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良 郭權
【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與高等教育之間矛盾的顯現,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改革成為當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和熱點。應用型高校應秉承“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和“開放、融合、創新、實踐”的教育路徑,實施注重“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融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能力導向、項目牽引、內容動態更新的課程體系,搭建“實驗、實踐、實訓、實習”持續遞進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平臺,打造校企雙向互動的師資隊伍,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覆蓋和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全力打造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 新工科 人才培養體系
一、引言
伴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等的發展,社會對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從“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到“北京指南”“卓越計劃2.0”,高等教育領域新工科人才培養布局在如火如荼地推進,開展新工科建設的系統化、多樣化探索,已成為高等教育領域重要改革熱點。在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上,教育部高教司前司長張大良對新工科建設的背景、目標、要求和途徑等進行了深刻的闡述,他指出“建設發展新工科,要聚焦國家發展戰略,支撐服務發展動能轉換、產業轉型升級”“要主動面向未來,全面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到六問:問產業需求建專業,問技術發展改內容,問學校主體推改革,問學生志趣變方法,問內外資源創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標準”。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吳愛華處長在《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中指出,全面推進新時期工程教育改革和發展過程中,要樹立創新型、綜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構建新興工科和傳統工科相結合的學科專業“新結構”,探索實施工程教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教育“新質量”,建立完善中國特色工程教育“新體系”,加快推進我國從工程教育大國走向工程教育強國。
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服務制造強國等國家戰略……以新工科建設為重要抓手,持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明確了深入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樹立工程教育新理念、創新工程教育教學組織模式等改革任務和重點舉措。
總體而言,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社會與高等教育之間出現了“五新”與“五不新”的矛盾亟待解決。“五新”,——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新產業等蓬勃發展,“五不新”——高等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理念不夠新、專業設置和結構調整不夠新、教學內容和資源匹配不夠新、人才培養模式不夠新、人才培養標準體系不夠新等,亟待持續改進。面向社會需求,高等教育領域應積極主動開展供給側改革,積極響應、深入推進新工科研究和實踐。
在高校層面,不同類型高校基于自身優勢和特色,正逐步深入推進新工科探索與實踐,在新工科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平臺、新機制等方面開展了積極研究。新工科研究與實踐已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領域改革創新的重要催化劑。在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方面,各類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具體研究和實踐層面,都有著各自不同的重點。清華大學林健教授指出,不同類型高校在新工科建設上都應注重針對服務面向、發揮整體優勢、突出培養特色。溫州大學施曉秋等在《融合開放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中指出,高校新工科教育體系對新經濟、新產業的適應性必須建立在人才培養系統的開放性、融合性與創新性上,需要依托機制與體制創新,破解現有系統的不足,構建高度開放、深度融合、多元協同、有效適應的高等工程人才培養生態系統等。國外高校中,麻省理工大學等也已開展了新工科研究和實踐。當然,國內新工科的研究與實踐起步不久,仍面臨著諸多困境需要突破和解決,包括教育理念、專業設置、課程體系、培養模式、產教融合、教學評價等,其中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與優化,是高校解決培養什么樣的新工科人才與如何系統培養新工科人才的關鍵。
二、應用型高校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路徑
本文針對經濟社會領域與高等教育領域“五新”與“五不新”的矛盾,從需求導向和供給側角度,聚焦應用型高校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路徑進行深入研究和探索。致力于新工科人才培養理念創新、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力爭為應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養提供路徑選擇。
本文創新提出了應用型高校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應秉承“開放、融合、創新、實踐”的教育路徑,遵循“以學生為中心、產出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育理念,實施注重“產教融合、科教融合、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融合、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能力導向、項目牽引、內容動態更新的課程體系,搭建“實驗、實踐、實訓、實習”持續遞進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平臺,打造校企雙向互動的師資隊伍,完善全員全程全方位覆蓋和持續改進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全方位打造應用型高校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
1.創新提出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開放、融合、創新、實踐”教育路徑
