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慧
摘要:老子的“歸根”和“無私”思想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有很大的啟示。老子的“歸根”思想告訴人們要關注自然本身的發展規律。老子的“無私”則啟示我們該以無私的態度去對待自然。老子的“歸根”和“無私”思想意義是告訴我們如何更好地與自然相處建設更好的現代生態文明。
關鍵詞:老子;生態文明
一、各復歸其根: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
生態文明的明文的建設必須遵循的原則中有一條是生態修復應按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做到循序漸進。生態系統修復應在生態系統層次上展開,要有系統思想。而老子在《道德經》中就曾提到關于生態系統的發展和演替規律。
1.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
《老子》的第十六章說:“天道蕓蕓,各復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1]萬事萬物都是處于不斷發展和發育中的,這個過程是有周期性的,也是復雜的,多變的。但是不管這個過程是多么的復雜多變,最終都會回到自己的根上,這就代表著事物的運動是永恒的。萬事萬物從起點開始經歷過無數次的變化又回到最初的地方最根本的地方,萬物的生長不是一個沒有變化的事,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系,揭示了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本質。就像一棵樹每年都會經歷發芽開花落葉的過程,雖然它每年的生長規律是一樣的,它長的也和上一年差別不大,但它經過這一循環后它已經不是上一年那一顆樹了。但就像老子所說一切都會回歸本真,即使這顆樹經歷了長時間的循環變化和生長,但它的本質還是一顆樹。所以生態系統也是如此,雖然不斷在變化但它根本的屬性是不變的。建設生態文明首先得認識其本質和其根本屬性,才能對癥下藥,才能有效修復生態。老子所說的“各復其根”不是要求萬事萬物都將回到原點,而是回歸到萬事萬物的本性。我們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回歸到生態系統本身的屬性,找到其發展的規律,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去修復生態,建設生態文明。生態系統有其發展的一套規律,我們人類不應該隨意打破其規律,依著人類自我的意愿去改變和建設生態系統。我們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定是建立在理解生態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的。
2.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萬事萬物經過循環的變化,雖然又回到根回到了最初的樣子,但卻不是最開始的那個,就像西方的一句哲學:“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任何事物都是在運動的,在它運動期間,改變的只是它的存在形式,它的根本屬性是不變的。循環式的發展變化過程顯示出的是周期性,但是這個過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也是不斷循環上升的。歸根就是一種由動返靜的過程,萬事萬物如果回歸了靜,就又回到了大自然中,又回到了整個生態中。萬事萬物都有其特定的規律和屬性,大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我們對自然的態度應該是讓生態系統中的萬物都回歸靜即它本真,而非以人的意愿擅自改變大自然的屬性。而且我們必須明白生態系統的發展和運動也是在不斷上升中,而非停滯不前的,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注生態的變化,時時做出對生態建設合適的改變。
二、天地之長生: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
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我們要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觀念。我們建設生態文明不應該只從主觀角度來看待和對待自然,不能單單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經濟發展的手段。我們首先在思想上應該樹立正確的生態觀,這樣才能正確的建設生態文明。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了他對天地之所以能長生的看法。這對我們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理念有著重大的啟示。
1.道法自然,萬物不傷
在老子看來,萬物都是一體的,人類在自然生態中沒有特殊的地位,人類的發展是離不開自然萬物。自然萬物和人是平等的是一體的,都是世界組成的一部分。如果我們選擇與自然對立,在自然面前妄自尊大,把自然當成我們人類掠奪財富的途徑的話,破壞我們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和和諧,那最后受到懲罰的也一定是我們人類自己。在自然和人類的關系中,老子早就在其理論中闡述了,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萬物不傷”,我們人類應該順應自然而行。老子說一切都是“道法自然”的,其中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指自然而然,、不假人為的本然狀態,或者指平衡和諧的存在方式。老子的“道法自然”,表面上看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少有關聯。好像人只能效法地,地只能效法天,天也只能效法道,等級森嚴,不能僻越。實際上,人、地,天、道都效法自然.在老子看來的“道”是隱性的、而“德"卻是顯性的,對“道”的最終體認應該從“修德”起步,通過"修德”來體認萬物的自然本性,進而才能把握這些自然本性背后的“道”及其客觀性,也只有在對自然的效法小,人類才能遏制自身的“有為”,在不斷的“為無為”中達到“無為而無不為”。
2.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我們應該深刻意識到和反思現在我們出現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其實老子早就并深刻的指出了現在生態問題之所以出現的原因,那就是人類的欲望,人類過多的欲望會傷害自己也會傷害自然。老子也提出了正確觀念和見解,那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那是我們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只有我們減少欲望才能對自然的侵占和。我們應該要單純樸實、少私心、寡妄欲。從生態哲學上看,人與自然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關系。但相對來說,人類對自然的依賴是大于自然對人類的。所以生態狀態對人類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不能任憑欲望驅使破壞自然的平衡,我們不能再先前征服自然的觀念再去對待自然了,不然人類的欲望最終毀滅的只有人類自己。
三、老子的“歸根”“無私”思想對現代生態文明的建設的啟示
由上述可知老子的“歸根”“無私”思想的內涵和對現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首先我們得理解生態系統的自身的規律,再者在理解的基礎上我們要尊重和無私的對待自然生態。我們要始終抱有一顆單純樸實的心去對待自然,不能任由我們的欲望去破壞自然。我們應該時刻清楚自然生態與人類之間的關系,并重視自然生態問題,努力通過我們的努力去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
參考文獻:
[1]王弼.老子道德經王弼注[M].東京文求堂:武英殿聚珍影印本.
[2][古希臘]蘇格拉底.高爾吉亞篇.轉引自汪子嵩等著.希臘哲學史(第2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