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陽 陳明怡 彭毅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在多元化的地域文化影響之下,江蘇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呈現出豐富多樣的特點。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戲劇曲藝、民間美術、手工技藝、民俗民風……無論是日常生活積累形成的藝術形態,還是奇思妙想凝結匯聚的傳統工藝,或細膩柔美、玲瓏雅致,或剛勁激昂、粗獷渾樸。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江河湖泊、名城古鎮一起,構成了獨特的江蘇名片。
一
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極為豐富,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皆備,在省內各地均有分布。就目前公布的省級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看,江蘇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分布在蘇州、南京、無錫、揚州、常州、鎮江、南通、徐州等地。在國務院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江蘇有133個項目入選,其種類包括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曲藝、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七大類。這些內容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一方生活與文化的展示與結晶,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也是珍貴的民族記憶。
翻開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串串映入眼簾的項目名字立刻喚起人們的記憶或是勾勒出一幅幅畫面。梁祝、白蛇,膾炙人口,廣為流傳;評彈、吳歌,吳儂軟語,絲竹聲聲;剪紙、云錦,精雕細琢,巧奪天工;廟會、燈會,流光溢彩,如夢如幻。蘇南蘇北的獨特風情也在這些畫面中呈現:蘇南的清嘉雅韻,醞釀出婉轉優美的戲曲唱腔和細膩雅致的織錦繡緞;蘇北地區歡快高亢的柳琴戲落子舞和夸張古樸的剪紙年畫,則映射出剛勁有力的楚漢雄風;以江淮名邑揚州為代表的蘇中地區,則是兼宗南北,柔中帶剛,造就了雅俗共賞的曲藝和平實不失精致的琢玉髹漆……
二
在江蘇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代表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傳統手工藝技能“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和傳統表演藝術昆曲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而這兩個項目,也展現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深厚、更豐富的內涵與價值——承載文化傳承,促進文化交流。傳播與交流的過程中,文化逐漸融合發展、相互影響,實現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的升華。
起源于唐朝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正是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承載著文化傳承意義的代表。公元7世紀,用于印刷佛教經像的雕版印刷術起源于民間,逐漸成為中國文化承載傳播之主流。到了19世紀,現代鉛活字印刷術進入中國,傳統的雕版印刷術隨之急劇衰退、瀕臨滅絕。于是,1866年,中國近代佛教文化復興的奠基人楊仁山等有識之士創辦了金陵刻經處,傳承金陵刻經印刷技藝。140多年來,歷經戰火洗禮的金陵刻經處不但完整地保存了中國古老的雕版刻經技藝,更保存了12.5萬余塊珍貴的經版,包括大批金陵刻經處刻印的,或是從全國各地刻經處匯集來的有價值的佛經版。

如今,金陵刻經處仍在南京鬧市區的高樓大廈之下,保留著古風古韻,靜靜見證著這項技藝的堅守與傳承,刻經處內的工作人員也仍然煞費苦心地為了佛經典籍的儲存與研究而奔忙。經版庫房內,一個個高大的木架,一排排飽經風霜的棠梨木經版,從以經文與注疏會合形式精制珍存的《大藏經》《龍藏》,到從日本和朝鮮等國尋回的《中論疏》《百論疏》《唯識述記》《因明論疏》《華嚴三昧章》等約300種國內早已散佚的隋唐佛教著述,再到魯迅先生為母親祝壽專程刻印的《百喻經》……在這些從內容到版式都包羅萬象的佛經版中,晚清至建國前蘇南地區乃至全國佛典刻經的流布與刻印內容特色等情況都可見一斑。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南京金陵刻經處與揚州廣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經院聯合申報的“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對中華民族文化影響最深遠的當屬有著“百戲之祖”美譽的昆曲。昆曲發源于600多年前的元朝末期,原型是昆山人顧堅初創的“昆山腔”。到明代嘉靖年間,杰出的昆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余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加工提煉編寫了第一部昆曲傳奇《浣紗記》,形成了新的聲腔。至明代萬歷年間,昆曲出現爆發式發展,涌現了大量優秀的劇本,演出也非常繁榮,構成了一種蔚為壯觀的文化景象,更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昇、孔尚任、李玉、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
