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斌
2020年已經到來,經濟運行環境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首先,周期性力量正在發生方向性變化。過去6個-7個季度周期性力量主要是帶動經濟下行,未來將對經濟景氣度做出正面貢獻。其次是政策環境邊際改善。對外政策方面,中美貿易談判如果能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不僅有利于2020年的出口,更重要的是避免了中美關系繼續惡化,有助于穩固投資者信心;對內政策方面,經歷了前幾年的去杠桿、影子銀行和地方政府隱形債務治理以后,接下來的政策更加側重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再次,外部經濟環境邊際改善,全球經濟同樣處于周期性的觸底反彈進程當中。
制造業部門筑底回升。制造業PMI、制造業利潤同比增速、工業企業產成品庫存累計同比增速等指標在經過連續六七個季度的單邊下降以后均開始企穩反彈。從上述指標歷史上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來看,經歷如此長時間段的單邊下行以后,筑底反彈是大概率事件。從行業層面看,制造業中體量較大的汽車板塊、電子通訊設備板塊的銷售同比增速反彈,對整體制造業的利潤貢獻有明顯改善,汽車和電子通訊設備相關企業在股票市場上的股價也有了20%-40%的顯著回升。
出口有望弱反彈。不僅是中國,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顯現出了周期力量驅動的制造業反彈。過去十多年的經驗顯示,中國制造業、全球制造業、全球貿易和中國出口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緊密關系。中國和全球制造業反彈背景下,中國出口將從中獲益。
消費溫和增長。汽車和5G手機消費有望成為兩個亮點。汽車生產和銷售在過去一年半時間里經歷了深度下行調整,目前汽車銷售的同比增速持續回升證實了趨勢回歸的動力。汽車已經告別高增長時代,但未來兩年有望保持正增長,對消費的負面拖累下降。中國對電子通訊產品的消費需求旺盛,5G手機有望成為2020年新的消費亮點。近期中日韓臺通訊半導體行業生產鏈上的價格和產能復蘇,為接下來密集推出的5G手機備貨。盡管汽車和手機兩大非耐用消費品銷售有望改善,然而從消費增速的長期軌跡來看,非耐用消費品起伏波動對消費增長的影響不會很大,難以改變近十年來消費增速的逐年遞減趨勢。
房地產投資面臨下調壓力。在部分大型房企大幅讓利促銷的刺激下,2019年房地產銷售情況好于預期,2019年商品房銷售預計17億平方米,與2018年大致持平。商品房價格和銷售不景氣的環境下,2018年-2019年商品房新開工面積一直保持了高增長。歷史上商品房銷售對后續房地產新開工面積有較好的對應關系,當前新開工面積相對于銷售的背離對未來的商品房新開工帶來了壓力。土地成交面積也是預測未來2個-3個季度房地產新開工面積較為可靠的指標。2019年下半年以來土地成交面積大幅放緩至負增長,預示著未來房地產新開工情況不佳。根據“2018年-2020年新三年棚改攻堅計劃”,2020年的棚改規模約600萬套,比2019年增加300萬套,拉動新開工增量約1.5億-1.8億平方米,這會對2020年房地產新開工和投資起到一定的支撐作用。
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稍有起色。經過持續八年的下滑,目前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已經下降到2.6%的低位。在制造業景氣度回升的激勵下,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不會再進一步下滑,但也不會看到大幅反彈。本輪制造業反彈更多是存貨意義上的調整,還不足以給制造業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帶來信心。中國經濟正處于從制造到服務的經濟結構轉型階段,制造業普遍面臨市場競爭加劇和銷售預期不佳狀況,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難有起色。
經濟景氣度即便改善,市場內生增長動力依然較弱。2019年是房地產超預期表現對沖制造業下行,2020年可能是制造業弱勢反彈對沖房地產下行。從量級上看2020年市場內生增長動力改善不會太多,市場內生增長動力整體依然較弱。
內生經濟增長動力較弱,直接的原因是支出意愿不足。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冷的時候長、熱的時候短,這與2003年-2011年之間的宏觀經濟運行特征形成鮮明反差。這個現象背后的直接原因是市場自發的購買力不足。全社會廣義信貸決定了全社會的金融資產增量,是形成新增購買力的支撐。過去企業部門的信貸增長有力地支撐著廣義信貸增長,也支撐了全社會購買力的增長。2012年以前全社會廣義信貸增量部分超過50%來自不包括地方融資平臺的企業。2012年以后,企業廣義信貸大幅下降,全社會廣義信貸增量部分只有不到20%來自企業。企業廣義信貸的下降大幅拉低了市場內生的廣義信貸和購買力增長,這帶來了市場內生的購買力不足,也帶來了對政府支出擴張的需要。
