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鷺羽
【摘要】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高校音樂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將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引入當地高校音樂教育中,是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化整為零的傳承和弘揚。
【關鍵詞】傳統音樂 原生態 地域文化 創新
黑龍江省地域遼闊,是個多民族聚集地,主要民族有赫哲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受到歷史文化、地域環境和本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融等因素影響,生活在黑龍江流域的多民族共同創造了黑龍江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
一、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概述
黑龍江省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十分豐富,如赫哲族民歌、達斡爾族民歌、鄂倫春族民歌、薩滿音樂等。具體來說,可供開發利用的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有兩類:一是漢族的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二是少數民族的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漢族的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可分為民歌和歌舞音樂資源,有即興編唱的森林號子、東北小調、大秧歌、二人轉等,戲曲和說唱音樂資源有滿漢文化相互影響融合的產物——單鼓以及外來的東北大鼓;器樂曲和樂器資源有鼓吹樂、秧歌樂,嗩吶、管子、鑼鼓,鼓吹樂班社、大秧歌隊。黑龍江少數民族原生態音樂文化資源可以分為山歌小調類歌曲、民間歌舞歌曲、民間說唱歌曲和薩滿歌曲。
二、高校傳承發展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的可行性
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帶有民族民間口耳相傳的特性,保持著較多原始生活習俗和民風,表現出原創性、獨特性等特征。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原生態的音樂文化也面臨著多元文化的沖擊和商品化的侵襲。因此,只有在合理開發利用的基礎上,與高校音樂教育相融合才能得以傳承和弘揚。
2003年,國家教育部出臺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提出“高等學校可根據本校學科建設、所在地域等教育資源的優勢以及教師的特長和研究成果,開設各種具有特色的藝術任意選修課程或系列專題講座”。這無疑拓寬了高校音樂教育的視野。其實,這種做法早在黑龍江中小學音樂教材中已得到體現。2008年,黑龍江省中小學音樂教材就增加了本土歌曲;新課程改革后,中小學音樂教材每冊都設置一個單元的黑龍江地方特色歌曲,這是對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傳承所作的大膽嘗試,為高校傳承和弘揚地域音樂文化提供了借鑒。
三、如何在高校傳承發展黑龍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
在高校開設黑龍江地域特色的音樂課程,能使音樂資源得到共享和推廣,有利于對它的傳承和保護。
1.樹立黑龍江本土音樂觀
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具有自身的特點,但不排除對其他音樂文化的兼收并蓄和創新發展,這也是在高校音樂教育中開設黑龍江生態音樂文化的價值所在。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的原創性、獨特性特點,樹立牢固的本土音樂觀,通過課程教學將它們傳授給學生,讓學生掌握黑龍江本土音樂文化的獨具魅力和特點,既促進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的發展,又迎合現階段的市場需求。
2.開發特色課程
開發特色課程是高校培養高素質音樂人才的保障。為此,可建立以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加大對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開發和研究,豐富對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理論和實踐。如開設黑龍江地域原生態民歌的欣賞、歌唱課程,鼓勵教師開展相關課題研究,開發校本教材;鼓勵師生參與民間音樂活動,增加學生對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的認同感,增強傳承發揚的信心,加深學生對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熱愛。在促進學生與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活動的互動交融中,調動學生學習原生態民族音樂文化的主動性。
3.提升師資水平
高素質的音樂教師隊伍是黑龍江原生態音樂文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這就要求高校的音樂教師不但要具備過硬的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掌握黑龍江原生態音樂的演唱技能和技巧,并能有效地傳授給學生。師資水平的提升,有賴于教師要走出學校,來到當地少數民族聚集地,對當地的音樂文化進行研究、分析和挖掘,掌握第一手的素材。此外,還可采取請當地民間藝人、專家進學校的方法,通過相關知識的講解,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并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新理念和新方法,促進教學相長。
任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都離不開創新,黑龍江地域原生態音樂文化的發展也是如此。高校要發揮自身的教育優勢,重視地域音樂文化的基礎性工作,不斷將其與本校的教育教學相融合,進而將黑龍江地域原生態音樂文化加以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伍國棟.20世紀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研究的拓展[J].黃鐘,2005,(2).
[2]陳恕.黑龍江北方民族音樂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3]楊民康.論原生態民歌展示活動的意義和作用——兼談云南少數民族音樂的幾種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J].音樂探索,2011,(3)?:9.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黑龍江原生態民族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教學中的傳承研究》(課題批準號GBB13181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