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特約撰稿 婁秋琴
說起刑事法律風險,大部分人都會想到自由甚至生命的喪失,也都清楚地知道刑事法律風險一旦爆發的致命性。在企業管理層眼里,民事違約和行政違規時有發生,對應的法律風險不可避免,但刑事法律風險發生概率極低,只要自己不主動去實施犯罪,風險就是可控的,從投入和產出的效益考慮,企業沒有主動構建刑事合規體系的動力。
一般認為,構建企業刑事合規體系就是為了防范刑事法律風險,為企業減少損失,其實這樣的觀點并不能全面覆蓋構建刑事合規體系的所有價值,因為刑事合規不只單單能為企業止損還能為企業贏利,且贏利產出可能遠遠高于成本投入。
構建刑事合規體系,不但可以防范企業犯罪的風險,還可以防范企業被犯罪侵犯的風險,不論是哪一種情況,都可以幫助企業避免巨額的經濟損失。因為如果企業犯罪,除了責任人承擔刑事責任外,企業還要被判處財產刑,例如葛蘭素史克制藥公司因行賄案在2014年被中國法院判罰30億元人民幣,還在美國被判罰2000萬美元,且主營業務在中國暴跌近六成,直接和間接損失不可估量。如果該公司能夠構建反商業賄賂刑事合規體系,也許就可以避免企業付出這樣慘重的代價。
此外,如果企業被犯罪侵犯,比如被內部人員侵占財產、挪用資金、竊取商業秘密等,或者被外部人員合同詐騙、侵犯知識產權、損害商業信譽等構成犯罪,一般都是已經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損失才能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責任,企業有些損失可以經歷漫長的訴訟過程通過追訴犯罪得到挽回,但還有一些損失則可能因犯罪人的揮霍或者不可恢復原狀而永遠無法得到補救。例如:上海一家經營文教用品進出口貿易業務的公司一個員工因瑣事對公司產生不滿,在離職后將從公司獲取的客戶資料和對外成交價格的機動幅度、傭金、數量折扣等機密信息出賣給多家企業甚至在一些網站上予以公布,雖然該員工最終被法院以侵犯商業秘密罪判刑,但因為客戶資料等商業秘密已經被散布,不可能恢復到原始狀況,公司也因此喪失了市場競爭力。所以,提前構建刑事合規體系,在減少損失的同時,對企業就是一種收益。
有人說,人才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還有人說,人才不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對人才的管理能力才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管怎樣,人才和對人才的管理對企業而言都是至關重要的。
但現實中,企業擁有的優秀的科技、銷售、投資、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人才,大部分并不精通法律,在崗位責任不明晰、監督內控不到位、企業管理出現風險敞口時,就有可能誘發企業人員以身犯險,因為再優秀的人才也可能出現因內因或者外因導致意志薄弱的時刻,自律很重要,他律更重要,構建刑事合規體系形成穩定的制度去杜絕風險才是上上策,讓企業優秀的人才依法合規地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專長,可為企業創造最大的利益。
劉某某是海外某知名大學金融學博士,回國后被某證券公司以高薪聘任為固定收益部負責人,任職期間每年為所在部門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業績,后國家允許社會上的公司在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設置丙類賬戶通過結算代理人參與銀行間債券交易,業內朋友聚會經常分享經驗,告訴他可以跟丙類戶合作,只要挑選銀行里前景較好的債券高于成本價賣給丙類戶,不但銀行可以賺取利潤,丙類戶把債券賣出后還可以將利潤與他個人進行分成,而且告訴他很多交易員都是這么干的,賺的錢遠比工資要高,這已經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由于證券公司內部沒有設置監控體系,買賣什么債券完全由他簽字決定,于是其挑選了有潛力的債券,既讓證券公司獲得了合理的利潤,同時利用自己的人脈幫助丙類戶詢好愿意接手債券的下家,然后與丙類戶分得收益5000余萬元。
之后劉某某被法院以職務侵占罪判處7年有期徒刑。證券公司還為其出具了諒解書,認為企業監控不到位也是一個誘因,為損失了這樣一位人才而感到惋惜。
在當前P2P、私募基金不斷爆雷的社會背景下,衡量一個企業的綜合實力,除了規模、收入、聲譽等商業指標外,安全性也將成為評估的重要因素。投資者從之前對收益多少的關注開始轉移到對資金安全的關注,導致對投資企業的經營模式和資格審查越來越謹慎,在這種狀況下,投資企業為了能募集到更多的資金,不但要依法合規經營,還要構建好在資金募集、資金使用、挑選投資項目等各個環節的刑事合規體系,讓投資者安心放心,相比于沒有構建刑事合規體系的企業,這樣的企業顯然能擁有更多的商業機會。
構建了刑事合規體系的企業可以減輕或者免除刑事責任,這是國際趨勢,也應該成為中國未來的立法方向。
目前,海外很多國家都確立了強制合規制度,要求符合條件的企業承擔建立合規機制的義務,未建立合規機制的企業可能會面臨處罰,企業也可以通過構建有效的合規體系來抗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比如英國的《反賄賂法》、美國的《反海外腐敗法》、法國的《薩賓第二法案》等。

資料圖片
目前,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倡議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需要走出去,如果不熟悉海外的法律法規,將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刑事風險,尤其有些法案還具有域外效力,更提高了企業面臨的刑事風險。2018年中興通訊遭受美國制裁以及2019年華為事件,暴露了中國部分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對合規風險重視不夠和應對不力等情況。刑事合規正是風險刑法以及全球化的結果。
2018年國務院印發了《中央企業合規管理指引(試行)》,要求中央企業加快建立健全合規管理體系。雖然只是指引,但也表明企業合規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立法關注的方向。此外,《刑法修正案(九)》第二十八條增設了“拒不履行信息網絡安全管理義務罪”,倒逼企業積極履行安全管理義務,如果經監管部門責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的,則可以追究刑事責任。雖然這只是個別立法現象,適用范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表明企業內控的實踐已經在我國相關立法中得到體現。
因此,企業若能率先構建好刑事合規體系,不管是在國內還是走向國外,都能享受到改革的紅利,可以避免巨額損失,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