伴隨著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時代,我國高等教育也應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應用型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應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挑戰,主動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新工科人才需求的結構性變化,主動服務IT相關行業及區域經濟的發展。“開放”是新工科人才培養的首要要義;加強人才培養與產業和社會的融合,加強人才培養各環節的融合互動,是新工科人才培養迫切路徑選擇;“創新和實踐”是應用型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品格保證和過程選擇,新工科人才應更加突出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構建適應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的“五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產教融合。探索建立“點、線、面”全方位立體化校企耦合關系,拓展校企融合深度。點,即校企耦合式人才培養重點環節的切入點。以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和內容更新、教學條件與資源改善、師資隊伍建設、課堂教學、學科競賽與創新創業、實習實訓與畢業設計、考核與評價、就業等關鍵環節為切入點,將企業軟硬件資源,包括職業標準、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企業師資、實驗實踐條件、企業文化等因素嵌入到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線,即以新工科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線,結合學校定位聚焦IT相關行業領域,使學科對應行業,專業對接企業,人才培養標準對接行業企業標準,資源與內容建設跟蹤技術發展,隊伍建設和創新實踐對接社會實際需求,將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將校企合作融入人才培養全程。面,即建立學校與企業校企合作各層面的對接。學校職能管理層面與企業管理層面對接,教學實施層面與企業事業部對接,學校教師層面與企業工程師對接,學生與項目組創新層面對接。通過“點線面耦合、多點嵌入、精準合作”模式,推動校企深度融合。
二是科教融合。探索建立學科建設、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銜接的聯動關系,推進應用研發與人才培養融合發展。樹立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專業集群、區域經濟和產業行業發展一體化理念,將學科與專業的組織領導、規劃建設、管理體制機制以及激勵機制相結合,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與文化傳承創新相結合,著力推進學科與專業、科研與教學的一體化建設。切實提高專業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契合度、依存度和貢獻度。
三是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探索建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互動一體化工作理念。新工科人才培養,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要以家國情懷為己任,要主動融入黨和國家強國夢想,主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格局,主動服務人民大眾,永葆思想政治底色,樹立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步設計、同步實施的一體化工作理念和模式,使兩者相互促進,形成合力。
四是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融合。探索建立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融合互動模式。基于教育利益相關者調研,以新工科對學生能力結構需求和素質要求為標準,優化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規格和目標,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一體化培養,樹立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同等重視、同步設計、同頻實施的工作模式。
五是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新工科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具有理念的一致性、模式的同質性、建設內容與實施路徑的趨同性。應將新工科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實現高度融合。實現以創新創業驅動的新工科教育實施路徑,為新工科發展的本質屬性增加內涵性驅動力。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對接。
3.構建能力導向、項目牽引、內容動態更新的課程體系
在新工科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應根據各門課程對IT類專業新工科人才培養目標的貢獻,優化設計課程體系的結構和次序,豐富課程、項目、活動、專題等教學活動內涵,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等基本素養和通用能力培養,突出面向職業崗位所需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基本技能和專業能力培養,積極跟蹤行業、企業前沿技術和專業發展,動態更新課程、項目等教學內容和實施載體;規劃設計單元項目、單元組項目、課程項目、課程群實踐項目及專業綜合實訓項目體系,將逐級遞進的應用能力培養貫穿大學四年全程。
4.搭建適合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教育資源和環境平臺
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構建基于IT行業背景、滿足理論與實踐教學全環節的實踐環境和立體化教育教學資源。建設體現當前新工科行業主流技術發展趨勢的實驗室,構建與各專業實踐教學相配套的虛擬實驗室,為大學生提供專業對口實習實踐基地,加強校企協同育人環境建設,使校企資源共建、平臺共享成為共贏常態,為大學生工程實踐、雙創訓練、科技研發等提供條件支持與服務保障。
5.打造校企雙向互動的師資隊伍
以產教融合為途徑,引進具有行業經驗的教師、聘請企業專家、開展新工科教師培訓和能力提升評價等方式,打造一支熟悉行業發展、擅長高校教學、具備雙師能力、能夠在校企雙向互動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明確師資隊伍應用研發方向、聚焦新工科行業和區域經濟開展科技研發服務等,同步提升教師科研能力與教學能力,促進科研內容與教學內容有效鏈接,促進科技服務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同步提升。
6.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借鑒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國家專業類標準、ABET、PDCA等質量管理理念與方法,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完善實施全員參與、全程監控、全方位評價的教學質量管理與保障體系,優化質量策劃、組織保障、過程監控、信息收集與反饋、質量評估與改進等子系統,促進教學各領域持續改進,有效保證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三、結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新工科建設的模式并不唯一。該論文對所在單位IT類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情況進行了初步探討,為新工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提供了一種路徑選擇,其實踐效果也獲得了廣泛認可。后續,該研究成果將結合實踐進一步持續優化,以期對同類高校起到一定的示范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大良.因時而動 返本開新 建設發展新工科——在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大學教學,2017,(04):4.
[2]吳愛華.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
[3]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Z].教高〔2018〕3號.
[4]林健.面向未來的中國新工科建設[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7,(02):26.
[5]施曉秋.融合 開放 自適應的地方院校新工科體系建設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