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華,李愛伏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人民飲食等生活習慣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糖尿病發病率和病死率呈逐年升高趨勢,使人們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威脅。糖尿病患者容易并發感染,感染又會致糖尿病加重,且糖尿病患者一旦感染會引起多種并發癥甚至導致器官衰竭[1]。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存在不易治愈和病程長等特點,是導致患者致殘和致死的原因之一[2]。感染在糖尿病患者中的發生率為36.8%~55.9%[3],故早期發現并及時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至關重要[4]。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30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旨在探討血清降鈣素原(PCT)、白細胞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在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按照是否合并感染將230例糖尿病患者分為未感染組110例和感染組120例。納入標準:①肝、腎功能正常患者;②患者配合治療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糖尿病診斷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①有高血壓病史者;②合并較為嚴重心力衰竭者;③存在其他感染性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感染診斷依據臨床癥狀、體征,血、尿常規以及影像學、病原學檢查結果[6]。另選取同期體檢健康者60例作為對照組。未感染組中男74例,女36例;年齡41~62(48.56±2.18)歲;糖尿病病程5~20(14.63±1.48)年。感染組中男79例,女41例;年齡40~65(48.46±2.20)歲;糖尿病病程7~23(14.98±1.78)年;普通感染(社區獲得性肺炎)53例,膿毒癥67例。對照組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40~60(48.26±2.15)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
1.2研究方法 糖尿病患者入院后24 h內及第3日、第5日清晨采集肘靜脈血5 ml,對照組在體檢日采集肘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血清,如不能立即檢測應放置-80°環境中保存待測。比較未感染組、感染組和對照組PCT、IL-6、TNF-α水平。根據感染類型將感染組分為普通感染亞組、膿毒癥亞組,比較其PCT、IL-6、TNF-α水平差異。再將膿毒癥患者按照7 d內臨床結局分為生存亞組和死亡亞組,比較其入院后第1、3、5日PCT、IL-6、TNF-α水平的動態變化。TNF-α、IL-6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由第四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提供,MR-96全自動酶標儀購自深圳邁瑞公司。PCT采用羅氏CBS60000型全自動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盒應用電化學發光法檢測。

2.13組一般資料比較 3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感染組及未感染組糖尿病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糖尿病感染、未感染患者及健康者一般資料比較
注:感染組及未感染組為糖尿病合并感染及未合并感染患者組,對照組為健康者組2.23組PCT、IL-6、TNF-α水平比較 3組PCT、IL-6、TNF-α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感染組PCT、IL-6、TNF-α水平明顯高于未感染組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未感染組PCT、IL-6、TNF-α水平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或P<0.01)。見表2。

表2 糖尿病合并感染、未感染患者及健康者PCT、IL-6、TNF-α水平比較±s)
注:感染組及未感染組為糖尿病合并感染及未合并感染患者組,對照組為健康者組;PCT為降鈣素原,IL-6為白細胞介素6,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與感染組比較,bP<0.01;與未感染組比較,cP<0.05,dP<0.01
2.3糖尿病合并普通感染和膿毒癥患者PCT、IL-6、TNF-α水平比較 普通感染亞組PCT、IL-6、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膿毒癥亞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3。

表3 糖尿病合并普通感染和膿毒癥患者PCT、IL-6、TNF-α水平比較±s)
注:普通感染亞組和膿毒癥亞組分別為糖尿病合并普通感染和膿毒癥患者組;PCT為降鈣素原,IL-6為白細胞介素6,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
2.4死亡亞組與生存亞組PCT、IL-6、TNF-α動態變化 入院后7 d,糖尿病合并膿毒癥患者生存41例,死亡26例。隨著入院時間的延長,死亡亞組與生存亞組PCT、IL-6、TNF-α水平逐漸降低,入院后第1、3、5日生存亞組PCT、IL-6、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死亡亞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4。

表4 糖尿病合并膿毒癥死亡與生存患者PCT、IL-6、TNF-α動態變化±s)
注:生存組和死亡組分別為糖尿病合并膿毒癥生存及死亡患者組;PCT為降鈣素原,IL-6為白細胞介素6,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
糖尿病是以糖代謝紊亂為特征的慢性代謝性疾病,隨著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合并感染受到臨床醫師越來越多的關注。感染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因體內高糖環境給細菌提供了一個營養豐富的“溫床”,致病微生物在機體內生長繁殖引發臟器或全身感染[7-8]。因長期體內高血糖狀態,血清調理素活性與免疫功能均存在障礙,導致患者免疫力降低,使中性粒細胞和單核吞噬細胞的變形和吞噬能力受損,從而影響依賴氧的白細胞殺傷能力,造成機體防御能力減低,細菌入侵率升高,使得糖尿病合并感染率顯著上升[9-11]。感染致體內代謝紊亂又會使血糖進一步升高,故臨床多以控制血糖和有力控制感染為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12]。
糖尿病并下肢感染會致患者潰瘍和創口難愈合、恢復周期長,約50%的非創傷性截肢由感染引起[13],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及預后。IL-6和TNF-α均是重要的促炎因子,其水平能反映患者病情嚴重程度[14-16]。PCT為無生物活性糖蛋白,是近年用于臨床反映細菌等感染的炎性指標,在體內表達穩定,不會降解成活性降鈣素,是目前臨床上一致公認的內源性非類固醇抗炎物質之一[17-18]。PCT在自身過敏、患免疫性疾病和病毒感染等時不會出現升高,一旦出現嚴重全身細菌感染其水平會顯著升高[19-20]。檢測PCT水平變化能有效反映患者的療效、預后及感染類型,對指導抗生素應用有良好價值。
本研究顯示,入院后24 h感染組血清PCT、IL-6、TNF-α水平均高于未感染組,其中普通感染亞組血清PCT、IL-6、TNF-α水平均顯著低于膿毒癥亞組,提示血清炎性因子檢測能診斷糖尿病合并感染,同時可判斷患者病情嚴重程度。本研究還將膿毒癥患者按照7 d內臨床結局分為生存亞組和死亡亞組進行PCT、IL-6、TNF-α水平比較,結果發現入院后第1、3、5日生存亞組PCT、IL-6、TNF-α水平均明顯低于死亡亞組。提示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越高則病情越重、預后越差,炎性因子檢測有利于治療方案的及時調整及預后判斷。
綜上所述,糖尿病合并感染患者血清PCT、IL-6、TNF-α水平與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存在一定相關性,PCT、IL-6、TNF-α水平較高者預后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