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詩琪
[摘? ? 要] 城市化進程中,鄉村優質資源不斷地流入城市,掩藏在農業人口轉移下的精英流失問題愈發突出,鄉村復興缺乏內在動力。本文在精英流動理論的視角下,通過分析當前鄉村精英流失現狀,認為二元體制下城市的公共福利更加完善、農業生產領域難以實現鄉村精英的勞動價值、年輕一代以城市就業為導向是造成鄉村精英流失的幾點主要原因,進而提出應從建立常態化精英吸納機制、完善精英回歸保障機制、發展精英培育機制這三個方面來吸引、留住、培育鄉村精英,由此實現城鄉精英間的良性流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關鍵詞] 鄉村精英;回歸與培育;精英流動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20. 01. 083
[中圖分類號] F241?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20)01- 0208- 03
1? ? ? 問題的提出
鄉村振興,人才振興是關鍵。鄉村振興規劃中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然而隨著農業人口的轉移,具有更多知識和能力的精英群體多前往城市打拼,留守在鄉村的多為老人和婦女,這給鄉村治理和人才振興帶了挑戰。對自古以來在鄉村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的鄉村精英來說,他們在政治領域發揮著上接天氣(黨和政府)下接地氣(村民)的中介作用。[1]在經濟方面,他們是市場進入的組織者和農商結合模式的推動者。[2]在社會領域,他們承擔著宣傳以及普及先進思想文化的責任。[3]可以說要想實現鄉村人才振興、實現鄉村的復興,鄉村精英是一支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精英的流動可以概括為兩種分析,第一種是從精英到精英的流動,其特點是作為獨立個體的精英之間的循環;第二種是從社會底層群眾到精英的流動,這種流動更加突出階層的變化。這種流動在我國的農村地區,主要分為兩類。其一是政治、經濟、社會精英之間的相互轉換;其二是普通群眾通過教育、培訓、經驗累積等方式成長為精英,即外部到內部的循環。目前隨著農業人口的轉移,大批鄉村精英進入到城市中學習生活,雖有極少部分在學成后投身于家鄉建設,但是城鄉精英間的流動是極端不平衡的,并且精英層級間的流動也逐漸固化。除此之外,在鄉村振興的號召下,有一部分人開始回鄉創業,那么該怎樣留住這批人,又怎樣培養新的精英?針對這些問題,本文試圖以精英流動的視角探討當前鄉村精英流失的現狀及原因,試圖提出吸引精英回歸、留住精英、培育潛在精英的可行對策,目的是填補精英流失,推動鄉村經濟以及社會發展。
2? ? ? 精英流動現狀
從精英流動的角度看,現有大規模的鄉村精英流動是典型的單向度流動,表現為精英從鄉村流向城市。這種單向的流動不僅打破了城鄉精英間流動的平衡,還使得鄉村發展缺乏核心動力,阻礙了城鄉一體化進程。由于鄉村精英的定義沒有統一的標準,使得該群體的數量統計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鄉村精英的流失一直隱藏在外出務工、農業人口轉移的大背景下。綜合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的鄉村精英流動具備以下幾種特征:
第一,鄉村精英的流出與流入處于不平衡狀態,鄉村精英群體后備力量不足。改革開放后,興起了外出務工大潮,學習成績優異的年輕人也通過高考離開了鄉村,他們中鮮少有人畢業后回鄉發展。李數茁等人通過分析2012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數據發現,在全國范圍內,具備回流意愿的農民工只有14.7%。城市生活為人們提供了多樣的便利條件,城鄉差距明顯。除此之外,作為政治精英代表的村干部群體,由于不享受國家編制待遇,不屬于公務員之列,上升通道有限,瑣事多工資低等原因,鄉村年輕人寧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擔任村干部一職。當前鄉村干部多由老一輩的在擔任,出現青黃不接的現象,這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帶來不少挑戰。
第二,鄉村精英通過非正式制度離開鄉村的比例明顯提高。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大多是通過正式制度離開鄉村,具體途徑包括考學,晉升、轉調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勞動力市場變大,使得城市的就業機會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帶著經濟利益導向的鄉村精英抓住機會,紛紛涌入城市工作生活,舉家遷移的現象屢見不鮮。
