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常建
【摘要】國家中心城市面臨諸多建設問題,其中教育問題尤為突出。鄭州與距離較近的武漢、西安等城市相比較,在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人才引進等方面存在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不匹配問題。隨著鄭州人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一定要加快對教育的投入、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實施更有競爭力的人才引進政策。
【關鍵詞】教育 國家中心城市 鄭州
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是國家深刻把握全國發展大局、實施區域協同發展戰略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適應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需要,2017年鄭州市制定《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以下簡稱《行動綱要》)。《行動綱要》明確指出要加快人才培養、人才引進,打造人力資源強市。培養人才離不開教育,教育事業發展直接影響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進程。
一、鄭州市教育現狀
近年來,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發展,基礎教育穩步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逐步完善,師資隊伍能力不斷提升,教育投入大幅增長,教育改革不斷深化,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教育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截止2018年底,鄭州市幼兒園在園幼兒39.8萬人,比上年增長1.7%。普通小學940所,招生16.4萬人,比上年增長4.4%;在校學生91.7萬人,增長5.1%;畢業13.2萬人,增長5.7%;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普通初中342所,招生14.1萬人,比上年增長8.6%;在校學生40.2萬人,增長8.7%;畢業11.6萬人,增長6.1%。普通高中126所,招生6.8萬人,增長4.5%;在校學生19.7萬人,增長2.2%;畢業6.3萬人,增長6.6%。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123所,招生12.5萬人,增長5%;在校學生32.5萬人,增長7.2%;畢業9萬人,增長1.8%。普通本專科院校61所,招生32.9萬人,比上年增長12.6%;在校學生99.3萬人,增長6.2%;畢業26.4萬人,增長7.8%。
二、鄭州市教育面臨的問題
鄭州市教育事業雖發展迅速,但與距離較近的武漢、西安、天津市這三個國家中心城市相比較,仍面臨著很大的發展問題。
1.基礎教育資源嚴重短缺。2018年,西安市每所小學平均在校學生為647人,每所中學平均在校學生為931人;天津市每所小學平均在校學生為765人,每所中學平均在校學生為821人;鄭州市每所小學平均在校學生為976人,超西安329人,超天津211人,鄭州市每所中學平均在校學生為1280人,超西安349人,超天津459人,校均學生數量的提升,充分證明鄭州市教育資源短缺。2018年,武漢市幼兒園在校生31.8萬人,增長5.3%,小學在校生57.9萬人,增長8.2%。鄭州市幼兒園在園幼兒39.8萬人,比上年只增長1.7%,普通小學在校學生91.7萬人,只增長5.1%,在校學生數量增速的降低,也進一步說明教育資源的匱乏。隨著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步伐加快,鄭州市人口總量不斷增加,2020年達到1100萬人,2035年達到1350萬人,人口數量劇增與現有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基礎教育結構調整優化面臨著新問題,城區與農村、老城區與新建城區、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高品質與低層次之間的基礎教育差距仍然存在且有加劇之勢。公辦和普惠性學前教育普及率仍然偏低,公辦幼兒園僅占30%,義務教育資源分布不均且仍然不足,高中階段教育特色化辦學展開和普及的還不夠到位,新設區域高中教育資源緊缺。“入學難”“擇校熱”“大班額”等問題有加劇之勢,短期內,現實存在的選擇優質學校入學的情況難以有效緩解。
2.中高等教育與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嚴重不匹配。2018年末武漢市在校研究生13.8萬人,本專科在校生96.9萬人。西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學生127.13萬人。天津市共有普通高校56所,全年研究生招生2.48萬人,在校生6.81萬人,普通高校在校生52.33萬人。鄭州市共有研究生培養單位僅12個,在校研究生僅3.02萬人,普通本專科院校61所,在校學生99.3萬人。在校研究生培養數量與西安市、武漢市、天津市相比,差距很大,還比不上武漢市的零頭,這與近1億常住人口的大省不匹配。高等教育發展中仍然處于劣勢地位,與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對人才培養的需求不匹配。鄭州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院校數量偏少,僅占地方高校總數的26%,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對接不強。鄭州市屬9所公辦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僅有1所基本符合國家品牌示范校達標標準,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含省屬和民辦)發展層次普遍較低,農村職業與成人教育基礎更加薄弱。中、高等職業學校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新材料專業欠缺,先進制造業、高成長性服務業、傳統優勢產業、社會建設與管理及文化產業等高層次人才培養結構和能力素質不能滿足需要。以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建設為統攬的國際商都和國家中心城市建設正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大批國內外高端企業的引進,眾多產業集聚區的建成,使領導型、管理型、謀劃型、研究型、創新型、技術型人才異常緊缺。
