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 孟艷華
我國現存的很多學會、協會具有半政府半事業單位的性質,在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隨著中國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社會對科技社團的服務創新要求迫切,其組織屬性與時代經濟發展逐漸不相適宜。探討科技社團的改革路徑和發展模式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日本工學會是日本工學領域成立時間最早的科技社團之一,對日本工學發展影響深遠,在日本科技社團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日本開始了市民社會制度改革,廢棄主管官廳制,進行第三部門組織的法人制度改革,為推進公共服務民營化和資金配置融合進行準市場化的準備。本文以日本工學會為研究對象,在梳理其發展歷史的基礎上認識科技社團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點介紹改革后的日本工學會的組織管理機制和組織職能,對比我國科技社團運營現狀給出管理啟示。
日本工學會作為公益性組織,主要承擔工學領域的學術交流、前沿引領、科學普及和人才培育等職能。
1.培育人才,引領前沿。日本工學會會員類型有正式會員(一般是企業構成)、團體會員(一般是學會的相關機構、企業、研究所、大學等)、維持會員(贊助組織)、名譽會員(對研究有重大貢獻的人)、學生會員(一般又分為小學、中學和大學不同層次)等各種類型。通過聯接產學聯攜,促進會員之間的交流,設置各種獎勵機制,面向官產學進行服務創新,進而達到工學人才培養的目的。會員通過這種組織間關聯網絡參加各種討論會、理事會,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情報。網絡理論認為,組織往往會從緩解資源約束的角度出發建立關聯,或者通過聘用關系眾多的人擔任董事來加深投資者的印象。
2.突出社會治理功能。日本市民社會制度改革以來,作為公益社團組織的日本工學會的研究領域逐漸突破科技社團組織的專業領域,面向人類、面向社會、面向未來思考,引領學會成員關注人類現實和未來社會生活、工學領域人才培養、工業創新、環境保護等戰略使命問題。日本工學會建立的外部科學與社會之間的連接和聯系,已經變得比服務組織內部功能角色更為重要。
3.連接產學官民創新主體。日本工學會的發展歷程表明其產生和發展始終是為滿足政府、學校、產業三大主體的需求,其發展也主要是由這三股力量推動的。政府需要學習歐美國家的科學技術,振興國內產業,勵精圖治進行維新。企業是實現振興產業的載體,需要技術和人才,學校要學習傳播歐美科學技術知識,培養人才。三大主體目標的統一結果是由工部省、東京大學背景的日本工學會的誕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市民社會的成熟、現代經濟的發展,日本工學會也相應的不斷變革。現在,日本工學會連接了產、學、官、民四大創新主體,發揮中介橋梁的作用,共同構成國家創新體系,這才是日本工學會生生不息的組織價值。
公益社團法人制度改革以來,日本工學會從主管官廳解放出來,自由運營成為可能。日本工學會面向人類、面向社會、面向未來,與政府、企業和市民協同創新發展,公益服務屬性更加明顯,管理體制趨于完善。
1.理事會制度。日本工學會采用理事會制度進行組織管理決策。為實現產學研融合,理事會成員來自大學、企業和其它研究機構,多樣化來源保證了人才、知識和才能的豐富性。各理事成員擁有豐富的職業從業經驗、在理事會中職責分工明確,但是不領傭金。理事會下設事務局,是業務執行辦公室,為降低人工成本,負責日常工作的職員分正式員工和兼職員工,員工數量少且工資水平低。另根據業務分設各種委員會,也有根據地域設不同分部。實行定期會議制度,按照相關法律和社團章程對會員大會、理事會、事務局的權力、義務、責任、人員配置、委員會制度進行管理。