第三,流失精英以青壯年為主,且受教育程度較高。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中顯示,21-30歲區間農民工所占比例為25.2%,41-50歲的區間為25.5%。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逐漸成為農民工主體,占全國農民的52.1%。此外,這些去往城市的農民工較本地農民工而言,有著較高的受教育程度。2017年與2018年的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的數據皆顯示,未上過學與小學文化程度的本地農民工所占比例高于外出農民工,擁有初中或高中學歷的外出農民工比例皆大于本地農民工。2017與2018年大專以上學歷的外出農民工所占比例分別是13.5%和10.9%,本地農民工所占比例為7.4%和8.1%。由此看來,鄉村里具有較高受教育程度的青壯年人群,大部分都選擇了離開家鄉,前往城市打拼。
3? ? ? 精英流失的原因分析
3.1? ?二元體制下城市公共福利更加完善
我國的城鄉二元結構體制一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一大阻礙,具體表現在城鄉之間的戶籍壁壘,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制度以及在城鄉戶籍壁壘基礎上的其他問題。在此制度下城鄉之間的利益沖突以及農民工就業壓力無法得到根本的緩解,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規劃管理滯后的局面也未得到全面改觀。[4]城市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文化生活、教育資源等方面有著顯著的優越性,這對于鄉村精英來說,即使不能獲得城市戶籍,城市也是個適合打拼和生活的地方。城市較鄉村更加完善的公共福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更加完備的基礎設施。城市同鄉村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基礎設施在質量和數量上不同。城市在交通、水電供應、郵政通信、防災設施等方面擁有更加充足的設施和系統的管理;第二,教育資源更優越。城鄉的師資力量、硬件條件、教育投入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距,為了子女未來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很大一部分鄉村父母選擇進入城市;第三,城市擁有更豐富的文化生活。在一篇博士生返鄉見聞中,作者王磊光提到鄉村里最大的問題還是缺乏文化生活,現下村子里人們的交流甚少,主要原因就是集體性文化活動的消失,村民缺乏交流的契機。相對來說城市享有更多的文化娛樂生活,這使得下班后的人們有事可做,精神生活更加豐富。
3.2? ?農業生產領域難以實現鄉村精英的勞動價值
鄉村勞動力大批涌入城市的根本原因是農業相較于其他產業為弱勢產業,且生產效益比較低。我國雖不斷在調整農產品收購價格,嘗試變革農業生產方式,但是在當前環境及條件約束下,土地收益增長的有限性與鄉村精英能力之間無法形成有效的互動。[5]在此背景下,鄉村精英群體較之普通村民有著更多的資源、影響力以及人力資本,且獲得消息的途徑也較多,工作搜尋成本也較低,因而鄉村精英更容易放棄農業生產,選擇去更有發展空間的城市就業。除此之外,因受教育程度、自身閱歷、利益追求等因素的影響,鄉村精英擁有更豐富的追求和抱負,收益低下的農業生產領域對其價值的實現有一定的阻礙,因此多樣化、包容性強的城市就成了他們大展拳腳之地。
3.3? ?年輕一代以城市就業為導向
自1995-2016年間,中國鄉村地區的就業崗位由4.9億個減至3.62億個,城市工作具有更廣闊的職業晉升空間,以及當前人才引進政策提供的落戶、獎勵等優惠,這些條件對鄉村大學生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比如南京市允許研究生以上學歷以及40歲內本科人才,憑畢業證書直接辦理落戶手續,技術技能型人才,憑高級工及以上職業資格證書辦理手續,實現先落戶再就業。除此之外,鄉村社會一直推崇知識改變命運,這種思想推動著鄉村年輕人以考學離開鄉村,落戶城市為目標。除此之外,當前教育內容與實踐聯系甚少,農業相關院校和專業更是為冷門專業,農業相關專業開設的工作領域少,工資待遇比不上其他經濟領域。鄉村考學出去的學子,多會避開農業相關專業,不愿意再回家鄉從事農業生產類工作,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鄉村年輕勞動力返鄉意愿越低。
4? ? ? 精英回歸與再造的路徑
4.1? ?建立常態化精英吸納機制
