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友良
位于沱江之畔的四川省富順縣城
富順縣地處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幅員面積1342平方公里,人口108萬,有貧困村34個,貧困戶16835戶,貧困人口52250人,是典型的插花式扶貧。
近年來,全縣以產業扶貧為抓手,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一是產業發展規劃日益明確,圍繞“532”現代農業發展思路,以貧困村為重點,規劃布局苗仙湖等5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和34個特色基地。二是產業園區和示范帶加快形成,通過招商引資、返鄉創業和新型經營主體投入,引入海升、德康等龍頭企業入駐,貧困村共建成柑橘、桂圓、蔬菜等特色標準化基地近20萬畝。三是集體經濟和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推行“扶貧資金+村集體+貧困戶”“新型經營組織+基地+貧困戶”模式,將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和集體經濟試點資金量化為村集體和貧困戶入股資金,引進或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68個。四是產業帶動增收成效明顯,34個貧困村基本形成“8+N”扶貧產業體系,將90%的貧困戶聚集到產業鏈上,帶動年戶均增收4000元以上。涌現出獅市鎮馬安村、騎龍鎮龍須村等一批特色產業村。
——產業持續發展后勁不足。一是產業規模普遍較小。培育有千畝以上規模產業的貧困村9個,占比26.47%,近3/4貧困村產業規模較小。二是產業經營組織化程度不高。貧困村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68個,平均每個村低于5個,且一定程度存在專業合作社“空殼”現象。三是產業抗風險能力較弱。貧困村龍頭企業總量小且處于零星分布狀態,未形成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產業要素保障供給不足。一是產業發展資金不足。2019年投入扶貧項目資金8000萬元、引進業主投入約4000萬元,平均每個村37.8萬元,貧困村發展資金短缺、后續乏力。二是土地資源最大化利用不足。年輕勞動力普遍外出務工導致撂荒地不斷增加,全縣撂荒地約2萬畝;土地轉化利用不夠。三是農村致富帶頭人不足。全縣貧困村帶頭創辦企業107人,帶頭人平均每村3.15個。貧困村貧困人口總數12775人,當前帶頭創辦企業帶動就業人數2000余人,帶動就業率低于18%。
——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一是等靠要思想制約。貧困群眾“等靠要”思想仍然存在,一些貧困戶過多依賴于幫扶單位、駐村干部。二是產業發展能力制約。產業扶貧資金有限,貧困戶普遍存在資金不夠、技能不足等問題,扶貧產業規模偏小、標準較低,經濟效益持續性不強。三是不確定風險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具有周期性長、持續投資大等特性,部分貧困戶對產業發展存在畏難情緒。
——基層黨組織引領不足。一是黨支部凝聚力不強。貧困村黨支部在脫貧致富、鄉村振興上示范帶動效應不明顯,個別村班子存在政策不熟悉、落實不到位等問題。二是黨員年齡結構老化。貧困村黨員干部中60歲以上1242人,占比高達54.96%;35歲以下319人,占比僅14.12%,嚴重缺乏年輕黨員干部。三是集體經濟發展較緩慢。貧困村每年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村僅3個,占比不到10%,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單一、收益不明顯。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一是突出產業規劃引領。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注重農業園區建設與貧困村產業發展相結合,高標準建設苗仙湖等5個10萬畝以上現代農業園區,實現34個貧困村園區建設全覆蓋。二是錯位發展貧困村產業。按照屬地條件選擇一批適合多數貧困戶的產業,形成區域特色產業帶。長灘鎮、飛龍鎮等產業基礎區域,重點推進生豬、蛋雞等8大傳統產業,發展油茶等特色產業,形成“8+N”產業格局;五條溝、青山嶺等自然資源豐富區域,加快推進生態旅游開發,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獅市鎮、趙化鎮等歷史文化內涵區域,加快推進文化古鎮創建,帶動發展鄉村旅游。三是提升產業發展質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多形式、多渠道引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拉長產業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支持經營主體發展訂單種植、建設生產基地、創建農業示范園區等。突出品牌建設,圍繞稻粱、柑橘等特色產業宣傳推介、市場銜接。
——夯實基礎發展產業。一是加大資金整合力度。發揮好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建立健全脫貧攻堅多規劃銜接、多部門協調長效機制,有機整合各級扶貧專項資金、社會資本和縣級“54321”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產業發展。著力打造產業經濟發展示范村、明星村,培育扶持種養植大戶、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二是盤活農村土地資源。抓好土地開發利用,強化土地有效供給,按照統一規劃打造、統一資源整合和政府兜底基礎設施的模式,促進果蔬、水產等產業規?;⒓s化發展,按照“活業—活人—活村”模式實現脫貧致富、鄉村振興。三是培養好致富帶頭人。著力培養“四個一批”,即在村內創業成功人員中培育扶持一批、從在外創業成功人員中招引一批、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人員回流一批、在基層群眾、脫貧戶中發展一批。加大金融扶貧、產業扶貧和創業扶持力度,推出“惠農貸”“惠農產權貸”“創業擔保貸”等獎補政策。創新“龍頭企業+村集體+致富帶頭人+貧困戶”“龍頭企業+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等發展模式。
——動員群眾發展產業。一是開展智志雙扶行動。實施“扶志工程”,開展感恩奮進教育、文明家庭評比等主題活動。實施“扶智工程”,引導群眾轉變產業發展、就業擇業觀念,結合貧困家庭實際,靶向式開展與就業創業相結合的技能培訓,使每個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至少掌握一門勞動技能。二是強化創業就業服務。依托基層就業服務平臺,組織專人進村入戶,實施定點服務和上門服務,免費為貧困勞動力提供崗位信息、技能培訓、職業介紹等服務。鼓勵企業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對吸納貧困勞動力的用人單位,給予一定優惠政策,減輕企業用工成本壓力,創造出更多崗位吸納貧困勞動力。三是健全兜底保障機制。健全完善農村低保兜底制度,做好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有效銜接,細化資助農村建檔立卡等貧困人口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以及相關醫療救助政策。出臺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等政策,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制度。
——黨建引領發展產業。一是選優配強基層班子隊伍。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村民委員會、村集體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新型農村治理體系。拓寬選人渠道,注重從大學生村干部、致富能手、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中選配村干部,嚴格實行村支書、村主任一肩挑,建設一支懂農村、懂經營、有責任心、會管理的基層“兩委”干部隊伍。二是發揮黨員引領作用。突出黨員干部、村組能人示范帶動,發揚“團結奮進、勇于拼搏、真抓實干、吃苦耐勞”新時代精神,勤奮苦干、真抓實干,打造更舒適、更干凈人居環境,實現更美好生活。創新發展思路,整合有限土地、人力和資金條件,探索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促進產業發展,激發貧困戶自愿發展的內生動力,轉變思想觀念,提高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三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注重主導產業培育與貧困戶穩定增收相結合,推行“園區+業主+貧困戶”“產業扶持基金+村集體+貧困戶”等利益聯結模式,促進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確保將90%以上的貧困戶吸附在主導產業鏈上。探索資產租賃型、企業股份型、農業開發型等多種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以發展多種服務業作為貧困地區集體經濟發展方向。鼓勵和引導集體為新型經營主體、農戶提供農資供應、產品銷售、物業管理等生產性和配套性服務,拓展集體經營收益來源。成立多個村集體以股份為紐帶的聯合集體經濟組織,抱團發展、互幫互助、合作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