昆曲匯集南方和北方各種曲調的優長之處,同時借鑒江南民歌小調音樂,整合出一種不同以往的新式曲調,演唱時注意使歌詞的音調與曲調相配合,同時延長字的音節,形成舒緩的節奏,呈現出行腔優美、纏綿婉轉、柔漫悠遠的特點,給人以特殊的音樂美感。盡管這種柔美的特質有著顯著的江南烙印,但是由于昆曲在改革的過程中吸收了北方曲調和相應的北方伴奏樂器,其傳播與融合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萬歷末年,昆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準唱腔,一時間有“四方歌曲必宗吳門”的美談。明末清初,昆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并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昆曲腔系,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并為京劇、越劇、川劇、湘劇、婺劇、贛劇等聲腔劇種的發展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借鑒內容。
三
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江蘇先民的杰出創造,還是中華民族的有機組成部分,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更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具有極高的經濟、歷史、文化、教育、審美等價值。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距離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其生存空間日漸狹窄,現代生活方式對它的消解,以及過度開發與建設性破壞,對其存在形態構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技藝或曲藝因為生產效率和傳襲方式的限制已面臨衰落甚至失傳的危機。

為了保護江蘇先民千百年來創造的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2004年7月,江蘇省文化廳啟動實施了江蘇省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用三年多的時間對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了普查,搜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16萬余條,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近3萬項,走訪調查對象近9萬名,收集保存檔案3萬余件,錄制影像資料2900盤,從信息源頭探尋非遺蹤跡,再收集檔案保存非遺印記。這一輪全省普查,全面摸清了江蘇省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傳承現狀,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劃保護、科學保護、長期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06年11月,江蘇省在全國率先制定并實施《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并逐步建立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廳)和傳習所(傳承基地),開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申報”“評審”“保護”層面向“傳承發展”方向轉變的歷程。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漸漸揭開了“神秘”的面紗,出現在博覽會、展演會、文化沙龍、中小學校甚至是綜藝節目中,吸引了不少關注,更招募了一批“非遺傳承人”。南京市提出了“活態化傳承”的思路,由非遺主管部門南京文廣新局及南京非遺研究所牽頭,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同的文化內涵、表現形式及存世需求,分析各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性特質與傳承需要,推行差異化的扶持政策,解決保護“泛化”痛點,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提煉打造成有著悠久歷史傳統、豐富文化內涵的活態化品牌,讓被保護的非遺項目順利融入百姓生活、融入國內經濟大潮,并通過3—5年的市場化運作與扶持,走出困境,再放光彩,步入可自行造血、輸血的良性循環。蘇州市藝術學校于2005年增掛蘇州市昆曲學校牌子,開設昆曲表演專業,因材施教,在堅守昆曲文化傳統、傳承經典曲目方面不斷努力探索。昆山市檔案館聯合相關部門,聘請專家編著出版了普及昆曲文化、推動昆曲藝術傳承與保護的《大美昆曲的前世今生》?!吨袊褡迕耖g文藝集成志書》《昆劇手抄曲本一百冊》等珍貴資料出版,“全球昆曲數字博物館”在劍橋大學開通運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漸漸突破口傳心授、代代相傳的傳統形式,甚至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真正展現出“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
2008年7月,江蘇省教育廳獨家承擔國家語委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工程試點工作。省語委在全省設70個調查點,用5年時間,在全社會遴選425名發音合作人,采錄了時長超過320小時、數據容量超過830GB的方言和地方普通話有聲數據,同時邀請10多名國家一級演員、150多名群眾錄制了時長近7小時的地方戲曲、童謠吆喝、民歌等方言文化有聲視頻資料,較為全面地記錄了當下江蘇語言及語言文化實態。2013年9月,開通“江蘇語言與文化資源庫網”,向社會展示部分方言和方言文化音像資料。2013年底基本完成調查和建庫工作,建成全國第一個省級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調查采集的資料包括文本文件、音頻文件、視頻文件等,全部入庫保存。2014年6月,整理出版音像資料《方言江蘇·鄉音悠揚》。全片由《方言說江蘇》《方言誦經典》《江蘇戲曲》《童謠·吆喝》和《吳歌》等5張光盤組成,每張盤里有幾十首各市的方言口頭文化資料,總時長約250分鐘,配方言和英文雙字幕,作為中國政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召開的世界語言大會贈品,向世界傳播江蘇聲音。2015年12月,出版紙本資料《江蘇語言資源資料匯編》,全書共19冊,900萬字。前13冊按13個省轄市劃分,每市成卷各一冊。每卷按該市所設調查點分章,每點一章,章內包括所調查的該地語言結構資料;后6冊以方言內容為編排順序,依次是《語音系統卷》、《字音卷》(分老年青年兩冊)、《詞匯卷》(分上下兩冊)、《句子卷》,每卷都將全省70個點的相關資料列在一起,并按方言分區排列,便于讀者比較和了解各地方言特點。該匯編成果的出版,為后世留下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完整記錄江蘇省語言實態的紙本資料,為科學保護方言、傳承中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平臺。為進一步安全保存和充分利用江蘇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成果,江蘇省語委、省教育廳決定把相關資料送交省檔案局永久保存。
