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躍麗
摘要:小學生怕寫作文一直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如何解決學生作文畏難情緒,使作文成為學生語文學習中自動而發的事是小學低年級習作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把理念性的目標變成可操作性的目標,需要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支撐,也需要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做出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對策
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低年級習作教學常常出現“學生不樂于寫作、學生不主動寫作、習作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會使低年級小學生感到習作之難,還會使習作教學難以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有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對習作教學進行推陳出新。本文就小學低年級習作教學的創新進行如下探究。
一、閱讀故事,說出想象故事
1.閱讀圖畫,滲透故事接龍。
開始繪本閱讀之旅時,我們先引導孩子閱讀圖畫。用引人入勝的畫面吸引孩子,讓孩子沉靜在教師營造的故事情境中。在教師引講完幾組圖片文字內容后,試著讓學生來猜猜接下來的故事。孩子的想象力在故事中高高地飛揚著,孩子的語言在故事中無拘無束地表達著,孩子也在不知不覺中從一個看故事的人變成了一個編故事的人。
2.品味語言,感受文字之美。
繪本的語言具有重復現象,往往也很簡潔。這對一年級識字不多的孩子來說,也不會造成閱讀上的困難。我們通過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帶領學生感悟文字的故事性。在朗讀中,給予學生想象的時間,讓故事內容在孩子的腦海里形成一幅生動形象的活動畫面,并與繪本上的圖畫相互碰撞,相互補充。同時,逐步引導孩子與教師共讀,感受語言的魅力。通過聽老師讀,和老師共讀以及自己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幫助學生感受語言,積累語言。
3.整體閱讀,合作編說故事。
繪本的故事發展都具有一定的節奏性。故事情節的高低起伏,情節不斷發展變化,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通過情節推想,讓兒童的思想與繪本所包含的內容進行碰撞,擦出思維的火花,從而感悟著作者的奇思妙想,領悟故事的結構美。
二、片段教學,使學生有話可寫
低年級小學生在習作教學中常常出現無話可寫的問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依舊采用“布置+練習”的教學模式。這樣的問題不僅會降低習作教學效果,還會使學生難以寫出流暢的作文。需知,片段教學法與習作教學的融合,不僅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還有利于打開學生的寫作思路。有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積極主動地使片段教學法與低年級習作教學結合起來,從而打開學生的話匣子,使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
以《春天來了》教學為例,對片段教學法與低年級習作教學的融合進行分析。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今天,我們的習作題目是《春天來了》。”于是,教師把《春天來了》這一習作題目寫在黑板上。其次,教師對學生說:“春天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季節。當春天來臨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和煦的春風,可以欣賞美麗的春花,還可以觀看清新的小草。下面,請同學們選擇春天里的某一種景物寫出一個小片段。”學生開始進行片段寫作。有的學生寫的是關于春風的片段;有的學生寫的是關于春雨的片段;還有的學生寫的是關于春花的片段……之后,教師讓晶晶、樂樂等同學展示他們寫出的片段。總之,這樣的片段教學法不僅使學生有話可寫,還能有效點燃學生的習作興趣。
三、注重觀察,說寫同步進行
學生的作文,是周圍事物在他們頭腦中的反映,如果平時沒有注意觀察,沒有養成觀察習慣,說寫時就不會有實在的內容。實踐告訴我:低年級孩子平時觀察事物依然是囫圇吞棗、浮光掠影,若馬上要他說清所看到的事物有什么特點,就會感到不知從何說起或不知說什么。觀察不細致,抓不住特點,這便是癥結所在。因而,我在教學中特別培養學生仔細觀察、抓住事物特點的能力。人教版低年級配有大量插圖,還有很多篇“看圖學文”,畫面生動形象,趣味性強。我憑借教材的這些好素材,精心設計,教給觀察方法,看清面面上的具體內容,啟迪思維,訓練說話。對于單幅圖,學生能說出圖上畫什么就可以了,而多幅圖,先要求學生說出每幅圖的圖意,并加以比賽、思考,再引導他們根據各幅圖之間的內在聯系,說幾句連貫的話。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說話能力,又提高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四、作文仿寫,使學生有章可循
教師在習作教學中,常常發現一些學生總是隨心所欲地進行寫作,想寫什么就寫什么,想怎么寫就怎么寫。如果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不能幫助學生解決這一問題的話,那么這不僅會使學生寫出“流水賬”式的作文,還不利于學生習作水平的提高。此時,教師把仿寫融入習作教學中,就有利于解決這樣的問題。這不僅有利于點燃學生進行習作的熱情,還能使學生“有章可循”。有鑒于此,教師在低年級習作教學中,應當主動地奏響“仿寫”之曲,使小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有章可循。以《我最喜歡的一種水果》教學為例,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你們喜歡吃水果嗎?”學生興高采烈地說:“喜歡。”教師對學生說:“下面,我們請幾位同學說一說自己喜歡吃哪些水果。”有的學生說:“我喜歡吃水蜜桃。因為水蜜桃特別甜。”有的學生說:“我喜歡吃蘋果。因為蘋果含有很多維生素。”還有的學生說:“我喜歡吃葡萄。因為葡萄的味道酸酸甜甜。”教師對學生說:“剛剛這位同學提到了葡萄。我們學過一篇與葡萄有關的課文。你們還記得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葡萄溝》。”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葡萄溝》這篇課文有關的內容。再次,教師讓學生以《葡萄溝》這篇課文為參考,進行《我最喜歡的一種水果》的寫作。在進行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把比喻、排比等手法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如此一來,這使學生有“寫作方法”可依。
總之,語文教師應秉著先進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作文的過程特性,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為學生中高年級乃至往后的習慣奠定堅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吳立崗.小學低年級作文訓練要實現四個轉變[J].語文建設,2019 (4).
[2]姚建華.淺談小學低年級作文入門教學技巧[J].新課程(上),2017 (8).