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過去兩年我們經常討論第四次工業革命,它對于傳統行業是巨大挑戰,也是巨大機遇。
很多傳統行業面對新技術時都憂心忡忡,擔心自己會被新技術替代。其實,新技術必然會導致新的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但不一定會替代掉原有玩家。
當一項新技術遭遇一個傳統產業時,它有兩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新技術和傳統產業整合效果非常好,效能提升很快,雙方合作共贏。新技術賦能傳統產業,傳統產業自我變革,成為新興數字經濟體中的一員。
比如汽車對于現代人來說是生活必需品,未來車可能會變成一個電子產品,如果傳統車廠可以很快地與新技術結合,它就會改變原來的產業模式、分銷模式、商業模式,變成一個數字化企業。
第二種可能性,如果現有產業不能利用新技術,或者只部分應用新技術,就會給創新公司機會去顛覆既有產業。這就是很多傳統產業擔心的替代,替代發生的前提是在位者沒處理好與新技術的關系。
現實中,無論既有產業還是新技術催生的新勢力,大家都在尋找一個平衡點去合作,但更重要的是互相激勵,在互相激勵中發現機會,不管誰是最后的贏家。
工業物聯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如今工業物聯網終于不再發生在某一行業的局部區域,它可以大規模地鋪到生產線中。比如汽車生產商可以直接通過工業物聯網去監控庫存、容量、性能檢測等,設備制造方可以通過工業物聯網的高精度傳感器檢測某工具被用了多少遍、零件怎樣進行資源調配等。
電力公司甚至利用傳感器監控所有的電力設備。設備出問題之后,把信息及時分享到社區,告知突然斷電的可能性。就算是傳統的礦業,也可以在礦車上安裝上百個攝像頭和傳感器,變成無人駕駛的礦車,從而保護工人的安全。
以上所說的這些都是工業物聯網帶來的巨大應用場景,它相當于給了工業一個大腦。從一個小的大腦開始到最后的超腦,最終達到萬物互聯的工業應用場景。除了工業物聯網,工業的另一個走向就是從規模化到定制化。
傳統的工業尤其是制造業,一直以來的核心是重資產,規模化生產。帶來的問題是產品利潤率低,要想提高利潤率,那就要個性化生產,個性化的技術核心一定是3D金屬打印技術。現在3D金屬打印的成本越來越低,可以適應各種各樣的金屬材料,快速、高效、低成本地完成個性化定制打印服務。
但是光有3D打印技術是不夠的,還需要工業物聯網來及時整合用戶的需求信息,然后把信息傳遞給生產線,再去進行資源的分配、生產線的分配,生產不同的產品。
以上所說的傳統制造業,好像離我們的生活有點距離,但智能交通系統關系到我們每個人。
一提到智能交通系統,大家第一反應就是無人駕駛。雖然無人駕駛技術很重要,但想真正實現L4(高度自動駕駛)、L5(完全無人駕駛)還需要很多年。
無人駕駛也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路上有人開車,也有機器開車。這時我們就需要一個很聰明的無人駕駛系統,因為人是非理性的,機器是理性的,人類有很多馬路殺手,可以創造各種極端情況,導致機器無法反應。
第二階段,就是路上只有機器開車,這也是未來交通系統的終極階段,當路上只有機器開車的時候,我們還需要那個非常聰明的無人駕駛系統嗎?不一定了。
那時如果整個交通系統進行智能升級,智能交通燈、智能樓宇,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星羅棋布,就會有一個超級城市大腦布局全城市的交通資源。每輛車不再需要自己判斷該怎么做,而是成為整體控制系統中的一個點,以最高效和最方便的方式去服務整個交通系統。
這些新技術的集成,它解決的不僅是擁堵問題,還解決了另一個大問題,即低效能交通系統中的能源浪費問題。
新技術要大發展,核心一定是賦能而且同時提升效能,這不僅幫助我們更高效地生活,而且可以大大降低能量消耗。
在我小的時候,航空科技還是只有政府能做的行業,但現在被新技術推動著快速變革。過去十多年,有越來越多的民營機構、私有公司開始踏足這個行業。新技術的發展降低了航空產業的門檻,這個重資產、大投入、試錯成本高的產業正在悄然變化。
促成變化的第一個重要技術就是3D打印技術,金屬打印可以形成一體化的部件,這個特性對于航天科技格外重要,因為無論再精密的器械合到一起時,總會有肉眼不可見的校準層面上的問題。這個小小的校準問題,在發射的過程中,在外太空這種極端的環境下,都可以被無限放大,造成危險。
而3D金屬打印技術現在已能基本消除打印過程中的雜質和氣泡,適應不同的新型材料,打印速度也在快速提升。而且3D打印技術非常靈活,成本也很低。

智能交通系統不僅解決了擁堵問題,還解決了低效能交通系統中的能源浪費問題。
無論是SpaceX還是其他的公司,它受益于這樣的技術,同時它基于工業物聯網進行快速的信息收集、糾錯,完成發射。而航空科技的發展,也在反向推動地面上現有產業提升技術能力。
今年SpaceX發布了一個新項目——星鏈項目。星鏈項目計劃在地球的低軌建造一個衛星網,給所有人類提供優質網絡服務,但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給人類提供一個太空AWS——太空云服務平臺。
以前,想要用到一些衛星圖像,就需要自己發一個迷你衛星,成本很高,如果有了太空AWS,人們可以直接購買它的服務。比如油田公司可以直接通過衛星圖像去監控油庫油井郵輪,而不需要自己發射衛星。
反過來,地面上的技術發展又會幫助我們更好地探索太空。