3.師資隊伍建設滯后。2018年鄭州市市共有專任教師17.9萬人,比上年增長5.1%;其中高等學校5.1萬人,增長4.6%;普通中等職業學校1.1萬人,下降4.3%;普通中學4.7萬人,增長9%;普通小學4.1萬人,增長4.4%;幼兒園2.8萬人,增長5.2%。隨著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工作的全面展開,鄭州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大量人口涌進鄭州,入學壓力進一步增大,每年新建和改擴建學校達到30所以上,隨著學校數量的增多,學校新招大批教師,使師資隊伍質量參差不齊,雖然采取多種方式加大培訓力度,并采取學區制、交流制,但優質教師資源仍然短缺,尤其是受國家事業編制“只減不增”政策的影響,大批新招的代課教師難以入編,嚴重影響著教師隊伍的穩定,制約著教師隊伍的優質快速發展。另外,中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不達標,企業兼職教師數量偏少,服務區域發展能力嚴重不足。
三、對策與建議
1.繼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深刻認識教育事業在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支撐性地位與作用,牢固樹立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第一,與鄭州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大力調整和優化支出結構,進一步明確政府教育投入主體責任,財政支出總額中教育經費所占比例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確保教育投入穩步增長;第二,探索建立生均公用經費調整機制,高度關注制約教育事業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資金,扶持縣(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使鄭州市城鄉義務教育辦學條件達到高位優質均衡。第三,重點保障學前教育、高中多元特色化發展和職業學校實訓基地等項目建設,繼續推行城鄉義務教育生均保障機制、義務教育免學雜費、義務教育免書作費、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次性救助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等教育民生工程,對在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中繼續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直至全部實現免費教育,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切實提升鄭州市教育事業發展水平。
2.采用多種形式發展地方高等教育。第一,為進一步擴大鄭州地方高等教育規模和提升鄭州地方高等教育層次,逐步建立與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系,在穩步發展現有地方高等教育學校的基礎上,采取“拓展、引進、聯合辦學”等方法,加大地方高等教育發展力度。第二,采取“政府搭臺、自主辦學、資源共享、產學研融合”等方法,通過建設校區、分校、研究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養基地)、國際化人才基地、技術轉移中心等。第三,積極引進國內和國際“雙一流”的高等教育名校、名專業、名師,在鄭東新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和鄭州高新區等規劃建設中外高等教育園區與教科研院所,打造適應區域和城市發展需求的高端人才支撐體系和文化、教育、科技平臺。第四,重點支持鄭州大學等在鄭州影響較大的高等教育院校創建國家“雙一流”大學。
3.加快“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第一,以“雙師型”教師培養為核心,以優秀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創新團隊為重點,優化中青年教師成長發展、脫穎而出的制度環境,完善“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第二,從行業企業中聘請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和實習實訓指導教師,鼓勵支持廣大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歷練,更新提高技術技能。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技能名師工作室,聘請行業專家和企業能手參與,引領帶動“雙師型”教師成長。第三,通過啟動創新創業重點培育項目,強化校企、校地和院所合作,形成結構合理的創新創業師資團隊,孕育一批有市場潛力的創新創業項目,舉辦創客大賽,培養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及創業能力的大學生。
4.大力引進和留住各個層次的優秀人才。第一,為滿足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需要,實施更加開放、更有競爭力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開展人力咨詢聯合會議,審視產業規劃發展方向,識別企業緊缺人才訴求,議定重點引進的人才類型,開展人才舉薦項目多樣化引進人才,在全球范圍內吸引一批能夠承接重大任務、取得尖端成果、做出卓越貢獻、形成“塔尖效應”的頂尖人才。第二,完善針對高層次人才的住房、醫療、戶籍、配偶安置、出入境等配套服務政策,推進外籍高層次人才永久居留政策和通關便利措施落實。第三,出臺鼓勵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獎勵辦法,激勵全社會參與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工作。建立本地人才關鍵技能列表,與本地龍頭企業、行業帶頭人、行業協會等進行協商,預測重點行業的未來人才技能需求,定期發布關鍵技能列表,指導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的體系設計。第四,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創新評價標準和辦法,完善創新人才技術入股相關政策,建立完善有利于激發人才活力的收入分配制度。
參考文獻:
[1]侯愛敏.挺進國家十大中心城市鄭州優勢明顯底氣十足[N].鄭州日報,2016-03-10.
[2]鄭波,夏先清.加快向國家中心城市邁進[N].經濟日報,2016-11-14.
[3]田美玲.國家中心城市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以武漢為例[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6.
[4]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行動綱要(2017-2035年).中商情報網,2017-2.
[5]2018年鄭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鄭州統計網,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