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醫學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將“要一體化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體系,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作為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總體目標。高校作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主要場域,圍繞“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在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和學生成長成才規律的基礎上,以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簡稱“三全育人”)的理念為指導,構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意蘊。
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三全育人”理念的內在要求。“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本身就是辯證統一過程的具體呈現。“立德”就是要在知識傳承中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使得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認知和深刻的責任認同,從而激發強烈的責任感[2]?!皹淙恕本褪且源龠M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培養強烈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只有擁有豐富的知識和過硬的本領才有能力擔當社會責任,為祖國為民族做出更大的貢獻。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三全育人”目標的根本要求。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追求的終極目標,“育人”是“三全育人”的核心。當前的學校教育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較普遍,在實用主義思維慣性下,培養出的一些學生出現“空心化”和“功利化”傾向,部分學生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打通了思想政治素質與個人知識增長、道德養成的內在關聯,使得“個人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相互融合。一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必將擁有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能力,知識和能力可以使得學生走得更遠,道德、理想和社會責任感卻可以使得他們飛得更高,全面發展之人才是社會永續發展的內在動力。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是“三全育人”育人效果的具體呈現。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是個系統工程,必須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則[3]。整合各方育人資源,著力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點、斷點,著力培養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當代大學生對國家、社會、人類的繁榮發展都承擔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只有正確認識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才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勇于擔當,更好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全員性參與不高。全員育人的主體主要包括國家、社會、高校和家庭,但是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部分主體參與度不夠。其中家庭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多數情況下家庭的育人作用處于缺位狀態。家庭作為個人的第一所學校,家教家風對個人核心價值取向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但很多家庭的教育理念只是重視孩子的自身發展,很少去考慮其社會價值的實現。學生自我教育意識不夠,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條件優越,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缺乏社會責任擔當意識。例如,有些大學生在就業時,往往看重個人能夠獲得多少薪水,而很少考慮社會價值和意義;在學業上急功近利,考試缺乏誠信意識;在生活中不愿意參加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寧愿在學校閉門造車,也不愿意走出校園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在全員育人的組織運行上,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存在育人主體協同作用發揮不足問題,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主要由學校黨政干部、輔導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承擔,而其他教職工育人主體責任不清,無法形成育人合力,存在主體耦合不充分、工作推進不平衡問題。