上文提到了很多創新技術對人類的賦能,這其中有一個關鍵詞是數據傳輸。整個社會數字化之后,包括數字化人、數字化資產,還有數字化產業,工業界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
這其中反復提到的一個詞就是數字資產,數字資產的價值很快將不亞于物理資產。
既然數字資產如此重要,那我們就要保護它的安全。我們在探討技術創新的時候,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會面臨的潛在問題。可能在不遠的將來,網絡安全犯罪會成為給人類造成最大困擾的犯罪之一。
現在大家可能覺不出這個世界有多么危險,因為并沒有黑客真的攻到你的家里,但在萬物互聯之后,在我們沒有意識到的情況下,每時每刻都有成千上萬起的黑客攻擊發生。
舉個例子,如果愚人節開玩笑,你可能買一個玩具放到女朋友的椅子上,她坐一下,會被硌到。但是黑客怎么開玩笑呢?他會黑進對方家里的智能溫度調控系統,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把對方的溫度調到三十七八攝氏度,怎么樣都沒辦法把溫度改低,除非把它砸掉。
萬物互聯之后,黑客可以入侵你家里的智能冰箱,或者安全系數比較低的智能盒子,然后通過路徑劫持,跳到你的攝像頭,甚至汽車的電控設備都有可能被黑。
工業面臨的問題比個人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一個工業智能系統,或是工業物聯網系統被黑進去后,黑客可以偷走信息,控制整個生產線,傷害遠大于家庭被黑。
工業界現在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在工業物聯網的布局過程中,已經安裝了很多安全程度比較低的低成本傳感器、遠程攝像機、路由器等等,這帶來一個挑戰:不同的標準,不同的數據,怎么樣在已有傳感器的基礎上,再去加一層網絡安全系統,現在大家都在迫切尋找該問題的解決方案。
新技術,比如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部分網絡安全問題。
單純通過人力或者依靠IT系統去保護網絡安全非常艱難。因為對于傳統的網絡安全公司來講,它所熟悉的環境僅僅是數據中心、辦公環境和個人設備。 但現在是工業物聯網,它的大環境非常復雜,應用人工智能技術之后,可以抵擋30%到60%的惡意攻擊。
萬物互聯時代,我們面對的另外一個大威脅是數據壟斷。我們每個人有自己的數據資產,工業界有工業界的數據資產,既然是資產,就不應該被壟斷。但現實情況是,在整個科技界甚至更大范圍的產業界,已經存在數據壟斷。谷歌、Facebook擁有甚至壟斷我們的個人社交數據,而企業數據則握在微軟和亞馬遜的手里。生物醫療數據,在醫療和藥品公司手里,石油行業的石油數據、產業數據,在大玩家手里。
數據壟斷一方面侵犯了數據資產的所有者,另一方面會導致新企業的創新成本越來越高,對創新生態的負面影響巨大。同時,數據壟斷在某些機構中,它受攻擊的危險程度、被濫用的風險程度也會大大提高。
這也是為什么過去兩年硅谷科技行業的領袖開始致力于幫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了解數據壟斷問題,通過立法、通過數據監管來幫助整個創新產業反對數據壟斷。
在硅谷,討論到數據監管,我們總要討論監管的對象應該是技術還是數據?
前段時間,舊金山頒布了一個法案,禁止執法機構通過使用計算機視覺技術去執法。我對此很失望,因為在我看來,被監管的對象不應該是技術,技術是中性的工具,監管工具并不能解決問題,真正需要被監管的是數據。具體來講要監管的是數據存儲權和數據使用權。
2018年,歐洲出臺了GDPR,它是全世界最嚴格的數據監管法案。而在加州,全美境內最嚴格的數據監管法案CCPA會在2020年正式生效。
這是一些好的動向,我也期待在中國能看到更多的數據監管,去保護個人和產業的數據資產。
以前在硅谷工作生活的人都有一個天真想法,覺得科技和政治無關,我們在通過技術創新改變世界。但過去一年我深刻感受到,其實科技和政治有很大聯系,互相博弈和影響。
過去兩年,中美爭端對于科技創新產生了深遠影響。短期影響是很多美國企業沒有辦法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企業在美國也面臨巨大挑戰,但我更擔心的是其長期影響。
以前,硅谷的創新風潮非常全球化,人們覺得硅谷并不是美國的硅谷,而是全世界的硅谷,硅谷企業在誕生的第一天就開始考慮全球化市場,全球化思維是硅谷的思維定式。
現在,中國有一些大企業開始擔憂,認為自己不能只依賴單一的技術提供方,而需要建立自己的基礎技術體系,至少需要有多家供應商。這對硅谷創新帶來的影響就是,全球化的市場應用場景可能不復存在。
技術本身是中性的,技術創新如果發生在一個好的時代,就可以快速地滲透到各個市場,產生良性社會影響,但是如果發生在一個動蕩的時代,技術的擁有者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技術的走向。
我們作為科技行業的從業者、創新的驅動者、創新企業的投資人,現在有更大的責任,去推動技術往好的方向走,使得技術的應用不僅限于特定的人群,而是普惠全世界。
無論世界怎樣變化,時代怎樣動蕩,我對技術創新仍然保持巨大熱情,因為技術所產生的社會效能往往超出我們的想象。
在硅谷,創業者經常會講一句話:“向月亮進發,即使沒有成功,你也將置身群星之間。”我們最終的目標是改變世界,讓世界變得更好,也讓自己變得富有。
(編輯: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