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超
國際產能合作的概念是2014年12月第三十九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首次提出的,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既是中國擴大和深化對外開放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國真正實現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布局的有效路徑。本文梳理了我國部分城市基于友好城市進行產能合作的經驗,并總結出相應政策舉措,以期對其他城市開展基于友城的國際產能合作提供啟示和借鑒。
——在互補性基礎上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要更好地發揮友好城市橋梁紐帶作用,就必須著力推動該市產業鏈優化升級,以互補性為基礎提升與友好城市的產業鏈合作。
在具體合作產業的選擇時,應該充分考慮某市與友城經濟發展的現狀,關注雙方產業合作的匹配水平和操作難度,最大限度地提升經濟效益。同時應結合產能輸出城市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推動從整體上推進產業鏈的調整與優化升級。
——產能合作的產業園區開發。為了促進國際產能合作能力的提升,發揮友好城市橋梁紐帶作用,解決平臺瓶頸問題,促進互聯互通,其中以多元的眼光進行路徑規劃,結合國家發展目標與東道主發展需求加快產業園區開發是重要路徑之一。
具體來說,針對欠發達國家市場,產能輸出市應充分利用其比較優勢,加強基礎產業的發展與合作,實現雙方的互利共贏。同時,由于受到各國政策限制,以獨資形式開展產業及產能合作或許難以實施,應讓企業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政府與企業形成合力,不斷拓展合作方式,創新商業運作模式,調動經濟主體的積極性,積極主動地開展產能合作,實現合作的多樣化,強化互利共贏意識,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實現互惠互利。 針對不同友好城市具體的資源情況和產業發展情況,可將產能合作模式逐漸拓展,合作方式更加多樣化。通過在友好城市購置資產、充分利用當地勞動力資源,在當地開設工廠、參與企業并購和股份合作等,利用本市優勢產能,憑借自身所具有的先進實用的設備、成熟的技術和高級技術人才等競爭力在優勢產業實現與友好城市的共同發展。
——以多邊合作為基礎實現產能、市場和技術對接。若產能輸出城市自身產能結構升級面臨瓶頸,則需要在“走出去”的同時,積極引入高端產能,補齊高端制造短板。國際產能合作有效地促進了國內外相關企業的產能資源、市場資源和技術資源對接,企業是國際產能合作的微觀主體和市場執行者,國際產能合作戰略的實施是以微觀層次的相關合作企業資源對接作為具體實現方式的。輸出城市應以多邊合作為基礎實現產能、市場和技術對接。注意完善國際產能合作的協調機制,創新國家間科技合作機制和經濟合作機制,順利實現雙方產能、市場和技術的對接。另一方面,在雙方合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與友誠的國際產能合作絕不能建立在環境污染的基礎上。生態的保護是21世紀人類社會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產能合作應建立在環保的管理理念和科技發展水平的基礎上,以綠色發展為著手點,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實現綠色生產和環保轉移,提升產能合作的水平,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開展積極廣泛的國際產能合作,不僅能夠將本土過剩產能轉移出去,一定程度上幫助化解產能過剩問題,還能夠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與此同時,產業轉移的承接方獲得了急需的資源、技術和工作崗位,使得國際產能合作成為一種雙贏的模式。
概括起來,城市開展產能合作形成的特點和經驗主要有以下四條:
——產業的梯度轉移模式。在產能合作的產業選擇上,堅持產業區域和產業層次的梯度轉移。產業區域的梯度轉移次序往往是從發達國家到次發達國家,最后再到發展中國家。即本國的成熟產業對外轉移時,首先向具備一定工業基礎和勞動力優勢的地區轉移,當承接產業轉移的地區喪失優勢之后,才會向下一個具備承接相應產業基礎和優勢的國家和地區轉移。產業層次的梯度轉移體現在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到資本密集型產業,最后到技術密集型產業的轉移次序。具體體現為首先從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隨后轉向鋼鐵、機械制造等資本密集型產業,最后是低層次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如汽車裝配制造等。
——跨國企業為主體的產能合作模式。推行以大企業為主體、政府積極推動的產能合作模式。如歐洲某國在開展對外產能合作的過程中,利用其發達的汽車工業,將其世界知名的若干汽車公司作為產能合作的微觀主體,發揮資金和技術的優勢積極在周邊國家投資設廠。杭州市則充分發揮了吉利、阿里巴巴、臥龍集團、盾安集團、萬向集團、華立集團等大型民營企業主導作用,推動大型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出現了一批較為成功的國際產能合作案例。在相較于中小企業,這類大型跨國企業更易充分發揮在資金、技術和人才方面的優勢,樹立在開展產能合作過程中的良好示范帶頭作用。雖然歐洲某國的車企和紡織企業的工廠和生產被部分轉移至國外,但國內仍然保留其核心設計和研發部門,通過國內外市場的分工協作實現了總體效率的提升。
——完善的支持服務體系。構建全方位的合作機制。對本市的農業、商業、貿易等行業的需求進行市場調研,明確自身的優勢產業和劣勢產業,綜合衡量城市間的資源互補性、交通條件和區域輻射帶動力等因素,對發展規劃進行系統規劃和整體布局,因地制宜地創建交流項目。另外,建立產融對接常態化溝通機制來推動各城市間的合作發展,基于本國國情協調合作對話、項目對接、政策溝通等工作,建立合理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減少產業競爭,避免資源的浪費。
——完善的支持服務體系。建立提供完整的支持服務體系,特別是加強金融及財稅支持。經驗上來看,在開展產能合作的實踐中,金融方面政府指定進出口銀行、石油開發公司、金屬礦業事業公團、海外經濟合作基金及外匯銀行等為本國企業的海外投資提供金融服務及優惠貸款是一類常見做法。而進出口銀行和海外私人投資公司為本國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和貸款擔保,支持企業進行國際產業轉移也能起到顯著效果。來自政府方面的不以盈利為目標的原則的支持和服務,為轉移國企業開展海外產能合作提供了堅實的金融保障。另一發達國家進行產能轉移過程中普遍采取的做法是對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給予稅收優惠。具體舉措包括稅收減免或抵免,延遲交稅,虧損沖減納稅以及海外投資虧損準備金制度等,即進行海外投資的企業可以在應稅收入中免稅提取一定比例準備金用于補償投資受損。
產能合作并非新鮮話題,不少國家和地區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都曾廣泛開展對外產能合作。無論是基于雷蒙德·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形成了“比較優勢”產業轉移模式,還是小島清的邊際產業轉移理論形成的轉移模式都是較為成功的先例。而中國成都市、武漢市均廣泛開展了各領域的產能合作,中方城市主要作為產能轉移的承接方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杭州市則以大型民企為主導,更多作為產能合作的轉移方對國際產能合作的形式和內容進行了更為有益的探索。
概括以上產能合作的發展經驗可以得到以下幾條重要啟示:在產能合作的產業選擇上,堅持產業區域和產業層次的梯度轉移;積極發揮政府推動產能合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友好城市的橋梁紐帶作用,積極開展形式更加多種多樣的經貿交流合作;創新產能合作模式,激活大企業作為合作主體在資金、技術和人才上的優勢;建立完整的金融和財稅支持及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