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鈞 唐友亮 潘海成



【摘要】面向應用技術型高校實踐教學轉型,針對目前《AUTOCAD》課程“協同設計”的教學過程缺陷,提出了基于CAD協同設計的應用技術型高校動態實踐教學過程。該過程主要包括教材內容動態研究、實踐體系動態構建、教學方法動態選擇、教學過程動態設計、教學效果動態評價、教學反思動態總結等六個部分。
【關鍵詞】CAD協同設計 應用技術型 動態實踐教學
一、引言
應用技術型高校工科類人才培養方案中,《AUTOCAD》課程作為“大學CAD類課程”之一,對于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具有極其重要的基礎工具性與復雜實踐性。基礎工具性體現在AUTOCAD是未來工科類學生學習、工作的基礎操作與應用工具。復雜實踐性體現在《AUTOCAD》課程體系中的復雜內容與實踐技能。
其中,“協同設計”章節是《AUTOCAD》課程高級操作中的核心部分之一。目前,應用技術型高校專任教師在講授《AUTOCAD》課程的“協同設計”章節過程中,迫于學時的限制,極有可能會進入兩個誤區之一。這兩個誤區分別是忽略、略講該章節,致使該章節失去了高級操作的復雜性,學生難以真正領悟該高級操作的實踐精髓;精講、細說相關案例,致使該章節失去了CAD系統功能的完整性,學生難以全局掌握該CAD系統功能的設計意圖。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基于教學大綱的要求,給學生深入淺出地講授《AUTOCAD》課程的“協同設計”章節,成為了現實的棘手問題。
目前,CAD協同設計重點研究其系統開發,而非其實踐教學。CAD實踐教學聚焦在CAD整體知識傳授的過程性,未見探索CAD協同設計環節的復雜性;現有協同設計教學重視協同育人環境創建,卻忽視了CAD協同設計實踐教學;動態實踐教學研究體現在專業領域,缺少課程領域相關研究。
面對有限的學時,為了有效、準確、深入地講授《AUTOCAD》課程中的“協同設計”章節,本文開展了基于CAD協同設計的應用技術型動態實踐教學過程探索。
二、動態實踐教學思路
(一)動態實踐教學原則
針對CAD協同設計,動態實踐教學原則包括如下三個部分:(1)對于靜態實踐教學,體現動態實踐教學的特殊性與互補性;(2)對于協同設計內容,注重實踐教學過程的完整性與應用性;(3)對于CAD相關操作,把握設計意圖實現的系統性和邏輯性。
(二)動態實踐教學思路
針對CAD協同設計,動態實踐教學思路包括如下六個方面:(1)教材內容動態研究;(2)實踐體系動態構建;(3)教學方法動態選擇;(4)教學過程動態設計;(5)教學效果動態評價;(6)教學反思動態總結。
三、教材內容動態研究
教材內容動態研究主要包括教學材料動態分析、教學目標動態把握與具體內容動態研究。
(一)教學材料動態分析
基于“CAD協同設計”教學大綱章節要求,開展教學材料動態分析。教學材料中的相關章節編寫內容,應該滿足課程教學大綱相關要求。將教學材料的靜態內容,基于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實踐需要,結合工科專業背景與行業研究現狀,進行動態擴展分析,深入挖掘學生興趣點與學習驅動力。
(二)教學目標動態把握
教學目標動態把握,主要包括教學主題動態引入與教學目標動態控制。教學主題動態引入,指的是要將學生學習該章節的內容時,存在帶入感,而非強迫感。講解“CAD協同設計”時,應首先邏輯梳理AutoCAD功能模塊,然后點出各功能模塊缺陷及其協作的必然性,最后順勢點出教學主題“CAD協同設計”。教學目標動態控制,指的是依據《AUTOCAD》課程教學大綱中的“協同設計”靜態教學目標,通過把握靜態教學目標所涉及的階段性和過程性,對其進行動態實現程度控制。
(三)具體內容動態研究
具體內容動態研究,指的是圍繞“CAD協同設計”教學大綱章節內容,將其具體細致劃分,逐個部分進行動態研究,探尋每個部分的特殊性及其之間的協調性,重點研究每個部分的互動性。AUTOCAD軟件的“協同設計”功能,是由三個功能模塊實現的。這三個功能模塊分別是可以“直接引用”的基本塊、“協調引用”的動態塊、“系統引用”的外部參考。
四、實踐體系動態構建
實踐體系動態構建主要包括教學情況動態分析與實踐教學動態調整。教學情況動態分析主要包括教學知識經驗分析、教學技能態度分析、教學特點風格分析等方面。實踐教學動態調整主要是面向學生實踐體系構建展開的。
(一)教學情況動態分析
1.教學知識經驗分析
教學知識經驗分析,主要從學生角度、教師角度、教師與學生互動角度等三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教學知識經驗分析,如圖1所示。