2.激勵機制。日本工學會的主要收入是會員的會費和企業捐助,通過舉辦各種會議而向參會者收取的費用也是收入來源之一,但數額不穩定。公益社團法人的組織屬性也會得到政府的補助金和減稅優惠。支出主要是事務局人員工資和辦公、開會的各種費用,基本可以維持自行運轉。日本工學會通過獎勵個人和組織的貢獻,認定研究成果等形式鼓勵會員積極參與學會活動。有研究員評選和設置成就獎兩種形式。研究員評選制度是為獎勵那些在工學、工業領域取得顯著成績、擁有寬泛的工學相關經驗和見識的人而制定的。鼓勵個人在平時的工作中從更寬闊的工學視野進行審視,為日本工學振興做出貢獻。評選每年實施一次,獲獎者被授予日本工學會的定時會員總會認定證書。設置成就獎是激勵那些為社團組織做出貢獻的人,獎勵那些在事務局任職過程中,為工學會的事業鞠躬盡瘁、為日本工學發展做出貢獻的人。
3.監督機制。日本頒布實施《一般社團財團法和公益法人認定法》之后,日本工學會按照相應要求進行組織變更,制定了全面、細致、明確的學會章程,并按相關要求進行信息公告。若由于某種原因不能進行電子公告,須向官方媒介披露信息。公眾可以在網站上查閱每個公益法人社團的人事、財務、規章制度及細則、工作報告等信息,有利于外部監督。同時,實行監事會制度,理事會成員配備兩名監事,分別來自學校和企業,共同完成內部監督任務。
4.組織機制。日本工學會作為團體會員組織,從整體上看表現為規模上的聯合化、巨大化,會員構成的國際化,組織上呈現平臺組織特點,各種資源的國際化流動使得學會影響力擴展至國際市場;從會員層次上看又呈現出研究學科精細化趨勢。會員學會按地區和技術種類的細分,小眾化的專業精細化科技社團運營效率更高、問題討論更集中。這是工學專業化與規?;诮M織層面的反映。
1.建立多元化科技服務供給機制。 隨著中國步入后工業化時代,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科學技術走向高端化、精細化和平民化,科技與生產生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高端技術風險較大,由政府主導比較合適;應用型科技與企業關系較大,采用市場機制比較合理;生活中的技術服務與普通民眾關系更緊密,由公益性組織承擔更合適。因此,需建立公共、私營、公益性等多元化的科技服務供給機制。政府在科技社團建設過程的角色應該從主管、主導向服務監督方向轉變,著重建立科技社團公開、透明、高效運作制度??萍忌鐖F基于需求自發成立、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自我管理,建立利益激勵機制,一方面滿足了消費者的差異化科技服務需求,一方面降低了政府的服務成本,一方面增加就業機會,科技服務開展和資源配置也比較容易通過市場機制形成。
2.深化科技社團組織體制改革。作為后發展國家,中國和日本在工業化進程中呈現出政府處于主導地位的共性。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伴隨產業政策的實施、產業調控的需要,一些政府行政部門轉變為行業協會、科技社團,作為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發揮重要作用。這些現存的具有政府背景的學會組織、協會組織具備較完整的組織結構,但是其服務理念、運營模式并沒有滿足產業、政府和學界的需求。因此,需要對這些官方背景的科技社團組織進行深入的體制改革,推向市場,引入競爭迫其轉型,定主體地位,明晰產權制度,引入確利益激勵機制,激發科技社團活力有利于其發揮社會服務功能。對民營經濟背景的學協會組織進行適當資源支持,協力打造成為滿足官產學民多方需求的科技社團組織生態環境。
3.提升科技社團治理水平??萍忌鐖F組織在產學研合作創新過程中扮演中介角色,為了更好的發揮中介功能,組織成員來源不能單一,要有計劃選擇大學、企業、研究機構和政府部門人員作為管理層,從微觀層面建立產學官合作網絡。吸引具備各種才能的人才,合理分工建立專業化組織結構體系。要面向市場,滿足客戶需求,提高科技社團服務能力,創新收入模式,開拓創收服務項目。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通過獎勵個人和組織的貢獻,認定研究成果等形式鼓勵會員積極參與科技社團活動。組織內部制定全面、細致、明確的學會章程,對組織結構設計、人事安排、財務會計管理、權限、決策等涉及服務效率效果的各種事務進行具體規定并公開信息便于公眾監督,從而提高科技社團的組織管理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