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艷
(江蘇蘇州工業園區星瀾學校,江蘇蘇州 215000)
數學知識點中有很多抽象的知識點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積累很多問題,影響學習效果。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采用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敢于提問,通過提問的方式解決自身在學習中產生的疑問。
自由的學習環境及學生在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學生主動開展創造活動的基礎。學生只有身處和諧與民主的課堂氛圍當中,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才會產生主動意識,從而更好地調動自身思維開展思考,并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疑問,進而提出自己的問題[1]。
當前,學生對提出問題具有畏懼心理,不敢提出自己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存在問題,師生間的距離較遠,教師缺乏足夠的親和力;另一方面是學生對提問在心理上有所顧慮。因此,若要對學生形成有效刺激,使學生敢于在課堂教學中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必須為學生建立起一個和諧與民主的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心情得以放松,感受到教師的親善。教師要積極地走入學生群體,與學生展開更多的交流和互動,平等地對待學生,使學生能夠更加親近教師,縮短心理上的距離,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當課堂教學氛圍變得和諧、愉快時,學生才會逐漸形成問題意識,才會自然地形成獨立的見解。例如,在學習加減法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道開放性較強的題目讓學生展開思考:“小明的父親買了10 個蘋果,媽媽買了6 個梨子……”教師讓學生以這些已知條件為基礎,設計一些數學問題。學生會提出:蘋果比梨子多幾個?小明家里現在一共有多少個水果?在這樣民主、愉快的課堂氛圍當中,學生可以自由地發揮,形成一種連鎖反應,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提升,使學生敢于提出問題。
當學生的問題意識逐漸形成之后,教師便要對學生進行提問方法的指導,使學生的提問能力能夠得以成長,有效地掌握提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如果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并沒有表現出明確的目的性,問題內容非常隨意,那么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便不會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例如,在學習“倍”相關的知識點時,教師若僅僅讓學生講出倍數的關系,那么學生將會有一定的學習困難。這時教師便要指導學生,舉出例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籃子當中有6 個桃子和2 個蘋果,那么桃子的數量便是蘋果數量的3 倍。”這樣,學生會對倍數問題有一定的了解,模仿教師給出的案例提出與其相類似的問題。學生在不斷的嘗試中會產生更加強烈的學習熱情。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數學問題,很多問題都是學生難以理解的。教師要教導學生掌握提問的方法,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問題。另外,教師還要讓學生加強對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的觀察,使學生能夠在使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鍛煉創新思維,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產生問題意識。例如,教師在講解估算的相關知識點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有一個兩位數,它的個位數是5,那么現在應當是舍還是入呢?”當學生對這樣的問題感到疑惑時,教師便可以讓學生先展開討論,使學生能夠充分地進行自主思考。而在學生展開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也要參與其中,在幫助學生快速解決問題的同時,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任何問題的產生都需要以一種特殊的情境為基礎。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為學生創造一種特殊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與現實情境產生沖突,從而使其產生好奇心,主動探究這種沖突的原因,尋找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提出自己的問題[2]。在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能夠在好奇心的引導下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因此,教師應當為學生創設趣味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產生疑問,使學生更加樂于提問。
首先,教師要了解學生的興趣,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并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例如,教師在講解分數的相關知識點時,利用學生對動畫片中各種角色的喜愛,創設情境,進行新知識的導入:“豬八戒與孫悟空要一起吃一個西瓜。孫悟空說每個人都吃四分之一好了,而豬八戒這時卻說自己必須要吃得更多,他要吃掉五分之一。當他們將西瓜分吃完之后,豬八戒才認識到自己犯了傻。”之后教師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為什么豬八戒認為自己犯了傻呢?”這樣的教學情境包含了分數的知識點,非常自然地將新知識點進行了教學導入,學生會對這些問題進行主動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形成問題意識,同時也會在教學情境當中更加樂于提問。
其次,教師可以創設懸疑式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例如,在學習“乘法結合律”的相關知識點時,教師可以針對教材當中的內容設計懸疑式的問題,以此進行情境創設。“今天是星期六,小張到文化用品店購買學習用品。他購買了10 支鉛筆及10 個作文本。這些物品的單價都是2 元錢,那么小張一共需要付多少錢?”在計算過程中,有些學生會使用10×2+10×2=40 元,還有些學生會使用(10+10)×2=40 元。這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哪一種更好呢?教師通過這樣的問題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尋找答案。教師在學生思考過后要進行知識點的講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同時也對自身思考過程中所積累的問題進行解答。在教師講解之后沒有得到答案的問題,便成為學生提問的重點,這會使學生的提問具有更好的效果。
對知識點和自身的認知進行反思,可以使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并使用知識點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在反思的過程中,學生將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使問題更加精準。教學反思是教學活動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使學生能夠積極地開展反思活動。同時,教師還要對學生的反思活動進行引導,要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的細節。尤其是對零散知識點的反思活動,由于這些知識點與其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較少,無法在學習和使用其他知識點的過程中對其進行連帶復習,因此學生對這類知識點的記憶和理解都比較弱。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的過程中,應當將這類知識點作為重點,使學生能夠通過反思對其加深印象,找出對其理解的盲點,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提高問題的精準度。對其他知識點的反思,教師也要重視學生的理解盲點,要讓學生將自身的問題總結出來,使學生提出的問題更加具有代表性、更加精準。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要重視對學生的引導,同時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反思,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形成問題意識,更加有效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