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龍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當前我國的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據統計,2018 年共有來自196 個國家和地區的492 185 名各類外國留學人員在全國31 個省(區、市)的1 004 所高等院校學習”〔1〕。由于生源地、語言、文化習俗、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造成留學生學業成績存在較大的波動性。特別是部分理工學科留學生存在較大的學業問題,掛科、重修不斷,影響學業的可持續發展;部分留學生苦于學業困境,出現社交、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問題,對學校的安全穩定造成威脅。為此,從危機管控視角出發,通過提前研究、預判與預警,可以提升留學生的培養質量與學業水平,更好地幫助留學生適應大學生活,增強個體存在感和獲得感。
學業問題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面臨的最直接、最顯性的問題,留學生由于其特殊性學業問題尤其突出。國內外學者圍繞留學生學業問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為留學生學業預警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借鑒。
國外的留學生教育開展較早,留學生學業問題的研究也較為詳實。美國作為世界上留學生吸引力最強的國家,對留學生學業問題高度重視。通過遴選優質生源,尊重學術自由,提供具有開放性和兼容性的科研學術環境,提供豐厚獎助學金等方式提升留學生的學業能力〔2〕。英國實行無差異化的學業教育,主張留學生教育同本國教育一體化的原則,除給留學生提供語言上的培訓外,其他基本同本國無差異,以培養留學生的文化適應性與學習自主性。日本的留學生教育管理比較精細,注重從細節上關注留學生的學業發展,留學生入學后配備專門的導師指導其生活學習,提供分階段的指導,使留學生的個性得到較好的發揮。韓國通過制定“外國留學生招生和管理能力認證”制度的方式加強留學生教育管理,設立留學生獎學金,嚴格留學生課堂考勤,同時為留學生提供課外學業輔導,開設補習班,開展語言學習互助活動(Language Exchange Program)〔3〕的方式提高留學生的學業水平。這些舉措的開展為提高留學生學業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值得國內留學生教育管理借鑒。
國內關于留學生的研究很多,但單純關于留學生學業預警的研究則較少。在中國知網搜索關鍵詞“留學生學業”共有相關文獻169 篇,主要包括跨文化適應、語言障礙、人際關系、心理問題等方面,其中跨文化適應占大多數。在相關研究中碩士學位論文占42.60%,博士學位論文占10.65%,學位論文占比超過50.00%,說明學術界已經把留學生的學業問題當作一個專題研究方向。長期以來留學生的教育管理重管理輕教學,造成教學和管理脫節,學業問題已經成為留學生普遍存在的困難。近年來留學生學業問題逐漸引起重視,每年相關研究文獻在10 余篇左右,且研究機構與研究地域不斷增多,說明國內涉及留學生教育管理的學校也越來越多。但研究多集中于留學生學業問題產生的原因,從留學生本人素質與規范、學校教育管理、教師教育教學方式、管理部門管理方式、國家留學生教育管理政策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提出了留學生學業提升的對策建議。當前研究多是針對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而鮮少有從學業預警的角度,提前對留學生的學業狀況進行預判。
現階段國內外研究對提升留學生學業問題的關注度,提高留學生教育管理水平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整體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研究重管理、輕教學,缺乏均衡性。當前的留學生政策重點集中在管理方面,而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沒有跟上。伴隨著留學生招生數量的增多,高校的教育質量在短時間內難以滿足,留學生學業問題失去均衡,雙方不能達到協調統一。二是研究重現實、輕預判,缺乏前瞻性。當前留學生學業問題的管理多發生在問題產生之后,問題發現時往往已經比較嚴重,甚至有的已經不可逆。留學生的學業問題往往產生于平時,但與之相對應的學業預警建設并不完善,缺乏前瞻性。三是研究重個體、輕整體,缺乏體系性。留學生學業問題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具體出現問題的學生身上,而某些個體現象具有群體性,研究應該把留學生的教育管理當成一個整體,在共同體系的研究之下共同推進。這些問題的存在需要在后期研究中不斷改善,通過體系化、制度化、全面性的舉措進行提升。
留學生的學業問題伴隨著日常學習生活產生,主要表現在日常細節之中。既體現在學習狀態上,又與學習成績、學習能力、學習深度與廣度密切相關,成為影響留學生日常學業的重要客觀存在。
