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野 王琳(通訊作者)
(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與康復學院 北京 100000)
短道速滑是一項冬季奧運會室內冰上項目。19世紀8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并于1992年被國際奧委會列為冬季奧運會比賽項目之一。短道速滑的比賽場地大小為30×60m,場地周米長為111.12m,直道寬不小于7m,彎道直徑為8m,直道長28.85m;比賽采用淘汰制,以預、次、半決、決賽的方式進行,運動員的站位可以通過抽簽決定,比賽中在不違反規則的情況下運動員可以隨時超越對手。目前的短道速滑項目有男子500m、男子1000m、男子1500m、男子3000m、男子10000m、男子5000m接力、男子四項追逐、全能、女子 500m、女子 1000m、女子 1500m、女子 3000m、女子 3000m接力、女子四項追逐、全能。短道速滑項目在1981年引入中國,1983年起被國家體委列為年度全國比賽和全國冬季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1996年世界錦標賽上,李佳軍在1000m項目上獲得金牌,使中國在短道速滑項目上獲得第一個男子世界冠軍。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我國冬季運動的優勢項目。我國短道速滑項目的跨越性發展離不開科學的訓練方法與選材手段。在短道速滑長距離項目初中級選材當中,身體形態指標一直選材指標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短道速滑長距離項目初中級選材當中,身體形態指標一直選材指標的重要內容之一。關于男子青少年短道速滑長距離項目初中級選材體系,我們在這里選用了(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來作為研究的內容。(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反映了運動員的靈活性,在國內有研究表明(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是影響我國優秀速滑運動員運動成績相關性較高的四個因子之一。
本實驗主要通過兩次測試采集東三省各大業余體校男子短道速滑青年運動員的 (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并對其進行數據分析。在所有的項目中,取500m、1000m、1500m三項作為短道速滑短距離、中距離和長距離項目的代表。每一個運動員在剔除掉無效的項目成績以后,取每一項的四站個人最好成績作為該項目的代表成績。
使用身高儀、卷尺,對所有的受試者運動員進行測試,收集他們的膝圍、踝圍還有身高數據。對受測試運動員即取臏骨中點(pc)的位置開始測量,膝關節水平圍長為其膝圍;讓運動員采取直立位,使體重均勻分布在雙腿上,皮尺在內踝上方約5cm處取最細部位測周長為踝圍長度;讓運動員在站立時雙手舉到最高處,卷尺量出手指尖最高點到地面的高度為站立摸高數值;運動員在一面畫好刻度的墻邊跳起最高時摸到的高度為縱跳摸高高度。踝關節由脛骨、腓骨的下關界面以及距骨滑車構成,又名距小腿關節。踝關節屬于滑車關節,可繞橫貫距骨體的冠狀軸做跖屈和背屈運動,也可以做繞矢狀軸的內收外展運動;但是由于起自于內踝、呈扇形下止于距跟舟三骨的脛側副韌帶(三角韌帶),足不易外翻,相對而言較易內翻,因此普通的崴腳常見為足內翻崴腳。在短道速滑運動中,與膝關節相同的是,蹬冰、收腿、滑跑的運動技術也要求運動員的踝關節不停地進行跖屈和背屈。我們在實際的實驗測試中,選擇了讓運動員采取直立位,使體重均勻分布在雙腿上,皮尺在內踝上方約5cm處取最細部位測周長為踝圍長度。
一個合理的運動員選材指標體系可以幫助教練員在選材階段就把天賦更高、表現更好的運動員選拔出來,相比在選材指標中得分較差的運動員,得分更好的運動員應當具有更多的在將來獲得較為出色的運動成績的可能性。(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反映運動員的靈活性,特別是短道項目對運動員的靈活性要求較高,在今后的選材時應給予一定的重視。
短道速滑是一項周期性項目。在短道速滑的項目技術中,蹬冰和支撐滑行的技術動作中,運動員膝踝關節的屈伸肌群的肌肉工作能力和靈活性,可以說直接影響了運動員蹬冰后獲得的速度和滑跑的穩定性。膝圍和踝圍相對較細的速滑運動員靈活性好,特別是踝圍較小、跟腱較長,人體肌肉收縮的作用力集中,有利于踝關節的蹬伸,踝關節的蹬伸力量和速度直接影響滑跑能力,有利于充分發揮蹬冰技術,提高蹬冰效果;膝踝關節圍度較大者,動作靈活性差,滑跑能力差,不利于取得好的成績。
本實驗所得結果均采用“平均值±標準差”表示,統計分析時對(膝圍+踝圍)/身高×100這個指標和500m、1000m、1500m成績分別做雙變量pearson系數雙尾相關性分析。所有統計均使用相關統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在進行分析之前,本來預期短道速滑的長距離和短距離項目成績均會和 (膝圍+踝圍)/身高×100這個指標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但是遺憾的是,500m項目和1000m項目與(膝圍+踝圍)/身高×100這個指標只具有較弱的正相關性,1500m和(膝圍+踝圍)/身高×100這個指標的相關性分析則沒有顯著性。

表1 各項目運動員的成績以及膝踝圍數據統計

表2 (膝圍+踝圍)/身高×100與跑步項目成績的相關性分析表

表3 關節圍度指標與摸高差績的相關性分析表
(膝圍+踝圍)/×100不適合作為短道速滑短距離、中距離和長距離(500m、1000m、1500m)的選材指標。但是膝圍和踝圍可以作為選材指標中的一個參考,作為反映運動員下肢爆發力的一個身體形態指標。
(1)(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反映了運動員的下肢圍度,并與運動員下肢的靈活性直接相關。在男子青少年短道速滑運動員中,運動成績與(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出現了一定的負相關性。說明(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對男子青少年短道速滑項目的成績確實有一定的影響;
(2)由于青少年男子運動員的身體尚且處于發育之中,故不同年齡的運動員的身體形態指標數據差異巨大。所以在制定標準的過程中一定要嚴格根據每一個年齡來設置(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的標準;
(3)由于青少年運動員的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認知較少,所以對于(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的認識不足以及對(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不是訓練指標的特點認識不夠,運動員對測試的熱情普遍不足,個別會出現敷衍甚至不配合的現象,導致實驗數據出現誤差;
(4)和查閱有關于冰雪運動項目的選材指標文件理論上作為一個低優指標,數值越低運動員的下肢靈活性越好,但是低于一定數值反而可能成為影響運動員成績的一個因素。因此我們在進行選材的時候需要在一定的范圍內對運動員的(膝圍+踝圍)/身高×100這項指標進行篩選,選擇高于基礎值但是低于該年齡段標準值的青少年運動員來進行重點培養;
(5)身體形態指標選材的意義在于,可以幫助教練員在選材階段就把天賦更高、表現更好的運動員選拔出來。相比在選材指標中得分較差的運動員,得分更好的運動員應當具有更多的在將來獲得較為出色的運動成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