2.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全程性銜接不夠。全過程育人就是要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與學生成長過程。目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缺乏系統、科學的責任教育體系,育人理念尚未達成共識、育人措施無法協同協作、育人效果無法互聯互通,理論實踐相脫節,責任認知和本領能力不同步。低年級階段,大學生的責任認知多來自“兩課”內容講授,無法形成深刻責任認同。所以在高年級階段,就需要通過豐富和拓展協同育人陣地,不斷深化責任認知,加強責任認同,為培育社會責任行為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由于社會責任感培育理論和實踐相脫節,技能培訓開展不夠,社會責任教育實踐基地設立不足,有的學生雖有強烈的責任意識,但缺乏過硬的本領能力,導致“擔當”乏力。在我國基礎教育主要以高考為服務宗旨的觀念根深蒂固,雖推行多年的素質教育效果已逐漸顯現,但在基礎教育領域中“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仍然存在,教育的功利性充斥著家庭、學校和社會,德育邊緣化。從小學習的品德教育相關的素材也多脫離時代主題,教育空洞乏味,學習的功利性較強而并非回報社會。大學和中學階段的社會責任教育不能有效銜接,無法有效獲取學生高中階段社會責任服務情況,社會責任教育出現盲區。學生社會責任服務的檔案不夠完備,無法像學籍檔案一樣跟隨畢業生到用人單位,其在校期間的社會責任感培育和畢業后職業倫理建設無法有效關聯,缺乏系統科學的社會責任培育體系。
3.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全方位協同不足。從全方位育人角度來審視當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工作可以發現,目前,網絡信息良莠不齊、多元價值觀共存,容易導致大學生價值取向模糊、自我角色定位模糊、社會責任意識不強、被動承擔社會責任。不同教育主體在不同層面教育實施過程中存在融合性不足,使得大學生責任認知和責任行為脫節。單純理論灌輸和空洞的說教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和逆反心理,無法形成正向性的情感體驗,不能自覺、自愿、自主地把社會責任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如高校在開展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往往停留在“簽到式參與”,不認為自身與社會責任有著必然聯系,其責任行為蘊藏著懈怠和對抗的可能,教育者如不能幫助其把實踐轉化為更深刻的認知,其培育效果就不明顯[4]。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是持續不斷深化責任認知、涵育責任情感、養成責任行為的循環推進的過程,是從認知到實踐,再從實踐到更深刻的認知的一個螺旋上升、動態平衡的過程。只有不斷更新育人理念和方法,拓寬社會責任培育渠道,從理論與實踐、線上與線下、課內與課外等多個維度,以實現立體化育人為目標,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5]。
1.凝聚共識、理順機制,構建多元協同的培育體系。第一,高校需要增強全體教職工的育人意識,樹立全員育人理念。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需要高校全體教職工樹立協同育人理念,圍繞共同的教育目標,凝聚育人共識,深刻認識到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要意義[6]。高校全體教職工強化育人意識和責任擔當,自覺自愿地結合本職工作對學生實施直接或間接的價值引領,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認知,激發強烈的責任情感,培育堅定的責任意志。
第二,明確角色定位,理順工作機制,構建協同育人體系。根據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總體要求,按照高校教職員工不同的工作性質,各有所長,各有側重,構建協同育人體系。如思政課老師、輔導員老師、團委老師、學生活動指導老師作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核心團隊,應積極做好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依托“兩課”平臺,做好價值引領,深化責任認知;院系、行政管理部門老師可以發揮好促進者的角色,如開展活動總結反饋、表彰先進個人等,在深化社會責任認知和強化社會責任情感認同中發揮作用。專職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積極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激發學生對專業課學習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體教職員工應分工協調,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彰顯高校每項工作、各個領域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做出更多、有價值的社會責任行為。
第三,構建社會、家庭、學校協同教育共同體。一是要開展家校共育。家庭和學校要建立完善溝通渠道,溝通內容除了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安全問題,還應包括學生培養目標、育人效果等方面。學校通過邀請家長代表參加開學典禮、畢業典禮、表彰大會等了解學校關于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的內容,轉變育人理念,在孩子的教育培養中和學校同向同行。二是構建學校和社會共同體。一方面,通過“走出去”策略,如組織學生到社會上開展志愿服務,在實習基地開展實習見習,通過親身實踐來深化責任認知。另一方面,通過“引進來”策略,高??梢匝垉炐惝厴I生、知名校友回到母校,用自己親身經歷來指引學生。同時,可以開展“青年榜樣進校園”、“勞動模范工匠大師進校園”等精品活動,發揮榜樣示范力量,以榜樣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來感染同學,引起共鳴。
2.整合資源、遵循規律,構建全程育人的實踐體系。第一,發揮課程育人功能,筑牢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認知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高校進行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教育的主渠道,對培養學生社會責任認知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應著力實現“需求側”和“供給側”的協同聯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首先,要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觀察和分析世界,用崇高理想、遠大目標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其次,加強國情黨史教育,讓學生對我國的歷史、文化和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有準確的認識和到位的理解,用愛國情懷、民族精神來激發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最后,教師應改變以往“一言堂”重理論傳授的教學方法,重視學生的自我教育和實踐體驗,根據大學生成長規律進行社會責任教育,教育內容應民主化、情感化、真實化,突出時代性和創新性,使得社會責任教育有溫度、有深度、有感召力、有時代感,改變學生在傳統教育過程中主觀能動性不高的現象。同時,專業課等其它課程大力推進“課程思政”,積極培育大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文化素養,打造思政課程、綜合素養、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形成協同效應,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責任認知和深刻的責任認同[7]。
