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先
農信社作為農村地區金融主力軍力量,是征信工作的主要組織實施者,更是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先遣軍,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中有著其他金融機構不可比的優勢。筆者認為,一方面,應當明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采集機構的合法性。即明確金融機構應該是金融信息體系的采集者和最終使用者,在信用信息采集過程中應該有法律強制力保的身份地位,任務單位和個人不應拒絕、阻礙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另一方面,還應進一步完善征信采集過程中的隱私保護立法,農戶信用信息是評價農戶信用價值的各種信息,其中包括信用主體的支付能力、償債能力、履約能力等方面經濟能力的信息,這些信息很大一部分包含了個人的隱私信息,這必須要有法律的強制保護,避免個人征信信息在收集、整理、轉讓、披露等環節被泄露。同時,對征信使用主體要有明確的制約條款,應當明確信息主體與信息資源部門的權利、義務,建立健全征信查詢申報、使用、保管制度,保障信用信息能夠在法律的約束內規范進行,保障信用主體在征信工作中的合法權益。
一是積極推動信用信息采集與應用的電子化進程,充分利用現階段互聯網覆蓋廣、易傳播、操作簡便的優勢,鼓勵農村居民對信用信息檔案實行網上報送,以此來提升農戶的信用信息采集率。二是應當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筆者認為,單靠金融機構難得獲得全面準確的信用信息,可通過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機制來推進征信工作。對一些較難量化的指標由相關部門提供,比如:農戶貸款情況由央行征信數據庫提供。農戶生產經營情況由工商管理部門、稅務部門等提供。農戶婚姻狀況、水電氣繳費情況等由民政部門、水電氣公司等相關部門提供。對定性指標如農戶財產、“遵紀守法”等,可由村委會進行集體商議,出具相關證明材料,盡可能減少指標評價風險問題,最大限度提高信息采集質量。三是建立執行“誰主管、誰管理、誰負責”的信息采集原則,即要求各參與單位要按照“有什么、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錯什么、改什么”的工作要求,對自己所提供的信用信息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一是建立內部考核機制,根據農戶信用信息采集的質量以及運用效果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以此提升征信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最大程度減少信息采集過程中的失真問題和道德風險問題。二是強化隊伍建設,不斷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通過日常指導和現場培訓相結合,根據征信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對從業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加強技能培訓與誠信教育,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深入理解信用信息采集指標的含義和深遠意義,自覺提升虛假信息甄別能力,提升從業水平。
首先,司法部門應當不斷加強執法力度,解決信用借貸合同糾紛案中出現的“贏了官司輸了錢”的問題。目前,各級政府雖然出臺了對失信聯合懲戒的文件,但實際上借款主體通過變更婚姻狀況等手段屢屢逃費債務,失信懲戒成為“紙面上的處罰”,實際作用并不大,因此,筆者認為,司法部門應結合農村實際出臺多種措施對惡意逃費債務行為給予嚴厲打擊。比如結合農戶所處環境“范圍小、人員熟”的特點,對于失信人可在鎮政府、村委會等公共場所予以公開公示,從社會層面進行施壓。其次,積極組建民間信用自律組織,實施民間懲戒。比如建立村民信用委員會,該委員會可為守信者提供一定的信用擔保,對失信者給予一些限制性條款等。同時,農信社作為農村地區最主要的金融參與者,應充分利用好人行征信系統和信貸激勵政策,尤其要做好利率和額度的彈性調整,把信貸政策和農戶切身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讓農戶在金融活動中充分感受到守信所帶來的顯著利益,自覺維護良好的信用記錄。
人民銀行當地分支機構應與農信社一起積極做好征信工作的宣傳引導,讓農戶清晰地認識到信用體系建設在金融活動中的重要意義,讓征信知識和誠信文化在農戶中廣泛普及和建立。同時,通過真實案例進行“以案說法”,使廣大農戶充分認識到失信所帶來的“寸步難行”后果。在推進征信工作的過程中,取得農戶的支持很有必要,征信采集過程應充分了解農戶的顧慮和擔心,要細致耐心的做好解釋宣傳工作,爭取得到農戶的理解與支持,為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創造良好的群眾基礎。
(作者單位:四川威遠農商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