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軼,劉明軒
骨質疏松是因多種原因導致的一種代謝性骨病,其多引起骨折,以胸腰段脊柱骨折最為常見[1]。每年北美地區發生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約有16萬人,且隨著社會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胸腰段脊柱骨折發生人數不斷增多[2-4]。目前治療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方式較多,其中經皮椎體成形術(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5],但近年來術后鄰椎繼發骨折率逐漸升高[6-8]。目前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行 PVP術后鄰椎再發骨折的原因還不是十分明確。故本研究經分析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PVP治療后鄰椎再發骨折的情況及影響因素,旨在為臨床PVP治療后如何保持長期療效提供借鑒,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200例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并行PVP治療患者,其中男47例,女153例;年齡56~92(69.50±1.30)歲。納入標準:①符合骨質疏松性胸腰椎骨折診斷標準[9];②行PVP治療且臨床資料完整;③無服用糖皮質激素等相關藥物史;④無心、肝、腎、腦、肺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⑤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存在手術禁忌證者;②伴其他內分泌代謝性疾病或嚴重感染者;③有脊柱手術史或繼發性骨質疏松者;④伴脊柱結核或腫瘤者。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手術方法及術后處理 所有患者均行PVP治療,單個椎體骨水泥注射量為2.5~7.5 ml?;颊呷「┡P位,確定穿刺位置,消毒鋪巾,局部麻醉,在C型臂X線機透視下經椎弓根穿刺,建立工作通道,前端鄰近椎體前緣,骨水泥攪拌至拉絲狀,骨水泥注入由推桿經工作通道完成。術后常規骨科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給予抗感染治療并早期下床活動。
1.3研究方法 術后隨訪2~3年根據是否出現鄰椎再發骨折分為未骨折組和再骨折組。收集兩組性別、年齡、骨折病史、骨折類型、骨折椎體個數、骨密度、椎體高度恢復程度、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和骨水泥滲漏等臨床資料。骨密度測量方法:采用美國 Lunar 公司生產的 Achilles Express 跟骨超聲骨密度測定儀,測量跟骨骨密度。

2.1手術情況 200例手術順利完成,患者術后恢復較好。手術時間為30~50(37.90±1.60)min,骨水泥注入量為2.5~7.5(4.68±1.08)ml。
2.2鄰椎再發骨折情況及兩組臨床特征比較 隨訪發現術后鄰椎再發骨折56例(28.00%)。兩組骨水泥注入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年齡、骨折病史、骨折類型、椎體高度恢復程度、骨折椎體個數、Cobb角、骨水泥滲漏及骨密度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或P<0.01)。見表1。

表1 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經皮椎體成形術后鄰椎再發及未再發骨折兩組患者臨床特征比較
2.3術后鄰椎再發骨折單因素分析 影響PVP后鄰椎再發骨折的單因素有年齡、骨折病史、骨密度、椎體高度恢復程度、Cobb角及骨水泥滲漏。見表2。

表2 影響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經皮椎體成形術后鄰椎再發骨折的單因素分析
注:SD為標準差
2.4術后鄰椎再發骨折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年齡>60歲、椎體高度恢復程度高、Cobb角<25°、骨密度<2.5個標準差和骨水泥滲漏是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PVP后鄰椎再發骨折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經皮椎體成形術后鄰椎再發骨折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注:SD為標準差
3.1年齡及骨密度與再發骨折的關系 隨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骨質疏松發生率越來越高,加之我國老年人相關知識缺乏及不良生活習慣的影響,極易導致骨質疏松癥[10-11]?;加袊乐毓琴|疏松癥的老年人容易發生全身多處骨折,對生活質量影響極大[12]。骨密度是評估患者發生骨質疏松的重要指標。研究報道,骨質疏松性骨折危險性每增大1.63倍,其骨密度可降低1個標準差,說明預測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危險性可采用骨密度檢測[13]。另有研究報道,鄰椎再發骨折的風險降低與抗骨質疏松治療密切相關[14]。臨床建議對老年人定期行骨密度檢測和抗骨質疏松治療,可降低老年人群再發骨折的概率[15]。本研究結果顯示再骨折組骨密度低于未骨折組,與相關報道結果一致[16]。提示骨密度是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PVP后鄰椎再發骨折的重要影響因素。年齡是骨質疏松最重要、最基本的影響因素,年齡>60歲者骨流失大于骨形成,骨量下降程度較大,發生骨質疏松的概率也相應升高[17]。研究顯示,骨質疏松性骨折以>60歲的老年人群多見,年齡每增長5歲,發生危險性會增加1倍[18-19]。本研究結果顯示再骨折組年齡高于未骨折組,提示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PVP后鄰椎再發骨折與年齡密切相關。
3.2椎體高度恢復情況與再發骨折的關系 有學者認為,恢復椎體高度對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預后意義重大[20]。椎體高度恢復情況與鄰椎再發骨折息息相關,PVP后椎體高度恢復越高,鄰椎再發骨折的風險越大[21]。本研究結果顯示再骨折組椎體高度恢復程度大于未骨折組,與既往報道結果一致[22]。分析原因可能與骨水泥注入量有關,骨水泥注入越多,椎體恢復高度越高,有學者證實PVP過程中,骨水泥注入量達椎體體積的29.8%時可促進椎體剛度的恢復,達椎體體積的16.2%時可促進椎體強度的恢復[23]。骨水泥注入既可改變鄰近非手術椎體的生物力學負荷,又可增大脊柱軸向壓縮強度,但該作用可增加PVP后鄰椎再發骨折的概率[24]。
3.3Cobb角與骨水泥滲漏對再發骨折的影響 臨床實踐發現,Cobb角<25°對脊柱側彎程度的確定有重大意義,加強矯正脊柱側凸畸形可減少Cobb角,再骨折的發生率也會降低[25]。本研究結果顯示,再骨折組Cobb角小于未骨折組,與文獻報道結果相近[26]。骨水泥滲漏為PVP后并發癥,如骨水泥滲漏至椎間盤時可降低相應椎間盤對不良應力的緩沖能力,增加相近椎間盤骨折的危險性,造成患者預后不良。文獻報道,骨水泥滲漏達椎間盤與相鄰椎間盤再發骨折的關聯較大[27]。本研究發現,再骨折組骨水泥滲漏發生率高于未骨折組,符合文獻報道結果[28]。
綜上,骨質疏松性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PVP后鄰椎再發骨折率較高,術后鄰椎再發骨折與患者年齡、骨密度、椎體高度恢復程度、Cobb角和骨水泥滲漏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