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東 齊樂
【摘要】有中國特色的青年美育不能西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暗藏著中國人獨特的精神密碼。其中,“修心養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悟和踐行的精髓;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脈絡的梳理為青年美育提供素材,明心見性、中庸之道、內圣外王、團結仁愛、和諧穩定、義以生利是青年美育方向的精確導航;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式發展是深化美育改革的源頭活水。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青年美育改革
近年來,中國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不斷涌現,時代賦予青年新的使命,也增加了青年新的壓力。面臨日新月異的變化,美育給青年提升道德境界、豐富自身修養、緩解內心壓力以良好的途徑。習近平同志在全國教育大會的講話中指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習近平同志不僅強調大學要重視美育,同時也將以美育人與以文化育人結合起來。可見,提升美育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即是美育的素材,也是美育的目標,貫穿了美育的全過程,同時,文化素養的提升也是美育效果的體現。美育過程中對青年進行思想和意識上的教育,為青年的成長指明方向,對青年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影響深刻,使青年在追尋審美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找尋生命的真諦,提升青年認知事物的能力。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引入青年美育,將創新有中國特色的美育體系。
一、文化底蘊不足導致部分青年缺乏審美
目前,有些青年對知識、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較好,對文化的傳承和領悟較為欠缺,缺乏欣賞美、創造美的體驗。究其根源,是中國歷史文化層面的深層原因。
首先,工業時代的“效率優先”,導致部分青年人情冷漠。為了打破經濟發展的瓶頸,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決定實行改革開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原來在計劃經濟時代,生產、分配和收入相對平均,在社會地位上人較為平等。經過市場經濟考驗,社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市場經濟崇尚“效率優先”,擁有深刻的“精英情節”,效率低下、能力不強的人將收入微薄,如果持續缺乏競爭力,最終將被社會“淘汰”。這讓部分青年都想成為群體中的佼佼者,忙于個人的提升而缺乏對他人的關心,然而競爭未必能讓所有人如愿,有些期待過高而未達到既定目標的人,內心就會失落。
其次,中國文化崇尚人的性格內斂,在發生錯誤時習慣歸因于自身,這容易造成內心的失衡。中國歷史傳統厚重,風俗習慣紛雜,讓人不易把握。而且,一些人發生問題、出現不滿時,不善于自我表達;壓力過大、心態不穩時,不愿意與人傾訴;對美的體驗缺乏交流,缺少藝術性思維及創造。
第三,當今是自媒體時代,西方思潮的滲透、市場經濟的挑戰、部分網絡大V的偏激言論等,讓意識形態領域夾雜了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宗教滲透等思潮,在青年中,一些諸如喪文化、“佛系”文化、拜金文化等非主流文化,腐蝕了部分青年。功利主義的指向,讓青年偏離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低俗的審美、拜金的欲望,讓少部分青年心浮氣躁。針對這種現象,斗爭刻不容緩。在當代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義利觀,以中華傳統文化正能量提升青年審美能力,正本清源,迫在眉睫,是時代發展所需。
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脈絡的梳理為青年美育提供素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理念、方法,值得美育研究借鑒。文化一詞自古有之,中國的“文化”一詞出于《易經》。“文”通“紋”,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化”字單獨使用,最早出現于《莊子·逍遙游》,描繪鯤、鵬之間的變化。古代文化有兩個層面,即天文和人文,天文是天的“紋理”,即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人文是人的“紋理”,指人際交往的軌跡;天文與人文呈現不同的規律,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中國古代重視“以文教化”,即用詩書禮樂啟迪人、教育人。習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就是每一個中國人堅信中國是優秀的、中國文化是優秀的、中國人是優秀的,傳承中華文化的中國人,一定會把國家建設的更加富強、繁榮、昌盛。
1.中國古代有世界領先的物質文化
中國在公元后1500多年歷史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近300年尤其在1840~1949年這110年間衰落。北宋仁宗時期,中國GDP達2000億美元,占全球總量50%,創造歷史最高紀錄。19世紀的英國在最強盛時GDP未超過全球的40%。美國在巔峰時期GDP僅占全球30%。馬克思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中國古代的強盛經濟為產生優秀的傳統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2.中國古代有燦爛輝煌的藝術成就
在音樂藝術方面,五聲調式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調式,五音的名稱分別是:宮、徽、商、羽、角,沒有西洋音樂中不穩定的(4,7)兩個音,這五個音組成了這首和諧之音。五聲調式聽起來很和諧高貴親純空曠,如高山流水,滄海一聲笑等這樣的曲子被稱為五聲調式的曲子。中國古代的五聲,與五臟、五官、五色、五行相對應,讓人通過音樂、色彩與大千世界緊密聯系,構建了“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在繪畫藝術方面,中國古人輕寫實,重寫意。繪畫藝術傳承到齊白石,他畫的蝦,重擬人,刪去繁雜多余的腳,僅留5、6對,這讓藝術真實來源于生活真實又高于生活真實,每只蝦神態各異,互相之間各不相同又有交流,讓西方畫者為之驚嘆,體現了“和而不同”的哲學觀。齊白石對中國畫的創新性轉型,體現出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強大的生命力。
