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慧麗
隨著小學數學課程逐步深入,教師的觀念發生著變化,一些教學行為如:課堂預設、情境創設、學生參與等方面也有了明顯改變,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課堂教學的面貌得到了改變。但同時出現一些問題,即:有些數學課堂教學重形式,輕實質,課堂效率較低,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大家開始關注、思考并探索的問題。
一、提高教師教的有效行為,有助于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走到學生中,和學生融為一體。
良好的師生關系,直接關系著課堂的教學效果,只有師生關系良好,使學生愛學、好學,才能激發學習興趣。
記得以前,我每次上課都站在講臺上,從不走到學生中,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聽到了學生的心聲:“老師老是站在高高的地方……”聽了這幾句話,我恍然大悟,經過反思,我終于走進了學生中,和學生成為好朋友,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2.設置合理的作業,全面開動思維。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在設置作業時,我將繁雜的教學知識融入到學生喜歡的游戲中,這樣完成的質量好,學生的興趣高。
例如:在教學“除法”時,我給同學們設置了一個這樣的作業題:“請你回家,將家中的蘋果平均分給你的家人”,自己設置題目,自己解答,結果在第二天的課上,學生們都把自己的小手舉得高高的,等待著回答,這充分說明作業的設置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的情況。同時,在評價作業時,也應時常鼓勵學生,也許正是作業本中的一句贊揚的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鼓起了孩子們學習的風帆。
二、提高學生學的有效性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探索磨煉----營造“有效”課堂。
學習和培訓,是教師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而如何落實在行為轉化上是本課題的重難點。我們以一線課堂為主陣地,讓教師通過教學實踐活動促進行為的轉變。一年以來,我們以課題為中心,以行動研究為途徑,有的放矢,大力開展課堂教學研究活動:
(1)圍繞主題,集體備課,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備好課是實施有效課堂的前提條件,因此,我們十分重視有效備課這一環節。要做到有效教學,我們既從目標的緯度加以考量,又要從過程的緯度加以落實。在預設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時,課題組教師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進行集體備課。大家一致認為,數學雖然是抽象的,但和現實生活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時,有意識地將數學知識與周圍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讓學生在體驗中去學習數學,盡量讓學生親歷實踐過程。
(2)課堂是課題研究的實驗基地,而為學生奉獻一節有效的數學課也是我們直接追求的目標。在課題組教師的實驗課上,我們力求體現新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遵循有效的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做到一節課上,學生有知識的收獲,思維發展,情感的積極體驗,讓學生獲得好吃又營養的數學。
(3)課后反思,豐富課題研究的內核,促進了教師的成長。“千金難買回頭看”,反思和研究,是一對連體嬰兒。反思就是研究,反思需要進一步研究,離開了研究,反思就成了單純的回憶,同樣研究少不了反思,離開了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反思,研究就顯得很蒼白。如何反思,課題組的教師采用“紀實+思考”的方式,真實地記錄課堂教學實踐與當時的想法。教學預案中的靈光閃現,課堂上的尷尬敗筆抑或精彩紛呈,以致學生的奇思妙想,都是我們反思的對象。反思做到有思想,有根基,有個性,而這些切膚的火熱的反思無不彰顯教師對有效課堂求新,求變的創造。
(4)開展多種形式的研究活動,提升有效課堂的研究層次。先后組織教師多次到省內外觀摩學習;學區組織骨干教師觀摩課,新教師匯報課,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基本功評比;和兄弟學校組織“同課異構”,結對學習;校內“青藍”結對共成長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實現以教促研,以研促教,拓寬研究渠道,營造教研大舞臺,提升研究的質量。
2.小中見大----深掘“有效”內涵。
我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有效教學追求的腳步,為提高全學區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以課題組為核心,輻射到年級備課組。每學期課題組教師在年級組內要展示一節研討課,經過這一系列的觀課,練課,評課,研課的活動,教師的教學專業化水平得到提高。各年級組結合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或困惑,選擇適當的角度,以盡可能小的切入口進行課堂有效性研究。如:“新課程導入的有效性”、“教學提問的有效性”、“練習設計的有效性”等為主題的教研活動。為確保課堂有效,加強教師對教學常規的認識,教務室、教科室不定期對教師的教案,作業進行督查。并對教師進行隨堂聽課,對教師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狀態跟蹤了解。通過管理和檢查,對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能及時反饋處理,這也規范了教師的教學行為,促使教師日常的工作到位細致。每一學期,我們會下發教師教學問題調查表,了解教師教學的困惑,提煉共性問題作為教研主題進行研討。
3.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增強學生的記憶與觀察。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發展,因而在教學中,我根據此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將抽象的東西直觀化,讓學生借助實物來觀察分析,先初步進行感性認識,然后在進一步進行延伸,這樣,學生不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學生能更好的接受。
例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我采用先引導學生觀察實物及插圖等,讓學生整體性的認識角,再引導學生觀察、制作角,進一步了解角的特點,最后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角”,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與運用。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想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要看教師教,還要看學生學,只有將兩者結合,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才能實現預期的目標,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