2.教學技能態度分析
教學技能態度分析,主要從學生角度、教師角度、教師與學生互動角度等三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教學技能態度分析,如圖2所示。
3.教學特點風格分析
教學特點風格分析,主要從學生角度、教師角度、教師與學生互動角度等三個角度,對其進行研究。教學特點風格分析,如圖3所示。
(二)實踐教學動態調整
實踐教學動態調整,主要圍繞學生實踐體系構建過程。學生實踐體系構建,主要從學生知識經驗角度、學生技能態度角度、學生特點風格角度等三個角度,依托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對其進行綜合協調。學生實踐體系構建,如圖4所示。
五、教學方法動態選擇
教學方法動態選擇,指的是基于教材內容動態研究過程,根據實踐體系動態構建狀況,進行教學方法的有效篩選與高效運用。基于“CAD協同設計”教學大綱章節內容,根據協同設計的必要性,選用引導法;根據協同設計的可行性,選用啟發法;根據協同設計的特殊性,選用任務驅動法;根據協同設計工具的功能性,選用講授法;根據協同設計的操作性,選用創設情境法;根據協同設計的便捷性,選用討論法。
六、教學過程動態設計
教學過程動態設計,指的是基于教學內容動態研究,結合教學方法動態選擇,合理安排教學過程中的具體環節,以期達到環環相扣、銜接自然的效果。教學過程動態設計,主要包括概念引入、特點分析、操作講解、實踐應用、歸納總結、作業布置等6個階段。
作為技術數據信息載體,CAD協同設計技術是目前數字化設計與制造過程中的關鍵應用技術。因此,概念引入階段,可以重點圍繞CAD協同設計技術的需求性、科學性、可行性、高效性等四個屬性,開展CAD協同設計的基本概念引入。特點分析階段,主要包括CAD設計的了解、設計意圖的把握、協同設計的實質、CAD協同設計過程。操作講解階段,依次重點圍繞基本塊的標準性和規范性;動態塊的靈活性和智能性、外部參考的附著性與覆蓋性展開。模具CAD協同設計過程中,系列產品模具的工藝零件可由動態塊實現、結構零件可由基本快實現、標準模架可由外部參考實現、其他零件可由基礎繪圖實現。歸納總結階段,主要從CAD協同設計的實質、工具、實例等三個方面進行。布置作業階段,重點圍繞CAD協同設計的把握、實現方式的控制等兩個方面展開。
七、教學效果動態評價
(一)教學效果預期
教學效果預期,是培養學生“善學”意識。培養學生“善學”意識,主要包括釋放學生“想學”潛力與樹立學生“能學”信心。教學效果預期,如圖5所示。
(二)教學效果體現
教學效果體現,主要表現為學生的反饋情況。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兩個班的學生,通過基于CAD協同設計的應用技術型動態實踐教學過程,釋放“想學”潛力的學生,比例約為90%;而樹立“能學”信心的學生,比例約為86%。這兩個比例,均高于CAD協同設計常規實踐教學過程中的相應學生比例。這說明基于CAD協同設計的應用技術型動態實踐教學過程,某種程度上,改善了CAD協同設計現有實踐教學不足,達到了預期目標。
八、教學反思動態總結
教學反思動態總結,主要包括激發“想學”潛力、實現“能學”夢想、發揮“善學”優勢。激發“想學”潛力,指的是啟發引導學生去理解,任務驅動學生去思考。實現“能學”夢想,指的是講解幫助學生去掌握,情境激發學生去應用。發揮“善學”優勢,指的是討論促進學生去總結,實踐應用學生去提高。
參考文獻:
[1]劉文廣.異構CAD協同設計研究[J].機械制造,2019,(6)?:5.
[2]劉日.基于國產PLM系統的三維CAD協同設計的應用與實踐[J].CAD/CAM與制造業信息化,2014,(7)?:22.
[3]肖云.土木學科CAD實踐教學問題及對策[J].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112.
[4]張太樂,熊燦娟,粟梅.地質工程專業《地質CAD》實踐教學探索與研究[J].山東工業技術,2018,(2)?:211.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2017JSJG279);江蘇省宿遷學院第六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sqc2016jg32);江蘇省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項目(PPZY2015C252);江蘇省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培養對象經費資助項目(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