3.中國古代有豐富深邃的人文思想
從周公建禮開始,經歷了春秋時代“孔子、孟子、老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爭鳴,又由漢唐儒學、宋明理學到明清實學,這些思想文化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意義。“修心養性”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論的精髓,指引古人讓自己的內心境界得以升華和平衡。以儒學為例,儒家用“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來形容君子品格,一旦形成君子品格后,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實現個人理想和天下大同的統一。
從以上音樂、美術、儒家思想等三個側面,反映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里蘊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審美觀。這為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人與人和諧統一的習近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提供啟示。習近平同志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秉承“東海西海、心同理同”傳統,超越了國家的界限,倡議構建世界性社群。反觀西方的社群主義,無論是亞里士多德的城邦主義、還是當代社群主義者麥金泰爾、桑德爾、查爾斯·泰勒等人始終沒能讓社群突破國家界限。可見,源于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遠優于西方社群主義思想。這些中華優秀文化,為青年美育提供了豐富的審美素材和獨特的審美方法。
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是深化美育改革的源頭活水
2017年,北京市小學語文課本全面改革,先學“天地人”,再學“a?o?e”,幫助孩子們建立對漢字原初的感覺。這從側面反映出黨和國家對人民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視。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體現為文化的復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要加強科學性和實效性。
1.重視文化的審美功能
文化有助于人體驗美、發現美、傳承美、傳播美,主要功能體現于:(1)交流功能。文化產品、藝術作品、文學語言在國際交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們將精美的作品呈獻給外國人時,能夠讓外國人了解中國,接納中國。(2)傳承功能。藝術作品凝聚了創作者的思想,能夠穿越時空與審美者形成共鳴,這個過程實現了文明的傳承。(3)凝聚功能。優秀的文化作品,可以讓國民心向一方、力向一處,形成更強大的向心力。(4)創造功能。文化是融合劑,能夠促進人的左右腦的協調,激發多元智能并進。據統計,很多科學家喜愛文學、擅長藝術,讓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融合,誕生突破性成果。
2.傳承文化的美育基因
大連理工大學在創校時期,留洋博士屈伯川受黨中央的指示從延安來到大連,冒著巨大的危險繞過國統區,召集五湖四海有識之士,共創大工基業;上個世紀60年代初,物質困乏的年代,大工師生手提肩扛,自力更生,歷時650天建成主樓;經過歷代大工人的拼搏努力,2017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大工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以屈伯川、錢令希為代表的大工先輩,他們凝練的文化血脈,以“紅色基因”的形式傳承,形成了今天大工人“海乃百川、自強不息、厚德篤學、知行合一”的文化格局。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實踐中,可將文化素質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再此基礎上進行美育,可以促進學生重塑審美目標,進行高雅審美。
3.開設以文化促美育課程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第一要義在于確立我們的民族文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團結仁愛、和諧穩定、義以生利等思想,為青年美育提供重要支撐。在過去的五年當中,習近平同志無論是在外交場合,還是出席國內活動,都大量引用古代的名言警句。比如,“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匹夫之責,“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的浩然之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獻身精神,等等。高校可開設以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系統介紹文化中蘊含的美育素材,介紹中國藝術作品中的藝術性和審美方法,激發青年學會欣賞和創作優秀的文化作品,提升青年的審美情趣。
4.利用好新素材、新媒體
新時代的美育話語首先應該在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前提下彰顯文化產品的中國化和大眾化。董卿主持的《詩詞大會》《朗讀者》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百姓、喜聞樂見,這些文化產品兼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美育的改革和發展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讓主旋律更響亮、正能量更強勁,各司其職、齊抓共管,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年美育,培養熱愛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新時代青年。
參考文獻:
[1]趙媛媛,白亞鋒.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美育價值[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2018,(5)?:566.
[2]王一川.美育樹信仰——互聯網時代大學的美育目標[J].美育研究,2018,(5):28.
[3]陳劍.“立德樹人”與新時代中國話語的現代性營構[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8,(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