我國的留學生來源比較廣泛,國家之間在語言、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容易使留學生產生跨文化適應困難。很大一部分學生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適應中國的教育模式,在日常學業上狀態不佳。某些學生經過長時間后仍不能適應中國生活,學習狀態一直保持低迷,直接影響學業的持續開展。而某些適應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較快適應大學生活,融入中國環境,不管是在身心還是學習上都取得較大的進展。學習狀態的差別使留學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優秀的學生不斷成長向上,各方面取得優異成績;狀態較差的學生則長期陷入低谷循環,學習生活得不到改善與提升,情緒、心理也受到影響,有的甚至出現延遲畢業、不能畢業、退學等狀態,對學生自身及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和安全穩定產生影響。
留學生的學制與我國本科學生學制一樣,一般在本科入讀之前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語言學習。留學生教育模式一般來說分為“趨同化教育培養模式、聯合培養模式、全英文授課模式、導師完全負責制培養模式”〔4〕四種。根據留學生人數的多少采取插班上課和專門編班上課交叉的方式。插班上課的留學生多是跟隨中國學生一起上課,專門編班的留學生則采用專門單獨授課的方式,考核方式同中國學生存在較大的差異,大部分采取單獨出題的方式,試題相對簡單,平時成績占比較大,有的甚至達到70%。由于在校期間教材多采用漢語版本,導致某些漢語水平較差的留學生存在語言障礙,同時由于基礎的差異,導致某些留學生學習科目跟不上,雖然大部分課程考試單獨管理,但仍存在不少掛科現象,課程通過情況存在較大的波動性,對留學生學業管理造成了挑戰。
學業積累與學術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單純依靠課堂學習對留學生學業能力的提升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目前,國內高校對留學生的培養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方面,課后輔導及科研方面的投入和支持還相對較少。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國內高校在留學生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培養同國外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專業素質的提升與綜合能力的拔高方面還有很大的空間。留學生由于語言、基礎、學習能力與水平等方面的差異,在專業學習的深度上同中國學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參與實驗室、課程實踐的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參與學術科研的水平、能力、意愿也都有較大的改進空間,不管是教育質量的提升還是自身實力水平的積淀上都有很多工作要做。
留學生學業問題的產生既有內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受自身學業能力、學習基礎、學習態度以及學校教學方式、管理方式、考核方式等影響,同時還受國家整體政策環境和制度約束的綜合影響。
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往往是留學生在華教育面臨的最初挑戰。據教育部統計,2018 年來華留學生中“亞洲學生占59.95%;非洲學生占16.57%;歐洲學生占14.96%;美洲學生占7.26%;大洋洲學生占1.27%”〔1〕。生源的多元化必然造成語言文化差異的多樣性。由于生活環境、思維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很容易造成留學生學業方面的困境。留學生在華課程一般采取漢語和英語交叉進行的方式授課,除英語國家外大部分留學生都存在語言問題,漢語和英語作為除母語外的第二語言對留學生的交流與學習開展造成挑戰。雖然大部分留學生入讀目標學校前都會接受漢語培訓與教育,但學生之間漢語掌握程度存在很大的差異,這就為后期專業學習的開展造成了障礙,留學生會因為語言問題產生學習方面的直接阻礙。部分學生因為文化、風俗習慣、氣候飲食等方面難以適應會出現迷茫、厭學、無助等心理問題,對身心及學業產生雙重壓力。
據教育部統計,2018 年來華留學生中“中國政府獎學金生63 041 人,占來華生總數的12.81%;自費生429 144 人,占來華生總數的87.19%”〔1〕。生源來源及經費辦法的差別造成留學生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存在很大的差距。一般來說公費生基礎要好于自費生,但在具體專業及學科之間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當前各高校留學生授課多采取以中國學生教育為參考的方式,很難根據留學生學業差距采取差異化授課的方式。近年來留學生數量的增多使留學生個性化教育變得更加困難,留學生教育呈現出批量化傾向。由于生源國之間教育的差異造成學生在知識獲取方面存在差別,特別是某些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加深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學習的深入性存在較多困難。與過去留學生來華主要學習漢語或中國文化不同,近年來外國留學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都選擇了電子、計算機、機械等工程類專業〔5〕,這些專業在學習難度上較傳統專業要大得多,學業困難更加凸顯。