精英流動理論主張精英間、非精英向精英的兩種流動,那么要想實現鄉村精英間的合理流動,就必須建立常態化的精英吸納機制。具體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鄉村本土人才資源庫。外出人才具備分布散、查找難度高的特點,為此可以建立鄉村本土人才工作組,開展在外鄉村本土人才資源的專項調查,建立鄉村本土人才儲備庫;[6]第二,通過線上線下平臺,加大人才間交流。居住在城市里的鄉村精英,一般會在重要節假日回鄉,因而可以利用假期組織相關主題會,向外出精英傳達家鄉發展的資訊,邀請他們回鄉一起討論創業或發展之策,另外可以組建鄉村精英微信群、QQ群,進一步促進交流;第三,把“大學生村官”制度作為鄉村建設中人才輸送的一項長遠戰略計劃。[7]將大學生村官通過培訓、教育等方式使其成為體制內精英,提供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生活條件、有效的晉升制度等,使其具備在鄉村生活的動力和目標,從而自愿留在鄉村,建設鄉村。
4.2? ?完善精英回歸保障機制
近年來,國家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惠農富農強農政策不斷地出臺,多地出現返鄉創業熱潮,鄉村精英有了回流的趨勢。很多鄉村精英雖想要反哺家鄉,但諸如環境、公共服務、就業機會等現實因素阻礙了他們長久地留在鄉村。為了更好地留住回流精英,應不斷地完善精英回歸保障機制。其一,出臺相關政策法規,提供相應的物質和制度保障。比如針對專業技術人才,可以提高待遇,在職稱評定上給予一定的傾斜,使他們安心投身于鄉村建設。對于村干部這類體制內精英,要提高他們的工資待遇,完善社會保障體制,提升他們的工作激情,同時吸引其他類型的精英轉化為政治精英,形成精英系統內的良性流動。除此之外,對于鄉村人才的創新創業項目,當地政府和村委會要給予優惠條件以及相應的物質獎勵。其二,完善鄉村公共服務體系,成為精英回歸的有效保障。首先要加大公共財政在鄉村的投入,充分發揮政府在公共服務中投資主體的作用,加大鄉村的軟硬件設施建設。其次,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經費向鄉村傾斜,推動社會保障制度城鄉統籌發展。其三,要加大鄉村的內部吸引力和政府的外部推力,促進精英的回流。內部吸引力最主要的就是大力發展鄉村經濟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同時政府可以通過創業、人才扶持、養老保障等多方面的政策與制度來形成推力,吸引精英群體返鄉,并真正將他們留下來。
4.3? ?發展精英培育機制
當前鄉村精英的流失使得傳統的非精英—精英的上升流動異化成為了鄉村精英向城市的流動,這嚴重阻礙了鄉村社會的發展和穩定。[8]為了保障鄉村的社會平衡以及未來發展,除了通過內部引力和外部推力吸引在外精英回流外,本土精英的培育也同樣至關重要。一方面,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通過政策、法律、技術給予精英培養支持。比如制定返鄉人才培養計劃。對想要創業或者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人才,給予實際的指導。另一方面,可以在鄉村加設高校人才培養基地、實踐基地,由此引導相關專業的學生真正了解鄉村、在畢業后能夠入駐鄉村。另外,高等院校可以開設鄉發展村方面的專業課程,并聯系鄉村實際情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培育潛在的精英。比如在中學加設有關農業生產種植、美麗鄉村建設、基層治理等相關課程與實踐項目,培養鄉村學子對鄉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9]
總的來說,要想實現鄉村的復興,人才支撐必不可少,這就要求精英的回歸以及非精英轉向精英的傳統上升路徑長久地延續下去。
主要參考文獻
[1]馮石崗,楊騫.引導鄉村精英參與鄉村治理[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
[2]盧飛.鄉村精英對經濟發展的作用[J].決策與信息:財經觀察,2008(5):17-18.
[3]黃國輝.和諧社會視野下鄉村精英的培育[J].中國國情國力,2007(3):41.
[4]甘燦業.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空心化”問題研究[J].四川行政學報,2013(6).
[5]張英魁,曲翠潔.當前中國鄉村精英社會流動的內在機制分析[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3).
[6]吳超.新知新覺:促進鄉村本土人才回流[N].人民日報,2018-10-10.
[7]沈費偉,劉祖云.精英培育、秩序重構與鄉村復興[J].人文雜志,2017(3).
[8]李卓,郭占鋒,左停.“后鄉村精英”時代的鄉村如何治理?——對既有研究文獻的梳理與反思[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5).
[9]闕春萍,周畢芬.農業人口轉移背景下鄉村精英流失的影響及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18(3):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