公開期刊論文數目增幅較大。這大致可反映出相關研究總體上質量不夠高,但關注度較大的現狀。
跨文化適應研究采用的理論基礎體現出以下五個特征。首先,對跨文化適應背景前提,多數學者采用了Oberg 提出的“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理論〔2〕。其次,對跨文化適應的定義,研究者多引用Redfield 等對“文化適應”或“涵化”(acculturation)定義,即“由個體所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生持續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生變化的現象”〔3〕及Berry 關于跨文化適應的觀點,即“文化適應是伴隨著不同文化間接觸的文化的和心理的改變”〔4〕。第三,在對跨文化接觸及適應“困難”和“問題”的調研型論文中,對跨文化適應的類型,主要借鑒Ward 及其同事所劃分的跨文化適應的兩個維度,即心理維度和社會文化維度。前者指個體在異境文化背景下的“心理舒適和滿意度”,后者指個體“融入異境文化背景的相關能力”。朱國輝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學術適應”〔5〕維度也被運用于研究。第四,研究者在進行調研時,采用的測量工具主要以Ward 及其同事的“社會文化適應量表”(Sociocultural Adaptation Scale)為基礎,對量表的41個項目進行適用性改編后加以應用。第五,研究者對跨文化適應模式的采用情況。跨文化適應模式是個體在異境文化背景下,其跨文化適應過程中表現出的行為、策略、心理反應,也是研究者可進行觀察、描述、解釋和研究的依據之一。研究者參考較多的四個理論或假設:一是Lysgaard提出的“U 型曲線假設”〔6〕,由“最初調整階段”“危機階段”和“再度調整階段”呈現的U 型線性過程;二是Oberg 提出的“文化沖擊模型”,即由蜜月期、危機期、適應期構成的文化適應過程〔2〕;三是Gullahorn在“U 型曲線假設”基礎上擴展的“W 型曲線假設”〔7〕;Berry 提出的“跨文化適應模型”〔8〕(融合、分離、同化、邊緣化)理論也得到較多認可。對近五年的相關文獻分析表明,我國學者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研究還是主要以西方跨文化適應理論框架為基礎。
除此之外,近五年的相關研究在研究范圍、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三個主要特點。首先,在研究范圍方面,研究問題主要涉及留學生跨文化社會適應、跨文化人際適應、跨文化心理適應、跨文化學習適應、跨文化學術適應、跨文化適應困難和問題、跨文化語言適應、跨文化適應策略、影響來華跨文化適應的因素等課題。其次,在研究視角方面,多數論文從社會學和文化學視角進行探討,包括對留學生跨文化社會適應和影響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和障礙的調查。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上述論文研究方式主要有量化研究、質化研究和實證研究。三者相比,實證研究占比最低,其次為質化研究。量化研究主要是基于問卷調查和訪談形成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這個階段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理論構建和創新的論文未見新的突破,絕大多數論文是對過去跨文化交際和跨文化適應理論及模式的應用和演繹。
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是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的起點,也是研究的重點。Ward提出的跨文化適應的心理適應和社會文化適應維度及朱國輝在此基礎上增加的學術維度構成了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研究的基本框架。
文雯等把社會文化適應劃分為“交際”“環境”和“文化認知”三個類別〔9〕,發現留學生的校園人際互動(生生互動、生師互動和與行政人員互動)是促進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因素,同時發現,來華留學生來源國的文化和地緣政治與中國的遠近程度也是影響跨文化適應的因素。劉運宏對中亞來新疆的留學生在飲食適應、自然環境、日常生活、學習環境和語言障礙等方面的跨文化適應狀況進行研究,發現該群體跨文化適應過程中社會環境、個體因素、語言障礙、原有的文化和心理四個方面是造成跨文化適應的主要影響因素〔10〕。樸美玉從學術適應、心理適應和社會適應對中亞留學生在社會人口特征、語言能力、人際互動、中國文化認同等因素與跨文化適應能力進行相關性研究。結果發現,中亞留學生的語言背景、人際互動、中國文化認同等因素對其跨文化適應產生顯著的影響〔11〕。陶燕針對廣西來自東盟國家的留學生的研究,發現東盟留學生在跨文化適應過程中受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支持、來華時間的長短、歧視和偏見、評價和應對的策略、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等六個因素的影響〔12〕。綜合各類研究,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主要是來自內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與當地環境的互動情況等。
研究顯示,學者們對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和學術適應這三個維度賦予了豐富而細化的內涵,形成了差異化的測量指標或研究觀測點。在心理適應維度方面的影響因素有性格、焦慮、情緒、認同、態度、社會支持和對留學生活的滿意度等。在社會適應維度方面的影響因素最復雜,包括留學生的婚姻、種族、宗教、信仰、地緣、價值觀、人際互動、環境條件等。在學術適應維度方面的影響因素主要有漢語能力或熟練程度和文化認知水平。
多數論文以“國別+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為內容,作為研究對象的留學生自身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包括國別、來源國文化和宗教背景、國家發展水平、來華學習目的、漢語水平、留學經歷、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水平和認同程度等,這導致了學者們對跨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的確定具有較大差異。如針對來自飲食有特殊禁忌國家留學生的研究,“飲食文化與習慣”作為社會文化適應影響因素的重要測量點;針對來自重視家庭觀念國家的留學生,“思鄉”成為跨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針對來自欠發達地區的留學生,“被歧視感”成為影響跨文化適應的因素等。除此之外,相同的影響因素在不同的國別、性別等人口統計學變量也具有不同的影響力。