深層次原因是經濟增長動能青黃不接,缺乏新的增長點。2012年之前正是中國經濟工業化的高峰期,以鋼鐵、煤炭、化工、裝備制造為代表的重資產行業處于發展高峰期,企業盈利和投資意愿強,廣義信貸供求兩旺,帶動全社會金融資產和購買力快速增長。2012年以后,資本密集型工業自然減速,舊經濟增長引擎減速,然而新的引擎未能充分發力。企業信貸大幅下降的深層次原因是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
地方融資平臺和政府債務的穩定增長是當前宏觀經濟穩定的基本保障。給定地方融資平臺和政府在當前新增廣義信貸中占比超過50%的事實,一旦地方融資平臺和政府的債務擴張有顯著下降,廣義信貸、全社會購買力和經濟景氣度會立刻大幅下降。2018年下半年的經濟表現就是個鮮明的例子。當前階段僅憑市場內生的力量遠不足以支撐足夠的信貸增長和相應的購買力增長,不足以保持宏觀經濟穩定。避免短期內宏觀經濟大起大落,保持全社會廣義信貸和購買力穩定增長,需要落實在保持地方融資平臺和政府債務的穩定增長。
仍需保持積極財政和貨幣政策。需要盡可能地采取兼顧短期內宏觀經濟穩定和培育中長期經濟增長新動能的財政支出政策,也需要激發市場內生信貸需求和減少債務壓力的貨幣政策。在市場內生增長動力較弱且短期內難以解決的背景下,政府對經濟的支持政策切勿輕易退出,避免輕易退出后經濟二次探底和政策再次被迫大幅介入的風險。這一點無論是中國還是發達國家在過去幾年都有經驗教訓。
新的經濟增長點在于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隨著收入提高,中國家庭需求從一般工業品和食品轉向了人力資本密集型產品和服務,包括更高質量和更加個性化的制造業產品,也包括醫療、教育、科研、文娛、科研等行業,這些都是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中國正在經歷從制造到服務的消費支出結構轉型,以及由此引發的產業結構轉型,這些都是高收入國家類似發展階段的共同現象。高收入國家的經驗還告訴我們,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在于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業。只有發展人力資本密集型產業,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發展需要依托于大都市圈發展。從高收入國家的城市發展經歷來看,大都市圈是城市發展進程中的普遍選擇。以都市圈建設為契機,將為中國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發展帶來更大的機遇。
中國的都市圈建設還存在著眾多短板。其一,交通基礎設施和相關的管理和服務不夠完備。其二,都市圈房價過高。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房價雖然很高,但是城市外圍的房價有非常明顯的下降,處于中等收入家庭可接受范圍以內。其三,服務跟不上。公共服務明顯落后于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醫療、文娛等服務也有很大缺失和差距。這些短板制約了大都市圈發展,制約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制約了人力資本密集型行業的發展。
補上大都市圈建設的短板,需要落實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保障大都市圈基礎設施建設低成本、長周期資金來源。地方政府一般債遠不足以滿足公益和準公益類的建設資金需求,需要靈活運用專項債,擴寬融資渠道。需要引以為戒的是不能再借助影子銀行為公益和準公益類建設項目融資,這是近年來中國金融風險上升的主要根源。其二,保障都市圈的住宅用地。都市圈范圍內不必要求有農業用地,也不必要求工業用地比例,充分保障都市圈的住宅用地才能有效降低區域內的住房價格。其三,政府和市場一起努力,改善服務。政府要負起一般公共服務的職責,并且提供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基礎教育、醫療服務、文娛等服務的供給。
建設大都市圈需要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一個可供參考的做法是效仿過去的試驗區經驗,試點大都市圈試驗區,試驗區要對區域內的地方政策,尤其是土地政策、各種公共服務的供給以及對服務的各類管制政策有高度自主權。
(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