2006年,江蘇省檔案局印發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文獻收集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各市檔案局有計劃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文獻收集進館,全面開展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同時將征集對象重點放在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文獻上。省檔案館將南京地區入選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南京云錦、金箔鍛制技藝、秦淮燈會等四個項目的檔案資料征集進館。以金陵刻經處為例,作為江蘇省首批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非遺項目,其金陵刻經技藝全套申報檔案,包括申報文本圖片、刻經工藝資料、工藝流程照片、楊仁山先生家族照片、中央電視臺拍攝制作的專題錄像片和各類經版實物,以及珍貴的清代唯一官刻漢文大藏經《乾隆版大藏經》等近萬件檔案資料均由江蘇省檔案館接收并永久保存。十余年時間,江蘇省檔案館完成了金陵刻經技藝、南京云錦、昆曲、南京白局、錫劇、揚州清劇、秦淮花燈、金壇刻紙、蘇州評彈、紫砂、江蘇老字號、江蘇方言語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檔案資料征集工作。
目前,全省共普查記錄非遺資源項目28922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0項,入選數量居全國第一;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46項、省級611項、市級1640項、縣(區)級4591項。根據分級保護原則,列入各級名錄的項目都分別落實了保護主體、保護計劃和保護措施。共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非遺傳承基地、生產性保護基地、研究基地60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10個,各類非遺展示館(廳)和傳習所583個。共命名各級代表性傳承人5446名,其中國家級傳承人178名、省級354名、市級2597名,縣(區)級2317名。經過各級政府、社會各界十多年的共同努力,已經構建起基礎厚實、梯次合理、規模適度、傳承有序的非遺傳承保護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守護人的隊伍也在不斷壯大。2017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周雙喜以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禮儀舉行授徒儀式。儀式流程分為入席行禮、遞拜師帖、師徒贈禮、拜師、敬茶、聆訊等幾個步驟。這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意義,細細品味就能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內涵和精神風韻。例如,長者、學子、師者入席時,分別向孔子像行正規揖禮,表達對至圣的敬重,也傳達尊師重道的思想;師徒贈禮之間,弟子需要向儒門先圣行大禮,需要“三叩首:一叩首‘華夏文明,德牟天地;二叩首‘先圣師道,功過古今;三叩首‘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睅熗劫浂Y時,師徒雙方更要互贈六禮,每一禮都蘊含著濃濃的情意與深刻的寓意。弟子敬上以干瘦肉條(謝師恩)、芹菜(業精于勤)、桂圓(啟竅生智)、蓮子(苦心教學)、紅棗(早日高中)、紅豆(宏圖大展)等組合成的六禮束脩(修)禮;師傅以金錢、五彩絲線、孔雀羽、意匠稿(織云錦的材料)、蔥(寓意聰明)、芹菜(寓意勤勞)組成的六禮回贈。簡單卻精致的禮物背后,不僅是師徒雙方對彼此的美好祝福,更展現出世世代代匠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傳承。
在社會各界全方位的不懈努力之下,江蘇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經以越來越現代化的方式融入了人們的生活,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南京白局通過電影《金陵十三釵》走向全國;金箔與剪紙兩項國家級非遺結合形成嶄新的“黃金剪紙”亮相南京文化藝術節……從傳承保護到融合創新,當非物質文化遺產從研究所、博物館走向大眾,從資料與檔案回歸生活,更好地被利用、更好地閃耀光芒,才能發揮它們真正的價值。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對于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而言,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的精神記憶和文化認同。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自五千年的文明積淀,其中既有歷史的源流、文化的傳承,又蘊含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文化遺產,是先賢對后輩娓娓訴說的往事,是歷史記憶的燈塔,讓我們背負昔日的榮光,為我們照亮前行的道路。呵護身邊的文化遺產,守望民族的精神家園。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這樣生生不息,光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