留學生的學業發展變化存在一個逐漸適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很容易受學習態度的影響。“國外課堂教學多以‘啟發式’‘討論式’為主,在這種方式熏陶下的外國留學生相較于中國學生更多呈現出獨立思考、思辨性強的特點,他們喜歡探究、懷疑和辯論;傾向于獨立的分析、判斷和發表見解”〔6〕。為此,面對學業困難,國外留學生的態度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部分學生會主動尋找方法進行追趕和彌補,達到期望值,而另一部分學生則容易產生懈怠,學業止步不前,這些都與學生自身素質有關。同時在側面也表明學校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有更大的責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幫助留學生進行學業改進。當前學校的日常教育管理主要集中為教和管,而教的深度和管的寬度、力度則存在很大的差距,對留學生學業過程的掌握程度也會對留學生學業發展產生影響。
一般來說危機管控包括危機監測、危機預警、危機決策、危機處理四個環節。留學生的學業問題包括在危機管控理論的四個環節之中。通過危機管控理論的融入,可以更好地預判學業問題,形成學業預警體系,方便學業危機決策和學業危機處理,使學業問題在源頭上得到解決。
當前,我國的留學生學業教育已經從追求數量逐漸向提高質量轉變。提高留學生的學業狀況是提升留學生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為此,需要從管控制度的制定、管控機構的建立和管控計劃的制定方面做工作。一是要建立學業危機管控機制。要建立自上而下的留學生學業管控機制,對留學生學業發展狀況和掛科、留降級、學分等做明確的規定,規范留學生學業問題處理流程。“政府教育管理部門應該根據不同高校的規模、層次、學科專業等情況,制定全國范圍內統一的、可操作的最低教育教學質量標準,各高校可在此標準基礎上進行適度調整,但原則是只能向上調整不能向下調整”〔7〕。要出臺統一的留學生教育管理方案,制定詳細的留學生學業管控規定,使留學生學業管理有制可依,有章可循。二是要建立學業危機管控機構。要聯合學業管理學院、國際學院∕國際處、教務處、任課教師等對留學生的學業情況進行跨部門管理,明確權責、規范程序、靈活處理。三是要制定學業危機管控計劃。要針對留學生學業危機可能產生的情形,在管控機制的基礎上制定具體操作策略,通過學業幫扶、學業輔導、心理疏導、人際疏導等,提升留學生學業的認可度與感知度,提升留學生教育管理的效率與效果。
學業困境的治理重在過程,要通過過程跟蹤與分析提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防止學業危機的進一步加深。一是要強化學業危機甄別。要加強對留學生日常學習狀態的關注,了解學生的課堂出勤情況,課程掌握情況,生活狀態,了解留學生的文化適應情況,通過留學生日常表現及時發現問題,并對學生出現的異常狀態及時進行甄別,提前解決問題。二是要加強學業過程監督。要為留學生建立學業檔案,記錄從入學到畢業期間的學業狀況,了解留學生學業發展過程,要發揮任課教師、管理人員、留學生群體等的作用,通過監督與互助提升留學生學業能力。三是要建立學業危機預警體系。要加強對留學生學業情況的分析,分析其成績構成和學業困難程度,對存在學業問題的學生及時進行溝通監測,密切關注其學業發展狀況。對學業問題較大的學生要及時進行學業預警,讓其了解學業問題可能產生的危害,提前進行改善。通過研究分析留學生學業困境的原因,提升其風險意識,幫助其更清晰地認識學業、規劃學業。通過學業預警體系的建設更好地引導留學生重視自身學業發展,為留學生學業管理提供前置預判。
留學生個體因素是決定學業狀況的關鍵,提升留學生學業水平主要還是要靠自身的建設和發展。一是要樹立學業危機意識。留學生的學業發展存在一個過程,大部分困難因素體現在專業知識的學習上,要對學業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困難有提前認識,樹立危機意識,提高思想認識,有必要的精神準備和心理準備。二是要加強學業自律。面對學業困難,不同的態度結果差別會比較大,要加強對留學生思想方面的教育,發揮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作用,除了必要的日常管理與監督外,要讓留學生養成學業自律意識,保證基本的課堂出勤和日常學業準備,提升自己的學業能力與學業認知。三是要加強學術鉆研。留學生學業水平的提升單靠課堂學習很難達到理想的效果,要想學業取得突破必須在課外學習方面下功夫,通過實驗室學習、專門的技術訓練和實習實訓進行提升,要通過配備留學生導師或中國學生一對一結對幫扶等方式,讓留學生融入在華學習生活,提升留學生的生活歸屬感和學業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