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陳利梅 余亞宇
限制高消費是一種新型的民事強制執行措施。被采取該措施后,義務人將被限制進行一些特定的消費,受到信用懲戒。多數情況下,自然人僅因自身未及時履行義務而被采取該措施。但當自然人具有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等特殊身份時,還可能因其管理或控制的公司的失信行為,而被人民法院采取限制消費措施。例如,法定代表人可能因公司欠款不還而被限制乘坐高鐵。本文結合限制消費措施的背景、哪些情況自然人會因公司行為被限制消費,以及如何處理等實務問題展開介紹,以期讀者對“限制高消費”有一些深入的了解。
限制消費是人民法院采取的一種新型的民事強制執行措施,針對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的債務人,限制其進行高消費及非生活或經營必需的相關消費,以達到懲治“老賴”,維護債權人合法權益,同時維護司法權威的目的。2010年7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的若干規定》。2015年7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對該規定的相關條款進行修訂,發布了《關于限制被執行人高消費及有關消費的若干規定》。依據修訂后的規定,人民法院在近年開展“基本解決執行難”工作中,對相關債務人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消費措施,對失信債務人形成了有效震懾,起到了良好的敦促其主動履行義務的效果。
限制消費措施從功能上看,屬于法院執行威懾機制的范疇,其實質是限制債務人的財產處分權。民法原理認為,一旦債權確定,債務人的財產就被設定限制,成為債權實現的擔保。因此,可以認為只要債務沒有得到全部清償,債務人便不得對其財產進行肆意處分,其要以財產對債權人負責。限制消費措施具有明顯的強制性,一旦債權人持生效法律文書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且符合對債務人采取限制消費措施的條件時,國家公權力就開始對債權實施強制保護,相應的,債務人的財產便不能再由其自由處分。
當公司被認定為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債務人時,當然對公司是無法采取限制消費措施的。但公司作為法律上的擬制人,其外在意志和行為均由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等特殊自然人控制。因此,為敦促公司履行義務,可以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實際控制人,納入限制消費人員的名單中。
在民商事活動中,有哪些情形會導致公司被認定為失信被執行人呢?
情形一,公司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的。一般是指,公司作為被執行人有經濟能力履行而不履行,包括公司作為被執行人或擔保人隱藏、轉移、故意損毀財產或者無償、低價轉讓財產的情形,還包括公司作為協助執行義務人拒不協助的情形。在現實中,后者情況是比較容易被公司忽略的。在涉及多方主體的交易中,有的公司對債務的履行雖然不負有決定性責任,但負有輔助性責任。如果公司不及時協助、輔助,仍然屬于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
情形二,公司以偽造證據、暴力、威脅等方法妨礙、抗拒執行的;公司以虛假訴訟、虛假仲裁或者以隱匿、轉移財產等方法規避執行的。
情形三,公司違反財產報告制度的。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如果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沒有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要向法院報告其一年的財產情況,相關公司拒絕報告的,就屬于違反財產報告制度。

情形四,無正當理由拒不履行執行和解協議的。執行和解協議,是雙方當事人在執行過程中,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內容,做出的一些調整或者讓步,系雙方自愿達成,并由法院執行人員記錄在案。這種情形一般指的是,公司在簽署執行和解協議后反悔,而又缺乏正當理由的情況。
另外,哪些自然人有可能因公司被采取限制消費措施呢?
根據相關規定,一旦公司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人民法院應當對其法定代表人等特定自然人采取限制消費措施。下列人員有可能因公司被采取限制消費措施:
1.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權利,履行民事義務的主要負責人,其認定以工商登記信息為準。
2.主要負責人,是指一個單位或者組織主持本單位全面工作,具有最高決策權,并對本單位承擔主要責任的單位主要領導,包括法定代表人、經理、股東、董事等。
3.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是指對于債務履行負有直接責任的單位人員,在法院的實際執行中多將公司變更前的法定代表人歸入此類。
4.實際控制人,是指雖不是公司的股東,但通過投資關系、協議或者其他安排,能夠實際支配公司行為的人,主要指的是隱名股東或者其他對公司有實際控制能力的人。
再有,哪些消費行為會被限制消費呢?
在近些年的法院實務工作中,常見的被限制消費行為包括:1.乘坐交通工具時,選擇飛機、列車軟臥、輪船二等以上艙位;2.在星級以上賓館、酒店、夜總會、高爾夫球場等場所進行高消費;3.購買不動產或者新建、擴建、高檔裝修房屋;4.租賃高檔寫字樓、賓館、公寓等場所辦公;5.購買非經營必需車輛;6.旅游、度假;7.子女就讀高收費私立學校;8.支付高額保費購買保險理財產品;9.乘坐G字頭動車組列車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費行為。

對于上述行為中的“1”和“9”,目前人民法院已與相關主管部門進行有效的合作,實踐中已采取嚴格限制;對于被限制消費后,仍實施行為“2”至“8”的,一經查證屬實,將面臨拘留、罰款等處罰,甚至被追究刑事責任。
幾種情形下,可以申請解除限制消費。
第一,對方當事人申請解除的。經對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解除限制消費令,主要適用于公司與對方當事人達成執行和解的情形。
第二,公司提供確實有效的擔保的。主要適用于非金錢給付案件,且一般要求公司對于債務履行不負有直接責任或主要責任。
第三,案件履行完畢的。公司履行完畢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的。
第四,因個人消費需要解除限制消費措施的。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影響債務履行的直接責任人員、實際控制人被納入限制消費名單后,如果因私人消費需要以個人財產實施相應行為的,可以向執行法院提出解除限制消費措施的申請,如查證屬實的,法院可以準許解除。但該情形在實際操作中很少適用,多數情況下上述自然人都難以提出充分的證據支持己方的解除申請。
法定代表人、實際控制人等自然人,如何防止因公司原因被限制消費,以及一旦被限制消費后應如何應對,建議如下:
第一,促成公司及時履行金錢給付義務。法律文書生效后,案件執行階段以前,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等對公司實施管理或控制義務的人,應該采取各項措施,積極促使公司及時履行相應義務。如遇與對方的溝通障礙,應積極與相關法院取得聯系,將相應案款匯至法院指定的自動履行賬戶。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應及時告知執行法官相關履行情況。如執行階段前仍未履行義務,進入執行后應積極配合執行法官向對方履行金錢給付義務。
第二,促成公司及時履行非金錢給付義務。對于非金錢給付案件,如公司對于債務的履行不負主要責任,承擔的僅為協助、輔助等次要責任,應積極與執行法官溝通,闡明自身責任的性質、能履行的義務、不能履行的原因等等,切忌拖延時間、置之不理。
第三,公司如無經濟能力履行應積極與對方和解。被納入限制消費措施后,如公司客觀無經濟能力,無法一次性履行全部義務,應積極同對方達成執行和解協議,取得對方諒解,法院可依對方的申請對公司的相關自然人解除限制消費措施。
第四,掛名法定代表人限制消費措施的解除。一旦采取限制消費措施,除非出現上述三種情形之一,一般不會解除對法定代表人的限制消費措施。但如果法定代表人能夠證明本人只是掛名,且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或者擬任命的新法定代表人能夠到法院說明情況,并認可法院轉為對自己采取限制消費措施的,可以申請解除對掛名法定代表人的限制消費措施。這種情況在實踐中也適用的比較少,且需要提供充分有效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