跨文化適應策略是留學生文化適應研究的另一個問題。有關研究采用Berry 的“文化適應策略模型”為框架,研究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策略的使用情況。“文化適應策略模型”包含兩個基本維度,即對原有文化傳統的保持和對新文化接觸或學習。個體對于這兩個維度的“保持”與“拒絕”的態度組合,形成“整合”“同化”“分離”和“邊緣”四個文化適應大類。“整合”指愿意保持自身原文化又去認同并接受其他新文化;“同化”指不愿意保持自身原文化而去認同并接受其他新文化;“分離”指愿意保持自身原文化同時避免接觸其他新文化;“邊緣”指既不愿意保持自身原文化,又不愿意認同并接受其他新文化。相關研究表明,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過程中,適應能力強的學生一般采用整合策略和同化策略,而適應能力弱的學生傾向于分離策略和邊緣化策略〔13〕。
很多學者針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出現的問題,提出促進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對策或建議。這些對策或建議集中在留學生社會支持與服務、留學生心理輔導和留學生教育教學三個主要方面。
首先,社會支持包括相關高校或留學機構建立和完善適應留學生需求的行政、教學和生活管理措施及服務模式,減輕由于生活和學習環境條件的改變及身處新的文化環境而產生的文化適應壓力。但是,也有學者提出建構中外學生趨同化管理的觀點,即引導中外學生同住同學,信息共享,資源共用,促進留學生與中國學生交流的管理方法〔13〕。其次,針對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留學生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研究者建議設立專門的留學生心理輔導或服務機構,為學生提供及時而有效的心理疏導。組織聯誼、競賽、志愿者等留學生校園文化活動,增加留學生對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接觸和互動,提升留學生心理和文化適應是很多學者的共識。第三,在留學生教學體系方面,研究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制定符合留學生特點和需要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編寫具有層次性、梯度性、趣味性和角度多樣的教材體系,合理構建中外學生互動學習平臺〔13〕。在留學生課堂教學中,改變教學模式,優化課堂結構。關于教學方法和模式,研究者們的建議趨向于合作學習、互動學習和啟發式等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
綜觀國內研究成果不難發現,跨文化適應研究在不同的時期始終都是留學生教育和管理研究中引起持續關注的課題,研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本文嘗試討論新時期“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相關研究還存在的一些不足,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文化可以說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概念,其內涵具有穩定的成分,也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發展。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不可避免地需要構建統一的“中國文化”的概念框架,即中國文化是由哪些方面的概念內容作為支撐。由于缺乏統一的中國文化概念框架,研究者們用以研究跨文化適應的中國文化內涵變量或具體的文化測試內容具有較大的差異性,并缺乏框架的支撐。同時,這些變量是否代表中國文化的典型內涵,是否具有留學生留學區域的文化特征,是否具有當代中國文化典型特征及是否可作為研究變量還需要給予充分闡明。
中國幅員遼闊,中華民族文化具有相同的文化共核和本質上的共同性,又有地區文化的差異性和互補性。“一帶一路”倡議以來,留學生已不再集中于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而是分布于全國各地高校,包括邊疆民族地區高校,與各區域獨特的文化發生接觸,他們需要適應的是具有不同區域特色的文化。因此,只有以具有區域性文化特色的內容作為測量材料,以區域性文化環境作為研究背景,構建本土化跨文化適應研究體系,才能使相關問題得到客觀的考察,使研究具有更高的信度。
中外學者對跨文化適應的研究產生了各種理論或模式,典型的包括“文化沖擊理論”“跨文化適應的U 型模式”“文化適應策略模型”和跨文化適應的分類與維度等。但是,這些研究大多根據個體的心理體驗和行為表征對跨文化適應過程進行描述和解釋。我們知道,每個個體都是某一文化的載體,承載著其母國文化。由于存在留學生國別差異和留學國(區域)差異,而跨文化適應是一個心理、語言習得、認知和社會化等諸多因素交互過程,研究結果不免紛繁多樣,個體跨文化適應內在機制研究有助于使跨文化適應的復雜過程得到統一的解釋。
以往的研究主要基于人類文化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的預設。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精神和物質兩方面的生活方式的總和。雖然各國家和民族生存在不同的環境,導致了發展過程中呈現出文化的多樣性,但是人類面對共同的自然,遵守自然法則,參與生產實踐,遵循生存和發展的規律,在生產活動中積累智慧,維系和諧的人際和社會關系。人類文化的共性還表現在有著共同的發展方向和遵循發展的規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的思想內涵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追求,人類對未來的發展方向有著共同的需要和愿景,這一切構成了人類文化發展的共性基礎,這一基礎如何促進跨文化適應的能力非常值得探索。
縱觀以往對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研究,不難發現,跨文化適應主要是以留學生單向適應中國文化為取向。事實上,留學生的出現使留學地或學校具備國際化特色,形成了“跨文化環境”。留學生在完成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留學地或學校也同樣面對對留學生國家民族文化跨文化適應。雙向適應中產生沖突、策略、博弈和認同等問題也將是未來值得研究的內容。
跨文化適應是影響文化交流和留學生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本文回顧并評述了“一帶一路”背景下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取得的成果,同時分析存在的不足,在“人類共同體”建設的契機下,供后續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