第二,實踐育人功能的發揮是提升大學生社會責任感踐行能力的重要路徑。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就是不斷深化責任認知、涵育責任情感、養成責任行為的循環推進的過程。實踐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要環節,是涵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首先,要把實踐育人納入教育教學計劃,建立常態化實踐教學機制。課堂實踐教學力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有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討論辨析、社會調研,有專業課程的實踐教學、創新性項目,突破課程壁壘,進行資源整合,挖掘不同課程實踐育人元素。通過理論與實踐,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既練就過硬本領,又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其次,搭建實踐育人平臺,構建協同化實踐育人機制。開拓社會責任教育實踐基地,依托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學科技園、城市社區、農村鄉鎮、工礦企業、愛國教育場所等開展社會調查、科技創新、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使得大學生更好地了解國情,融入社會,在實踐中深化責任認知。實施項目化管理模式,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項目,組織實施好“牢記時代使命、書寫人生華章”、“百萬師生追尋習近平總書記成長足跡”等新時代社會實踐精品項目,將問題導向融入項目實施中,如在暑期“三下鄉”活動中開展垃圾分類的調研、高校部分師生奔赴當地區縣開展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第三方評估工作,通過親身實踐使得同學對社會的熱點問題有了更深一步的認知,激發大學生的使命擔當。最后,探索開展師生志愿服務評價認證,設立大學生社會責任學分,將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納入社會責任學分管理及評獎評優體系中,激發學生參與主動性。同時可以設立社會責任服務檔案,延伸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線程。一是前置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的起點,促進大學和中學社會責任教育貫通銜接。二是后移大學生社會責任培育的終點,完備學生社會責任服務的檔案,為升學就業提供參照。
3.拓寬渠道、創新路徑,構建全方位融合的方法體系。優化網絡育人環境,培育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意識,突出政治性、主旋律。積極通過專題網站、欄目等形式帶領學生了解國家發展,關注時政動態,培養大學生主人翁意識和家國情懷。首先,突出教育性、感染力。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網絡傳播與弘揚,講好中國故事,弘揚榜樣精神。榜樣示范是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的重要手段,宣傳好時代先鋒、杰出人物、道德模范的先進事跡。講好學生身邊的榜樣故事,發揮好榜樣示范力量,如宣傳大學生年度人物先進事跡,這些優秀學生代表來源于學生群體,他們的事跡更生活化,易于模仿學習,極具感染力,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育有直接促進作用。其次,重視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了青年”,充分利用互聯網實時溝通的便利優勢開展社會責任意識教育活動,建立社會責任意識主題論壇,學生和老師可以進行自由討論,使得大學生在交流和思考中提升社會責任意識。
發揮文化育人功能,涵育責任情感,深化責任認同。首先,涵養合力育人責任文化。除了家長、學生外,高校全體教職員工育人意識需要被激活,凝聚育人共識,營造育人氛圍,如在科研創新環節,引導學生在知識的學習、發現和創造過程中,重視“以學養人”,培育崇真向善和勇于創新的責任品質,大力培育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以榜樣示范力量激勵全體教職員工發揮主體意識,自覺自愿在各項工作、各項領域中滲透社會責任教育。其次,加強校園責任文化建設,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實現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8]。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培植大學生責任意識之“根”,實施“中華經典誦讀工程”、“悅讀經典計劃”,引導學生深度閱讀經典,貫通古今,深刻領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社會責任擔當。用革命文化鑄就大學生責任意識之“魂”,以重大紀念日為契機開展革命文化教育,涵育責任情感,使大學生認同責任使命,以大無畏的精神擔當起實現中國夢的重任。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拓展大學生責任意識之“界”,研發“中國系列”品牌思政課程,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自信”,擔當“中國責任”,這份責任除了對社會、家庭與個人的社會責任外,更是包涵了對國家、對世界、對人類共同發展和進步的超越小我之“界”,追求世界大同的責任擔當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